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國中期儒、墨二家對堯、舜形象的繼承與塑造 (1) 堯形象留有早期記憶的痕跡

第二章 禪讓制度與朝代典範 ── 找回虞代記憶的過程

2. 戰國中期儒、墨二家對堯、舜形象的繼承與塑造 (1) 堯形象留有早期記憶的痕跡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9

尤其「所讓者都屬家人兄弟,無一是平民」。1二位先生說明了兩周讓國之例與 堯舜禪讓不同。我們認為孔子所以讚揚泰伯、伯夷而未直接稱許堯、舜很可能如 顧頡剛所說,是孔子的時代背景所致,孔子生於已封建宗法為基礎的世官制度即 將崩壞之時,而其思想偏向保守的路線,雖已主張舉賢臣,卻也認為「小人學道 則易使」,可見「孔子決不是澈底主張尚賢主義的一個人」,2而孔子所讚揚的

「讓」應該也是以世襲體制的「讓國」為主,不論是伯夷、叔齊的孤竹國還是泰 伯的周。

我們認為孔子對堯、舜的認識應該是來自堯舜禪讓的傳說,而《論語》顯示 孔子對堯、舜非常推崇應該也可能是因為堯、舜的用賢與禪讓,在孔子的觀念中 讓國可能是更高層次,不過二者應該都屬於禮讓的的價值。透過孔子對二人的讚 揚,不僅原屬於不同氏族的領導人被放在同一個「時代」框架中敘述而成為常態,

孔子所賦予的價值觀「舉賢」、「禮讓」也成為理解堯、舜的基調,之後的儒家 後學與墨家都分別由此開展自己的詮釋。

2. 戰國中期儒、墨二家對堯、舜形象的繼承與塑造 (1) 堯形象留有早期記憶的痕跡

不僅堯舜禪讓被理論化並且受到高度推崇,戰國中期的儒、墨二家對堯、舜 的形象也有進一步的塑造。如前文所述,東周時代零星記載了陶唐氏與有虞氏的 世系,是遠古記憶的遺留,若堯、舜代表的是兩個氏族的首領,自然不會是出身 寒微的平民身分,3從戰國中期儒、墨二家的文獻來看,堯的形像大多比較模糊,

只有少數記載還留有早期氏族首領的影子,舜的形象則基本為平民,已非氏族之 長的形象,這樣的狀況也反映了古史記憶由三代觀演進為四代觀的過渡階段。

就堯的形象而言,代表儒家的〈唐虞之道〉曰「古者堯生於天子而有天下」

(簡 14),陳劍認為即「傳說中堯為帝嚳之子(見《大戴禮記‧帝繫》等書)

而言,跟《容成氏》所述不同」,4林志鵬也認為反映《大戴禮記‧帝繫》堯與 契、后稷父為帝嚳以區別由庶民升為天子之舜,5郭永秉則認為〈唐虞之道〉的 堯「生於天子」的形象與舜的出身卑賤形成對比,不過並未說明堯父為帝嚳,堯 為帝嚳之子為大一統帝王世系興起後才出現,應該晚於契、后稷為帝嚳之子之說,

1 阮芝生:〈論禪讓與讓國〉,收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歷史與考古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9 年 6 月),頁 490-500。

2 顧頡剛:〈禪讓傳說起於墨家考〉,《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 1,《顧頡剛全集》第 1 冊,頁 437-438。

3 參王和:《歷史的軌跡──基於夏商周三代的考察》(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年 11 月),頁 205。

4 陳劍:〈上博楚簡《容成氏》與古史傳說〉,《戰國竹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 12 月),頁 62。

5 林志鵬:〈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重探〉,收於丁四新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武 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年 6 月),第 3 輯,頁 48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0

而大一統帝王世系中以為堯為帝嚳之子及堯代其兄摯為天子,「應該也有戰國時 代關於堯出身的某些傳說背景,似乎不能完全看作憑空捏造的說法」,郭先生還 聯繫了〈容成氏〉中的堯形象,指出二者對堯的說法雖不同,「但是在堯的出身 並不卑賤這一點上則是一致的」。1另外,〈容成氏〉中提到:

昔 (堯) (處)於丹府與藋陵之 (間), (堯) (散) (施)

而 =(待時) (賽─實),不 (勸)而民力,不型(刑)殺而無頫

(盜)惻(賊),甚緩(寬)而民備(服)。於是虖(乎)方【6】百里 之 (中), (率)天下之人 (就)奉而立之, (以)爲天子。於 是虖(乎)方 (圓)千里,於是於(乎) (持)板正立(位),四向

禾(和), (懷) (以) (來)天下之民。【7】2

郭先生認為從「處於丹府與藋陵之間」、「不勸而民力,不刑殺而無盜賊,甚寬 而民服」、「方百里之中」來看,顯然堯升為天子之前是有土地人民的,而「方 百里」就是指堯所掌握的土地,古帝王中湯與文王都是被描寫為由方百里而起的 諸侯,相關文獻甚多,其中《墨子‧非命上》的內容與〈容成氏〉非常相似,堯

「應是類似於諸侯國君或方國首領性質的人」,因此《唐虞之道》所提出堯出身 高貴的說法,和《容成氏》所說堯起於方百里之中應該沒有本質上的差別。3郭 先生的解釋應該是合理的,我們認為〈唐虞之道〉與〈容成氏〉中堯生於天子及 興於百里之地的形象反映的可能就是其身為一族之長的史影。4至於〈唐虞之道〉

中「天子」的義涵,將在下文談到「時」、「命」問題之處作進一步討論。

1 郭永秉:《帝繫新研》,頁 63-64。

2 釋文參單育辰:《新出楚簡《容成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6 年 3 月),頁 85-95。

3 郭永秉:《帝繫新研》,頁 60-62、64。

4 另外郭永秉的說法還涉及一個問題,郭先生考釋出〈容成氏〉中早於堯、舜的古帝王「有虞迵」,

因此認為:「『迵、堯、舜』三人都屬於虞代,虞代得名於『有虞氏』;而進一步說,『有虞氏』

很有可能就是一個大的部落聯盟,在這個部落聯盟中,有很多部族,堯所屬的『陶唐氏』就是其 中的一個。」(《帝繫新研》,頁 76;〈上博簡《容成氏》的「有虞迵」和虞代傳說的研究〉,

《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頁 141)。郭先生的說法很有啟發性,不過也存在一個問題,即「有 虞氏」是一個部落聯盟,則「禪讓」便是其中各部落的輪流執政,過去學者將之理解為一種遠古 的選舉制度,郭先生採用裘錫圭的「君長推選制」此一稱呼;然而〈容成氏〉中列舉「尊盧氏」、

「赫胥氏」、「喬結氏」……等古帝王族氏,而〈容成氏〉說這些氏「之有天下也,皆不受其子 而受賢」,那麼究竟是某氏之內部行禪讓,還是某氏與某氏之間禪讓,從表述上來看似乎是後者,

則有虞迵為有虞氏,堯是陶唐氏,舜是有虞氏,堯、舜禪讓也可理解為有虞氏重新執政。不過或 許也可跳脫「找出史影」的邏輯而從〈容成氏〉的敘事來看,我們認為〈容成氏〉的作者可能只 是拼湊古史傳說,並在堯、舜之前安插了一套古帝王系統。在當時的古史觀念中三代之前還有堯 舜禪讓傳說,作者為鼓吹禪讓自然要在三代前安排堯、舜之事,同時作者又採取了一種「歷史退 化」的觀點,便在堯、舜之前安排了更理想的時代。然而堯舜禪讓傳說中並未包含堯之前的狀況,

堯也並非受禪而有天下,因此作者只能找尋其他古史傳說加工拼湊在堯之前。先秦文獻中有不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1

附帶一提,不少學者認為〈容成氏〉具有墨家思想的色彩,1然而〈非命上〉

與〈容成氏〉內容相關是否也反映了其與墨家的關係,或可進一步討論。墨子曰:

古者湯封於亳,絕長繼短,方地百里,與其百姓兼相愛,交相利,移則分。

率其百姓,以上尊天事鬼。是以天鬼富之,諸侯與之,百姓親之,賢士歸 之,未歿其世,而王天下,政諸侯。昔者文王封於岐周,絕長繼短,方地 百里,與其百姓兼相愛、交相利,則2。是以近者安其政,遠者歸其德。……

是以天鬼富之,諸侯與之,百姓親之,賢士歸之,未歿其世,而王天下,

政諸侯。

〈非命上〉這段話與〈容成氏〉都是講方百里之諸侯有德而得民心而王天下,後 者分為兩段,先是簡 6+7 的「方百里之中率天下之人就奉而立之,以爲天子」,

之後真正成為天子是簡 10+11+13 的「堯以天下讓於賢者,天下之賢者莫之能受 也」,「天下之人,以堯為善興賢,而卒立之」。而二者的思想有所不同,〈非 命上〉主張墨家的兼相愛、交相利與天志、明鬼,〈魯問〉有相關內容,即「昔 者三代之聖王禹湯文武,百里之諸侯也,說忠行義,取天下。三代之暴王桀紂幽 厲,讎怨行暴,失天下。吾願主君之上者尊天事鬼,下者愛利百姓」,顧頡剛曾 據此認為「在《墨子》書裡,禹的出身乃是一個百里諸侯」,「禹同湯、文、武 一樣,是由諸侯升而為天子的」。3這段話中百里之諸侯多了禹,而同樣主張兼 相愛、交相利與天志、明鬼,可知墨家對百里諸侯之有天下有一貫的說法。〈容 成氏〉的堯興於方百里之地則是因「不勸而民力,不刑殺而無盜賊,甚寬而民服」,

呼應文中所提到堯以前上古帝王之德,即「其政治而不賞,官而不爵,無勵於民,

而治亂不 (?)」(簡 43)、「不賞不罰,不刑不殺,邦無飢人,道路無殤

關於古帝王的零星記載,戰國時代也流傳了很多內容類似的古帝王譜系,如《莊子‧胠篋》、《六 韜‧大明》,此外《漢書‧古今人表》也提供了可能源自先秦的帝王譜系,而這些譜系中只有〈容 成氏〉是以「政權轉移」的角度串連這些古帝王,很可能是作者用「禪讓」的角度解釋當時流行 的帝王譜系而「層累造成」了禪讓的古史記憶。至於「有虞迵」,可能是因此保留下來的有虞氏 古帝王,後來因為以堯、舜為主的「虞代」典範化而被遺忘;也可能是當時人或作者捏造出來的 人物,故不見於《左傳‧昭公八年》「幕至於瞽瞍無違命」的有虞氏譜系中。

1 趙平安:〈楚竹書《容成氏》的篇名及其性質〉,《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9 年 12 月)。饒宗頤:〈由尊盧氏談到上海竹書(二)的《容成氏》〉,《九州 學林》4 卷 1 期(2006 年春季)。史黨社:〈讀上博簡《容成氏》小記〉,《《墨子》城守諸篇 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 1 月)。郭永秉:〈從《容成氏》33 號簡看《容成氏》的學 派歸屬〉,《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黃海烈:〈上博簡《容成氏》的發現及其學派歸屬問題〉,

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 asp?

Src_ID=443),2008 年 5 月 26 日。

2 此有脫文,俞樾以為「移則分」,劉載賡以為前「移則分』應為「利則分」,吳毓江據此以為 脫文處亦應為「利則分」,參《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 2 月),頁 401。

3 顧頡剛:〈禪讓傳說起於墨家考〉,《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 1,《顧頡剛全集》第 1 冊,頁 444。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