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禹記憶二題──禹的出生與禹政

一、 上博簡〈子羔〉所載禹無父感生的神話及其記憶脈絡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9

第三章 禹記憶二題──禹的出生與禹政

如前文所述,三代觀的禹受天命治水而建夏邦,四代觀的禹繼其父鯀治水成 功而受禪,不過在上博簡〈子羔〉中出現了目前僅見的先秦大禹感生神話,則禹 無父,便不可能存在繼承父業治水之事,似可呼應三代觀的禹記憶,然而〈子羔〉

中的禹為舜臣,出現了四代觀中的虞代帝王,又與三代觀記憶不同,因此在三代、

四代古史記憶演變的問題中,禹是否有父便成為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可惜竹簡 殘缺,我們不知道〈子羔〉是否存在禹治水或受禪的內容,無法進一步確認其古 史觀的實際面貌。

從有限的材料來看,戰國中期確實存在禹無父的說法,不過當時也可能同時 流傳著鯀禹父子治水的傳說。我們認為,即便西周時期已經存在鯀禹父子治水的 傳說,也可能在三代觀的記憶框架中不被重視,並且鯀很可能本與堯、舜無關;

後來隨著四代觀記憶框架的確立,鯀禹父子治水的傳說才被重新注意,而整合進 虞代記憶中,〈子羔〉反映的很可能是過渡階段的禹記憶。也就是說,戰國中期 禹無父記憶與有父記憶曾經並存,而後無父記憶逐漸被遺忘,鯀禹父子治水的記 憶隨著大一統帝王世系的建構而成為主流記憶。

另外,作為禪讓傳統的繼承者,傳世文獻中也零星記載了一些關於禹在位期 間政績的內容,而上博簡〈容成氏〉中出現了更為完整的「禹政」內容,這些內 容是否為更早期記憶的遺留值得進一步討論。

第一節 大禹感生神話及禹父為鯀的記憶

一、 上博簡〈子羔〉所載禹無父感生的神話及其記憶脈絡

(一) 〈子羔〉的禹無父感生說是否可能是捏造的 〈子羔〉中所載關於三王出生的內容如下:

子羔昏(問)於孔=(孔子)曰:「 (三)王者之乍(作)也, (皆)

人子也,而亓(其)父戔(賤)而不足 (稱)也與(歟)?殹(抑)亦 城(成)天子也與(歟)?孔=(孔子)曰:「善,而昏(問)之也。舊

(久)矣,亓(其)莫[□□□□。禹之母,又(有)莘是(氏)之]【9】

女也,觀於伊而 (得)之, (懷) (三)【11上】 (年)而 (劃)

於伓(背)而生=(生,生)而能言,是 (禹)也。 (契)之母,有 迺(娀)是(氏)之女【10】也,遊於央臺之上,又(有) (燕)監(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0

卵而 (措)者(諸)亓(其)前,取而 (吞)之, (懷)【11下】

三 (年)而 (劃)於 (膺),生乃 (呼)曰:【中大3】「銫(金)。」

是 (契)也。句(后) (稷)之母,又(有) (邰)是(氏)之女 也,遊於玄咎之内,冬見芺,攼(搴?)而薦之,乃見人武, (履)

(以) (祈)禱曰:「帝之武,尚吏(使)【12】 是句(后)稷{之 母}也。 (三)王者之乍(作)也如是。」【13】1

關於〈子羔〉的成書時代,裘錫圭指出上博簡與郭店簡的抄寫時間不會相距 很遠,應該是戰國中期之物,又從簡文字體看,定為戰國中期也很合適,並且從 其鼓吹禪讓的思想背景來看,〈子羔〉、〈容成氏〉、〈唐虞之道〉應該都寫成 於燕王噲禪讓事件(西元前 318~314 年)之前,2裘先生也將篇中的古史內容放 在先秦古史系統發展的脈絡中,而指出:

《子羔》篇不像是子羔跟孔子問答的實錄,應該是作者借孔子之口鼓吹尚 賢和禪讓的一篇作品。它的寫作時代當屬戰國早期或中期。所以至少在戰 國早期,契和后稷皆為帝嚳之子、禹為顓頊之孫鯀之子的說法尚未興起。

退一步說,即使把《子羔》篇當作子羔跟孔子問答的實錄,也可以得出在 春秋晚期這些說法尚未興起的推論。總之,這些說法應該是在進入戰國時 代以後才興起的。大一統帝王世系的最後形成當然更晚,大概不會早於戰 國晚期。3

並且認為「《子羔》篇跟郭店楚墓竹簡中的《唐虞之道》交相輝映,都是早期儒 家宣揚尚賢思想和禪讓制的作品」。4郭永秉則根據子羔的懷疑精神,認為〈子 羔〉應該是戰國以後的作品,成書於戰國中期的可能性較大,並指出:

1 簡序、釋文及考釋參裘錫圭:〈《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子羔》釋文注釋〉,《裘 錫圭全學術文集‧簡牘帛書卷》第 2 卷,頁 465-484。本文引用略有簡省。「又(有)莘」二字 裘文於注 7 中提到:「黃人二、林志鵬、廖名春、季旭昇……補『有莘』二字似可信,但不知簡 文『有莘』之」莘』寫作何字。」(頁 468)本文據各家說法補入「有莘」二字。各家考釋另可 參蘇建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校釋(二)》第四章「〈子羔〉校釋」,頁 357-374,及 夏世華:〈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子羔》集釋〉,《楚地簡帛思想研究》第 4 輯,頁 173-194。

2 裘錫圭:〈新出土先秦文獻與古史傳說〉,《裘錫圭學術文集‧古代歷史、思想、民俗卷》第 5 卷,頁 254-256。

3 裘錫圭:〈新出土先秦文獻與古史傳說〉,《裘錫圭學術文集‧古代歷史、思想、民俗卷》第 5 卷,頁 263-264。

4 裘錫圭:〈談談上博簡《子羔》篇的簡序〉,《裘錫圭學術文集‧簡牘帛書卷》第 2 卷,頁 44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1

我們很難說春秋時代(尤其是春秋晚期)沒有這類思想的萌芽。但是敢於大 膽懷疑見於典籍記載的名王降生神話,恐怕確實不會是很早出現的事 情。……從子羔本人的懷疑中還是能清楚地看到,他寧願相信三王本為人 子但其父賤不足稱的說法,而不願盲從雖然盛傳確不合常理的三王降生神 話。這種精神恰和上舉文獻中子貢懷疑黃帝四面,宰我懷疑黃帝三百年,

魯哀公懷疑夔一足的本質是相當一致的。因此我認為《子羔》篇的著作年 代大概不會太早,和上面這些古書所記載的情況類似,它們都不可能是春 秋晚期孔子和弟子等人對話的實錄。子羔的這種懷疑也只有在戰國時代對 古代神話及古史傳說懷疑思潮普遍興起的背景下,才可以得到比較合理的 解釋。……如果《子羔》反映的思想確實和這些文獻可以類比,那麼此篇 作於「戰國中期」的可能性似乎較大。1

裘、郭二位先生已經將〈子羔〉篇的成書時代作了合理的界定,可知禹的感生神 話最晚在戰國中期已經出現,至於其流傳的情況及來源,目前沒有足夠的資料可 以討論。由於契與后稷的感生神話見於其他先秦典籍,內容大同小異,且載於《詩 經》者為商族與周族之後裔所傳,更增其可信度,而先秦的禹感生神話首見於〈子 羔〉,難免可疑,因此我們要進一步思考的是,在宣傳禪讓的特定的記憶動機下,

〈子羔〉中的禹感生神話是否有可能是捏造的。

這方面裘先生認為「在古史傳說中禹本為天所命,而且跟契、稷一樣有無父 而生的神話,本應為天帝之子而非鯀子」,2肯定禹的感生神話可能有其淵源。

而李學勤則認為「禹的故事不知所本,與後世所傳禹母修己見流星貫昴,又吞神 珠薏苡,胸坼而生禹不同,或係不同系統的傳說」,3李先生特別強調〈子羔〉

在禪讓觀念影響下的虛構性,而曰:

三王始祖的感生說,實際只是下文堯舜禪讓事蹟的陪襯。全篇的中心,是 以舜為例,說明黎民有德,也可以受命為帝,而且超越三王之上。這在列 國紛爭的當時形勢中,無疑是有針對性的學說見解,不能僅作為古史看。4

1 郭永秉:《帝繫新研》,頁 113-114。

2 裘錫圭:〈談談上博簡《子羔》篇的簡序〉,《裘錫圭學術文集‧簡牘帛書卷》第 2 卷,頁 444;〈新出土先秦文獻與古史傳說〉,《裘錫圭學術文集‧古代歷史、思想、民俗卷》第 5 卷,

頁 263-264。

3 李學勤:〈楚簡《子羔》研究〉,《文物中的古文明》,頁 364。

4 同上,頁 365。李先生也曾提出類似的「疑古」觀點,如「翻閱戰國諸子的作品,不難看到很 多古史記載都受到作者的觀點影響,甚或是為了適應一定觀點而加以改造的。」參〈古本《紀年》

與夏史〉,《李學勤學術文化隨筆》,頁 4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2

不過李先生所謂「不能僅作為古史看」的表述有些模糊,究竟是指孔子與子羔對 話這件事不是古史,還是對話內容不是古史?若指內容,則哪些部分不能作古史 看?是三王感生神話、還是舜以平民登帝、還是全部內容?又「不能僅作古史看」

是指應作傳說看、還是視為偽作?均不得而知,對此學者或有不同解讀。1 由於商、周始祖感生神話的出現不會晚於〈子羔〉,並且各自為商、周本族 所流傳,相形之下禹的感生神話沒有更早的文獻淵源、或出自夏人自己敘述的文 獻可以參照,似乎不能排除〈子羔〉的作者為了整齊三代始祖傳說而創造禹的感 生神話。不過我們認為這樣的可能性較低。郭永秉曾提出一種想法:

此篇立論的事實基礎就是「天子」事奉「人子」,如果當時確有禹為顓頊 之孫,契、后稷為帝嚳之子的說法,《子羔》篇的論證就完全不能成立(因 為其「預設」就被取消了),這樣的話,它在文獻流傳過程當中極易遭到 淘汰的命運,也很容易使得它所要宣揚的理論整體破產。……如果是作者 有意迴避這種傳說,那他就更應該考慮到這樣會為自己宣傳理論造成的不 利,因此「迴避」的可能性更是完全不存在。2

從這樣的觀念來看,如果「禹有父」的說法是當時流行的常識,而〈子羔〉的作 者仍為了宣揚禪讓說捏造禹的感生神話,恐怕很難說服當時的人,因此就算當時 確實存在「禹父為鯀」的說法,「禹無父感生」應該也是流傳已久的說法之一。

(二) 〈子羔〉的大禹感生神話反映了戰國人對夏族起源地的記憶 1. 大禹感生神話並非襲自契、后稷或伊尹的感生神話

若禹父感生說不是捏造的,那麼其中是否有較早的記憶遺存?我們認為禹的 感生神話或許可以反映戰國人對夏人起源的記憶。從禹感生神話的情節來看,先 秦文獻中多有類似的內容,如「懷三年」,「畫於背而生」、「生而能言」等,

見於一般的感生神話或聖王出生神異狀況的敘述,學者已有引述,不需贅言,值 得注意的是「觀於伊而得之」的情節。

「於伊」二字作「 」是常見的寫法。裘錫圭等學者認為「伊」即「伊 水」,3也有學者讀為其他字,如廖名春認為契、后稷皆「禋祀上帝於郊禖」以

1 如郭永秉認為李先生「似也承認顧頡剛先生等學者關於舜為平民受禪而登帝位為偽造之說」,

1 如郭永秉認為李先生「似也承認顧頡剛先生等學者關於舜為平民受禪而登帝位為偽造之說」,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