•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文獻檢討

三、 國內關於宗教教育的相關研究

國內關於宗教教育相關的專書僅有輔大宗教學系出版的《宗教教育─理論、

現況與前瞻》(2001)一書,此書為民國八十八年所舉行的的學術研討會的論文 集,中原大學的《全人教育》論文集,以及內政部出版的《宗教論述專輯》(2002)。 以上三本論文合集,加上其他為數不多的學術研討會論文,可大致分為以下幾方 面討論。

(一)對宗教教育的哲學理論的探討

陳德光〈宗教知識教育的信仰問題〉(2001),此文探討宗教知識教育的問題,

亦涉及其他相關宗教教育的問題,文中對宗教教育的定位,指「宗教知識教育」

為一般學校實施的宗教教育,特別是大學宗教研究所的教育;「宗教教育」則指 宗教團體內部信仰培育與神學、佛學、道學的教育,以接受該團體的信仰傳統為 先設條件。

慧開法師〈宗教教育之定位與取向芻議─從宗教的哲理與精神內涵談起〉

(2002),此文從宗教的哲理出發,認為從儒、釋、道三家所共通的心性體認本 位的觀點而言,宗教的內涵是以人間為關懷,以人生為本位,以人心為主體的,

以此共識為基礎,則以社會全民為對象的宗教教育其面向可劃分為五個領域,分 別是:1、一般宗教學理論之學理研究與建構;2、各個宗教傳統之學術研究;3、

各個宗教之宗教師的專業養成教育;4、各個宗教教團的信眾教育;5、全體國民 的宗教文化通識教育。

恆清法師〈宗教教育辨義─兼論宗教研修機構體制化的問題〉(2002),此文 先就歷史因素,說明我國宗教教育政策形成受到我國宗教多元與反宗教思潮的影 響甚深,對宗教教育意義的錯誤認知亦可能造成反對宗教教育,其詳細的定義宗 教教育與類型,共分為四類,分別是 1、傳教宗教教育;2、專業性宗教教育;3、

學術性宗教教育;4、通識性宗教教育。最後並就宗教研修學院制度化的問題,

提出其定位、師資與課程等建議討論。以上三篇論文對宗教教育的意義與定位皆 做了詳細的探討,為學界目前對此問題最深入的討論,為本文在研究範圍之釐定 的重要參考14

林安梧〈「宗教教育」對現代公民社會建立的可能作用─以「儒道佛為核心 的詮釋與闡析」〉(2002),此文旨在闡明宗教文化落實於「公民社會」的建立所 可能產生的作用,作者首先由宗教哲學的角度闡明宗教在人類文化中的角色,釐 清宗教的作用,進而指出儒、釋、道三家意義治療的向度,藉由台灣經驗,闡述 公民社會養成的可能性,並認為儒釋道文化是相互補的,都足以作為台灣邁向公

14 另有一篇林本炫〈 神學院、佛學院納入高教體制政策之觀察〉放在(四)對各宗教之專業人

民社會過程中的調節資源。

沈清松〈有關宗教理論與宗教教育的三個哲學問題〉(2001),此文先說明近 代中國執政者與知識份子反宗教的態度,這些人不承受世俗化歷程而無力反省自 覺,以致忽視文化與人生中的宗教向度,作者就哲學立場認為,在當前「俗化」

15歷程中研究宗教理論,進行宗教教育,有三個基本問題特別值得考量:1、內 在與超越的關係問題;2、宗教信仰與人文信仰的關係問題;3、學術訓練所必要 的邏輯、論證與宗教經典的隱喻、象徵與故事的理解問題。在第二點上,此文亦 認為肯定人內在的動力,則在信仰的問題上也需肯定人文性的信仰與價值,進 而,如果人性終需自我超越,朝向更完美的存在投注心力,則僅只人文信仰仍為 不足,人還需要宗教信仰,與太虛和紐曼的理念非常接近。

武金正〈從西方的觀點看宗教教育〉(2001),此文首先闡述教育與宗教在歷 史上的根基,即希伯來文化和希臘文化,他們可謂基督宗教文化的前驅;繼而,

論及西方教育的核心,亦即基督宗教的教育;最後,探究當代宗教教育的關係,

並認為人本教育與宗教是密不可分的,教育的目的是幫助人找到「最終的真實」, 並在智慧上精益求精,在投入智慧的過程中,人經由有形的不同事實,進而尋獲 它連貫性的根源,就是「不可見的事實」,這乃是自我超越歷程中的教育,也是 宗教的教育。

(二)中小學體制教育內的宗教教育

瞿海源的〈宗教教育之國際比較及政策分析〉(1997),內容為對國際宗教教 育現況的分析,包括為對新加坡、日本、韓國、德國與美國等國家之宗教教育原 則、現況與歷史演變的分析,以及對國內如宗教教育的法律基礎、私立學校宗教

15 沈清松此文在註腳說明,「俗化」(secularization)原指教會財產被世俗政權沒收以供物質世界 之用,其後泛指十六世紀到二十世紀間整個人類生活,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習俗、知識、

教育等等,不再受到宗教的制約,更為重視人、事物與社會的內在需要與價值的解放歷程。此文 的「俗化」正是本論文所謂的「世俗化」。關於世俗化理論將於第一章第五節討論。

教育及宗教活動的現況分析。

黃隆民的〈從新興宗教的失序現象論我國學校實施宗教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可 行方式〉(1996),主要藉由新興宗教的問題,來討論我國各級學校提供宗教教育 的可行方式。

詹德隆〈台灣宗教教育的局面〉(2001),主要說明宗教教育在台灣的現況,

以及宗教教育的重要性。

朱南子〈台灣省中等學校宗教教育初探─以曉明女中為例〉(2001),此文以 曉明女中為例,論其宗教教育之師資、課程、潛在課程以及宗教教育的境教,所 謂潛在的課程指的是宗教輔導室所扮演的功能以及配合國家和教會的節慶,所舉 辦所舉辦營造靈性的氣氛的全校性靈性活動;境教則是指建築與壁畫,綠色和環 保等校園環境對教育的潛移默化之功。

林富士〈台灣中學體制中的「宗教教育」〉(2001),此文就現有教科書內容,

討論當前中學體制教育中的宗教教育,其首先討論教科書中的「宗教」知識,認 為是分散、重複而欠缺統整、連貫,並且充滿「反宗教」或負面的描述。再則,

討論《認識台灣》的宗教素材,認為相關的內容只要一旦涉及台灣目前或歷史上 的宗教,在族群利益、宗教態度、宗派立場和客觀的知識上,很難完全兼顧大眾 所提出的要求,因此若要透過「教科書」來進行所謂的「宗教教育」,無論是要 單獨成為一個課程,或和其他學科整合,那麼無論是「課程標準」、「教材綱要」

的制定者,或教材的編寫、審定者,都必須考量此文所提出的種種限制和難題,

尋求一個妥切的解決方案,此文對「宗教知識教育」現行教材內容有實際深入討 論。

(三)對高等教育中宗教知識教育的研究

龔鵬程〈近代中國的宗教與高等教育〉(1996),此文論述近代中國高等教育 乃是由西洋教會學校開端,因諸多歷史因素,大學卻反對宗教的種種原因。

文發表在國內宗教系所尚未核准設立之初,探討國內宗教系所設立課題與宗教研 究的種種面向,分別為 1、國內正式設立宗教系所的意義;2、宗教動輒攸關世 界各國政經動向,我國卻視之為無關重要;3、連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大師也受到 耶教十戒影響,我國知識份子卻很少關心他國的宗教文化與現象;4、一般中國 哲學史,所包含的宗教成分遠多於哲學成分;5、宗教研究乃是人文社會科學中 最新、最年幼的部門;6、日日多元化的現代工業社會,無法不尋求宗教的會通;

7、越過世界各大傳統,找出宗教的終極會通點。此文首先發表於 1984 年的中國 時報,陳述了設立宗教系所的重要性,有拋磚引玉之功。

李豐楙〈台灣宗教教育中道教學程的規劃與檢討〉(2001),從研究、教學經 驗以及檢討當前實施的道教課程(指輔仁與真理宗教學系)之後,企圖建構的宗 教教育理想,論文分三個進行,第一是有關道教學程規劃的基本問題;第二是「道 教學」的課程設計及其理想型態;第三則是道教教育的檢討與展望。結語指出道 教教育之路開創維艱,人才、教材俱顯匱乏,故其規劃充滿了實驗性。

胡國楨〈輔大宗教系所的發展經驗〉(2001),此文以輔大神學院及宗教系所 為例,分析輔大宗教學系的特色、限度及發展方向,並援引、統計許多實際的數 據說明之,輔大乃是台灣第一個成立宗教系所的學校,其發展與特色皆俱有指標 上的意義。

鄭素春〈大學宗教教育中道教課程規劃與實踐〉(2001),本文主要以輔大和 真理的宗教系所為研究對象,首先簡介輔大的教育理念、整體課程的目標和內 容,以及道教課程規劃理念和當初設系時之原貌和教學現況;其次,以相同的模 式觀察真理大學;第三,訪談道教課程的教授者,紀錄其教學目標、經驗及對未 來發展的期待;最後則提出未來宗教學領域中教學和研究的歸向之心得。

綜述以上幾篇論文,乃是對國內高等教育中,宗教課程的規劃與檢討,有從 歷史角度之研究、宏觀論述宗教學的必要性,亦有從實際層面談論高等教育中的 宗教知識教育所面臨的問題與展望。

(四)對各宗教之專業人才教育的研究

林本炫的〈神學院、佛學院納入高教體制政策之觀察〉一文,主要從法令政 策的角度,探討神學院、佛學院等亦即宗教專業教育,納入高教體制在政策上所 可能遭遇的問題,此文首先釐清宗教教育的意函,認為目前國內有以下三種,一 是對中小學生所施行的「有關宗教(信仰)的教育」;二是指各大學宗教系所的

林本炫的〈神學院、佛學院納入高教體制政策之觀察〉一文,主要從法令政 策的角度,探討神學院、佛學院等亦即宗教專業教育,納入高教體制在政策上所 可能遭遇的問題,此文首先釐清宗教教育的意函,認為目前國內有以下三種,一 是對中小學生所施行的「有關宗教(信仰)的教育」;二是指各大學宗教系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