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禹記憶二題──禹的出生與禹政

第二節 大禹感生記憶的遺忘與再造

2. 感薏苡而生的大禹感生神話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3

這裡禹為「參之星精」,而《春秋合誠圖》有「赤帝之精,生於翼下」,《春秋 元命包》有「房者,蒼神之精」、「蒼帝精感姜嫄而生」,1則赤帝精為「翼」,

蒼帝精為「房」,白帝精即「參」。

「命星貫昴」、「流星貫昴」則是直接附會西方星象,「命星」亦可能指「太 白」,「昴」在西方,同樣呼應「金德」。《呂氏春秋‧有始》曰:「西方曰顥 天,其星胃、昴、畢。」高注曰:「西方,八月建酉,金之中也,金色白。故曰 顥天。昴、畢,西方宿,一名大梁,趙之分野。」2陸機〈答賈長淵〉「大辰匿 耀,金虎習質」一句《文選》注引《石氏星經》曰:「昴者,西方白虎之宿也。

太白者,金之精。太白入昴,金虎相薄,主有兵亂。」3此類星象又見於《春秋 文曜鈎》,如「太白入昴,天子以歲誅」,另有「太白貫胃」、「太白貫畢」之 類,亦為兵戎之象。4至於「流星貫昴」當時亦有記錄,如《春秋文曜鈎》「流 星入昴,四夷交兵,白衣之會,若貴人有急下獄,期三年」。5

西漢時期仍用戰國流行的鄒衍五行相勝系統排列古代帝王,即黃帝土德、禹 木德、湯金德、文王火德,而產生漢為水德(繼周之火德)或土德(繼秦之水德)

的爭議,至西漢末年漢為火德之說發明後,才以五行相生的系統重新排列古代帝 王,6而緯書作者替這些帝王創造相應於新德的感生情節,禹便從木德轉為金德。

〈子羔〉中的禹感生神話雖未提及五行理論,不過據裘錫圭考釋,契「生乃呼曰:

銫」的「銫」即「金」,呼應《呂氏春秋‧應同》的「商為金德」,屬於五行相 勝系統,並且黃帝土德、周得火德可能在鄒衍以前已經存在,7而在此種系統下 禹應為「木德」,顯然緯書中呼應金德的禹感星而生神話是漢代觀念影響下的產 物,是西漢末以降為符合新帝王系統而創造的「政治神話」,8而非流傳自先秦。

2. 感薏苡而生的大禹感生神話

緯書中另一類禹感生神話是感「薏苡」而生,如:9

1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頁 766、592、593。

2 王利器:《呂氏春秋注疏》,頁 1227。

3 李善注:《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 年 7 月),卷 24〈贈答二〉,頁 1139。

4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頁 693。

5 同上,,頁 702。

6 這方面顧頡剛已有非常詳細的研究,參《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燕京大學)‧讖緯》,《顧頡 剛古史論文集》卷 3,《顧頡剛全集》第 3 冊,頁 314-375;〈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與歷史〉、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 2,《顧頡剛全集》第 2 冊。

7 裘錫圭:〈釋《子羔》篇「銫」字並論商得金德之說〉,《裘錫圭全學術文集(簡牘帛書卷)》

第 2 卷。

8 漢代以五行觀念建構的古史系統主要是因應政治目的而生,顧頡剛論之甚詳,參前引書。關於 緯書「政治神話」的概念可參冷德熙:《超越神話──緯書政治神話研究》,頁 33-43。

9 以下三條引自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頁 381、531、495。

里仁書局,1993 年 9 月),頁 343-356]。另外,日本早期神話學者出石誠彥(1896-1942)曾根 據西方學者對世界各地「異常出生」(supernatural birth)傳說的研究,並舉了一些生於植物(vegetable substance)之例討論禹感薏苡而生的神話,也提到《後漢書‧馬援列傳》中薏苡「能輕身、省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5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論語‧顏淵》)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

使民戰栗」(《論語‧八佾》)

君者,善群也。群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

(《荀子‧王制》,〈君道〉亦有相關說法)

從之成群曰君。(《逸周書‧謚法》)

侯能成群謂之君。(《逸周書‧太子晉》)

君者,不失其群者也。(《春秋繁露‧滅國》,〈深察名號〉亦有相關說法)

君者,何也?曰:群也。為天下萬物而除其害者謂之君。(《韓詩外傳》

卷五)

君者,群也。理物為雄,優劣相決,以期興將。(《孝經鉤命決》)

君之為言群也。(《白虎通‧號》,〈三綱六紀〉亦有相關說法)

魄,白也。魂,芸也。白,明白也。芸,芸動也。形有體質,取明白為名。

氣為噓吸,取芸動為義。(《孝經援神契》)

妹,昧也。猶日始入,歷時少,尚昧也。(《釋名‧釋親屬》)

上引《荀子》以「群」釋「君」及其下諸例可說明此類說法的影響力,而緯書、

小學著作中此類聲訓之例尤多。1因此本文認為緯書中將「姒」姓與「薏苡」聯 繫應該是受到此種觀念影響所產生的說法。

《尚書刑德放》該條為《白虎通‧姓名》所引,《白虎通‧日月》亦引《尚 書刑德放》之文,則《尚書刑德放》最晚西漢末年已經成書,2另外,王充也於

《論衡‧奇怪》中提到「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禼母吞燕卵而生禼,

故殷姓曰子;后稷母履大人跡而生后稷,故周姓曰姬」,3雖然王充是為了批判 這些說法不可信而引用,不過可以說明至少在西漢末年禹母感薏苡而生禹的說法 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流傳及影響。徐興無指出緯書中的帝王系統是用天道排列,聖 王之間沒有血緣關係,完全拋開了宗法思想,並且表現在對姓氏來源的解釋上,

如《易緯是類謀》有「聖人興起,不知姓名,當吹律定聲,以別其姓」,《春秋 演孔圖》有「孔子曰:丘援律而吹命,陰得羽之宮」,羽為北、黑、水,孔子為 黑帝子、水精,《孝經援神契》有「聖王吹律有姓」,與感生神話不知其父的邏 輯吻合。4說明五行系統下的感生神話也有相應的得姓之說,因此感薏苡而生可 能是帝王感生神話以五行相生系統大量創造之前,純粹為解釋三代族姓來源而造

1 以上參考張以仁:〈聲訓的發展與儒家的關係〉,《張以仁語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12 年 11 月)。

2 陳槃:《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頁 446。

3 吞薏苡之說又見〈講瑞〉、〈恢國〉、〈詰術〉。

4 徐興無:《讖緯文獻與漢代文化建構》(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 3 月),頁 19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6

的說法。又從《國語‧周語下》說禹「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及

《春秋繁錄‧三代改制質文》的「祖錫姓為姒氏」來看,得姓皆與感生說無關,

則此說的產生可能不會早於西漢初年。

另外,《尚書刑德放》有「祖昌意」,與《禮緯》、《禮含文嘉》之說不同,

前者顯示禹為有父感生,後者為無父感生。《尚書刑德放》此條輯自《太平御覽》,

現存最早的《白虎通》版本為元大德五年無錫州學刻本,1舊本原作「禹姓姒,

祖以億生」,盧文弨抱經堂叢書本據《太平御覽》改為「禹姓姒氏,祖昌意,以 薏苡生」,注曰「此條舊多訛脫,全据御覽補正」,後附〈校勘補遺〉中則據小 字本、元大德九年刻本校曰「昌意二字不當增」。2清人陳立以上引二條「禮緯」

與《吳越春秋》皆無「祖昌意」,認為「小字本無『昌意』二字。案班氏用感生 之說則不信《大戴記》,其不以禹祖昌意明矣」,「此昌意不當增」,3何者為 原貌不能論定,或許「祖以億生」本為「祖以薏生」,而「祖昌意」是後人為附 會「薏苡」之「薏」而加,也未可知,不過如果原本就有「祖昌意」,則西漢末 已經出現有父感生此類調和觀點的禹感生神話。

總上所述,緯書中的禹感生神話與〈子羔〉無關,且各自有不同的記憶脈絡,

不論感薏苡而生還是感星而生,都是為了現實目的附會「金德」與「姒姓」而創 造的新記憶,為早期禹感生神話之遺存的可能性不大。

(二) 大禹感生記憶的發展

前文提到《尚書刑德放》中的禹感生神話可能是有父感生的內容,而確為此 種調和觀點的禹感生神話見於《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第六》:

鯀娶於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狀未孳,嬉於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 若為人所感,因而姙孕,剖脅而產高密。家於西羗,地曰石紐。石紐在蜀 西川也。

此說整合多種禹出生的傳說,來源較雜,禹有父母為〈帝繫〉、《世本》系 統,4而結合感薏苡而生之說,調和有父與無父感生二說,感生地「砥山」的 來源不可考。出生方式為「剖脅」而生,常見於楚人傳說,如〈楚居〉之「妣

」與《世本》之「女嬇」,與〈子羔〉、〈三代改制質文〉生於「母背」

1 陳立:《白虎通疏證‧出版說明》(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 8 月),頁 3。

2 班固:《白虎通》(民國 12 年夏五月北京直隸書局影印抱經堂叢書本),卷 3,頁 16 下,〈補 遺〉,頁 9 下。

3 參陳立:《白虎通疏證》,頁 405。

4 「女嬉」〈帝繫〉、《世本》作「女志」,「高密」〈帝繫〉作「文命」,參黃懷信:《大戴 禮記匯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7 月),頁 76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7

及《論衡‧奇怪》「禹、禼逆生,闓母背而出」之說稍有不同。值得注意的 是多了「家於西羌,地曰石紐」之說。

「家於西羌」之說本於《新語‧術事》「文王生於東夷,大禹出於西羌,世 殊而地絕,法合而度同」,1《史記‧六國年表》「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 者常於西北,故禹興於西羌,湯起於亳,周之王以豐鎬伐殷」,《鹽鐵論‧國病》

「禹出西羌,文王生北夷」。李學勤認為《新語》作時挾書令未除,此說必起於 先秦,司馬遷應該是以此為本。2然而當時並未言明「西羌」為何地,到了東漢 趙曄作《吳越春秋》則將之聯繫到蜀地「石紐」,或本於揚雄《蜀王本紀》:

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生於石紐,其地名痢兒畔,禹母吞珠孕禹,坼副而 生。3

禹生石紐之說首見於此,此書可能成於西漢末年,目前未見更早的記載,很難知 道此說何時產生,4而漢晉之間蜀地多有流傳,如譙周《蜀本紀》(《三國志‧

秦宓傳》注引)、《三國志‧秦宓傳》、常璩《華陽國志‧蜀志》都載有此說,

對其他地區也有影響,除了《吳越春秋》之外,如緯書《尚書中候考河命》、5《水 經注‧沫水》、《帝王世紀》都載有此說,禹生石紐說很可能是由蜀地傳布出去 的。

由於此說的蜀地背景,使人懷疑是否為漢代蜀地士人所造,早期馮漢驥便曾 有如下質疑:

揚、譙、秦、常四人,生於禹後二千餘年,何以能知禹生於四川之汶山郡,

廣柔縣,石紐鄉,刳兒坪?又何以如此其詳且細?陸賈司馬遷不過言「禹

1 王利器舉《孟子‧離婁》有「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認為「文王」

為傳鈔者涉《孟子》文而將「大舜」誤為「文王」,並且文王不當列於大禹之前。參王利器:《新 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 7 月),頁 50。

2 李學勤:〈禹生石紐說的歷史背景〉,《走出疑古時代》,頁 136。

2 李學勤:〈禹生石紐說的歷史背景〉,《走出疑古時代》,頁 136。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