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禹記憶二題──禹的出生與禹政

第二節 大禹感生記憶的遺忘與再造

二、 從漢代緯書看大禹感生記憶的再造與發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0

二、 從漢代緯書看大禹感生記憶的再造與發展

(一) 兩種漢代重編新造的大禹感生神話 1. 感星而生的大禹感生神話

西漢末年以降出現了不少禹的感生神話,多見於緯書中,顧頡剛指出:

我們從以上許多話中可以歸納出讖緯書的時代:它至早不能過王莽,至遲 可以到唐,其中的材料大部分是東漢初期的。於是我們可以在讖緯書中抽 出它們所記載的古史,而觀察東漢初期的人的古史觀念。……他們的古史 說,自當有戰國以來沈澱在下層而至此方透露的,本不能說它完全是西漢 末漢東漢出的思想和傳說。但是,這許多材料,哪些是戰國的,哪些是秦、

漢間的,哪些是西漢的,哪些是漢、新間的,哪些是東漢的,本文上固然 沒有說明,我們也苦於旁證不足,無從判別。1

這也說明了緯書中的古史可能有寫定時代的記憶痕跡,也可能有更早時代的記憶 遺存。2尤其緯書中確實存在有更早的來源的古史材料,3此種情況增添了考定古 史記憶源流的困難,而探討緯書中的感生神話同樣會面對此一問題。林素娟曾從 記憶的觀點看漢代感生神話,認為:

漢人以什麼形象「記憶」傳說中的感生神話,有其存在的文化脈絡,此時

「記憶」的本身,已進入了詮釋的歷程,並含有對既有歷史的重新組構和

1 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燕京大學)》,《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 3,《顧頡剛全集》

第 3 冊,頁 333-334。劉向、歆父子校書之前並無緯書,到了王莽召集通「天文圖讖」者「記說 廷中」後才開始集中材料編集成書,因此緯書產生不能早於王莽,參上引書,頁 332-333,鍾肇 鵬:《讖緯略論》(臺北:洪葉文化,1994 年 9 月),頁 1-27。此觀點的最早見於張衡上疏中:

「若夏侯勝、眭孟之徒以道術立名,其所述著,無讖一言。劉向父子,領校秘書,閱定九流,亦 無讖錄。成哀之後,乃始聞之。」(《後漢書‧張衡傳》)

2 葛兆光認為讖緯之學的基礎來自戰國時代的「一般知識」,即數術之學,漢代「精英思想」與

「一般知識」互相借對方提升自己,緯書在此脈絡中產生,並且將不成系統的數術知識引入當時 主流的宇宙理論,參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第 1 卷,頁 277-295。冷德熙從緯書轉化先秦古史傳說的角度,認為「緯書政治神話的造作,則是於 漢代文化背景下,出於現實政治生活的原因,在繼承先秦宗教觀念(如天命觀)、直接改造古史 傳說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而這種政治神話所以產生並執行其特殊的社會政治功能,則反映了 緯書作者及其時代的象徵性思維特徵」,參冷德熙:《超越神話──緯書政治神話研究》(北京:

東方出版社,1996 年 5 月),頁 40。

3 如顧頡剛提到的商、周始祖的感生說及安居香山提到的黃帝傳說等。參顧頡剛:《中國上古史 研究講義(燕京大學)》,《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 3,《顧頡剛全集》第 3 冊,頁 338;安居 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解說》,頁 71-7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1

敘事。同樣,古史傳說中的感生神話,於漢人的宇宙觀及政教的需要下或 許顯得不夠充盡和零星,因此有必要進行諸神聖帝王譜系的建構,以使帝 王的感生系譜能完整且符應漢代的宇宙觀和政教需要,此時之建構當然亦 包含著對於歷史的詮釋。1

說明了記憶的動機與目的不僅可能重新「詮釋」過去,甚至可能「創造」過去。

就緯書中的禹感生神話而言,不僅內容與〈子羔〉有很大的不同,先秦文獻中也 未見相關記載,很有可能是因應新的觀念或需求而創造的。

緯書中的禹感生神話基本分為兩大類,各有其產生背景,最常見的一類是感

「星」而生。林素娟將此類內容界定為「漢代氣化宇宙論下的星氣感生說」,她 指出緯書中因天象、日月星辰之氣感生的記載很多,是漢代感生說有別於前代的 最大特色,其中感星精而生者最多,並被安排在五行相生系統中,而曰:

漢代流傳聖王感生事蹟,大多數在戰國以前頗難尋得線索,即使存在,形 象上與戰國以後的記載頗有出入。而星精感生之說往往配合五行、五德終 始、三統等漢代盛行諸說,可以推斷漢代流傳的聖王感生自星精之說,實 是秦漢以後有系統的建構使然。2

可見此類感生神話的後起性質,而緯書中禹感星而生的神話也是在此種觀念脈絡 中產生的,相關記載如下:3

禹,白帝精,以星感脩紀,山行見流星,意感栗然,生姒戎文禹。(《尚 書帝命驗》)

修己見流星,意感,生帝戎文禹,一名文命。(《河圖稽命徵》)

修己見流星,意感,生帝文命,我禹興。(《河圖著命》)4

1 林素娟:〈漢代感生神話所傳達的宇宙觀及其在政教上的意義〉,《成大中文學報》第 28 期

(2010 年 4 月),頁 38。

2 林素娟:〈漢代感生神話所傳達的宇宙觀及其在政教上的意義〉,《成大中文學報》第 28 期

(2010 年 4 月),頁 40。關於「漢代氣化宇宙論下的星氣感生說」參頁 50-65。另外,楊建軍 也談到緯書中的感生神話與五行相生系統的關係,認為緯書中五行相生系統的感生神話是後來編 造的,並對漢代感生說「精」的概念有簡要的討論,參〈遠古帝王及三王感生神話考〉,《西北 民族研究》2000 年第 2 期,頁 183、185。更早談到感星而生者可參蒙梓:〈中國的感生神話〉,

《學術研究》1991 年第 6 期,頁 93-94。

3 以下一至四條引自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頁 369、1180、1189、1006。第五條 引自李昉:《太平御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 3 月),第 1 卷,頁 62。

4 此條《緯書集成》列於《河圖‧著明》下(頁 1189),「興」作「與」,日本原版如此[見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東京:漢魏文化研究會,昭和 34 年 3 月),卷 6,頁 105]。

陳槃曰:「《緯書集成》本作《河圖‧著明》,未詳所據。」並認為「『著命』,漢人常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2

命星貫昴,修紀夢接,生禹。(《孝經鈎命決》)

流星貫昴,修紀感而生禹。(《列星圖》)

以上內容與〈子羔〉中的禹感生神話沒有交集,學者已經注意到此種差別並指出 緯書中的禹感生神話是為了配合五行體系而造的,1基本上禹感星而生的神話反 映了五行中的「金德」,楊建軍指出:

少昊、夏禹同為金德,二人的感生均與金星有關。金星位配西方,西方金 德之帝與之聯繫在一起,是再自然不過的。又昴宿是西方白虎七宿中的一 宿,他也參與了夏禹的感生。2

對此我們可以再作一些補充。

從簡略的情節來看,如「白帝精」、「以星感」、「命星貫昴」、「流星貫 昴」應該都是「金德」的象徵。五行系統中白色屬金,「白帝精」自為「金德」

象徵,《春秋元命包》亦有「夏,白帝之子」的說法。3而「以星感」之「星」,

鄭玄注曰「金精也」,此「金精」劉書惠認為即「太白」,4為「五星」系統,

如《春秋文曜鈎》中所載「東方木精,曰歲星」,「南方火精,曰熒惑」,「西 方金精,曰太白」,「北方水精,曰辰星」,「中央土精,曰鎮星」。5不過此

「星」若從「二十八宿」系統理解,也可能指西方「參星」,同樣是「金德」的 象徵,如《春秋感精符》有「蒼帝之始二十八世。滅蒼者翼也,滅翼者斗,滅斗 者參,滅參者虛,滅虛者房」,注曰:

堯,翼之星精,在南方,其色赤。舜,斗之星精,在中央,其色黃。禹,

參之星精,在西方,其色白。湯,虛之星精,在東方,其色黑。文王,房 之星精,在東方,其色青。五星之精。6

「『著命』云者,明帝王所以受命之謂也。」[參〈古讖緯書錄解題(六)〉,《古讖緯研討及 其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 7 月),頁 446]。又《緯書集成》此條典出

《太平御覽》卷 135,「與」本作「興」。

1 參吳從祥:〈《論衡》中的禹形象探析〉,《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 32 卷第 2 期(2012 年 3 月),頁 40-41;李勉、俞方潔:〈從「聖人無父」到「帝王世系」───先秦秦漢感生神話評議〉,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33 卷第 1 期(2016 年 2 月),頁 111。

2 楊建軍:〈遠古帝王及三王感生神話考〉,《西北民族研究》2000 年第 2 期,頁 184。

3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頁 595。

4 劉書惠:《部分出土文獻中的神話傳說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年 5 月),

頁 28。

5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頁 676。

6 同上,頁 74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3

這裡禹為「參之星精」,而《春秋合誠圖》有「赤帝之精,生於翼下」,《春秋 元命包》有「房者,蒼神之精」、「蒼帝精感姜嫄而生」,1則赤帝精為「翼」,

蒼帝精為「房」,白帝精即「參」。

「命星貫昴」、「流星貫昴」則是直接附會西方星象,「命星」亦可能指「太 白」,「昴」在西方,同樣呼應「金德」。《呂氏春秋‧有始》曰:「西方曰顥 天,其星胃、昴、畢。」高注曰:「西方,八月建酉,金之中也,金色白。故曰 顥天。昴、畢,西方宿,一名大梁,趙之分野。」2陸機〈答賈長淵〉「大辰匿 耀,金虎習質」一句《文選》注引《石氏星經》曰:「昴者,西方白虎之宿也。

太白者,金之精。太白入昴,金虎相薄,主有兵亂。」3此類星象又見於《春秋 文曜鈎》,如「太白入昴,天子以歲誅」,另有「太白貫胃」、「太白貫畢」之 類,亦為兵戎之象。4至於「流星貫昴」當時亦有記錄,如《春秋文曜鈎》「流 星入昴,四夷交兵,白衣之會,若貴人有急下獄,期三年」。5

西漢時期仍用戰國流行的鄒衍五行相勝系統排列古代帝王,即黃帝土德、禹 木德、湯金德、文王火德,而產生漢為水德(繼周之火德)或土德(繼秦之水德)

的爭議,至西漢末年漢為火德之說發明後,才以五行相生的系統重新排列古代帝 王,6而緯書作者替這些帝王創造相應於新德的感生情節,禹便從木德轉為金德。

〈子羔〉中的禹感生神話雖未提及五行理論,不過據裘錫圭考釋,契「生乃呼曰:

銫」的「銫」即「金」,呼應《呂氏春秋‧應同》的「商為金德」,屬於五行相 勝系統,並且黃帝土德、周得火德可能在鄒衍以前已經存在,7而在此種系統下 禹應為「木德」,顯然緯書中呼應金德的禹感星而生神話是漢代觀念影響下的產 物,是西漢末以降為符合新帝王系統而創造的「政治神話」,8而非流傳自先秦。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