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禹記憶二題──禹的出生與禹政

第二節 大禹感生記憶的遺忘與再造

一、 禹聽政三年近悅遠來、四海請貢而為號旗以定天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2

第三節 上博簡〈容成氏〉中的禹政記憶

一、 禹聽政三年近悅遠來、四海請貢而為號旗以定天下

先秦文獻中關於禹治天下的記載少且零散,上博簡〈容成氏〉公布後,出現 了較完整的「禹政」內容,讓我們有比較明確的依據可以討論禹治天下的問題。

目前反映三代觀古史記憶的材料中並沒有提到禹建夏邦後的政績,三代觀的禹記 憶也不在禪讓制度的框架中(詳下節),而〈容成氏〉中的禹政是禹受禪之後的 政績,因此我們暫時將此內容視為關於禪讓傳統繼承者的記憶,這樣的記憶或許 帶有禪讓制度鼓吹者的主觀色彩,所改造甚至編造的。

晏昌貴在〈容成氏〉出版後不久便討論了其中的「禹政」問題,指出梁任昉 曾說「湯刑禹政,不足禁奸」,是古有所謂「禹政」,《鬻子》有〈禹政〉篇,

惜已亡佚,而文獻所載禹治水分州事或在堯、舜之時,非禹聽政後之事,民初疑 古大家首重禹事之辨,亦未嘗措意於禹政,至〈容成氏〉出,才出現關於禹政的 材料。1晏先生當時據陳劍的編聯討論,「禹政」內容在簡 18+19+20+21+31+32+

22+33+34 中,後來郭永秉考釋出簡 32 中的「有虞迵」而將之移出禹的部分,而 簡 31「方為三 」之事學者亦多以為非禹事,2因此本文關於禹政的討論即以簡 18~簡 22、簡 33 為主。另外,簡 34 涉及禹讓皋陶、益的內容與啟有關,於下節 討論。

〈容成氏〉曰:

(禹)聖(聽)正(政)三年,不折(製)革,不 (刃)金,不鉻(略)

矢。田無 (蔡), (宅)不工(空), (關)市無賦。 (禹)乃 因山 (陵)坪(平) (隰)之可 (封)邑【18】者而 (繁)實之。

乃因近 (以) (知)遠, (去) (苛)而行柬(簡)。因民之欲,

會天地之利。夫是 (以) (近)者敓(悅) (怡),而遠者自至。

四 (海)之內 (及),【19】四 (海)之外皆青(請) (貢)。

【20】3

這段話敘述禹受禪後去兵息民、鼓勵農耕關市、充實都邑人口財富、為政簡約而 不苛刻,使天下人民與四方諸國親附。晏昌貴舉出了幾則古書中類似的內容值得 注意,即:

1 晏昌貴:〈《容成氏》中的「禹政」〉,《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頁 358-359。

2 編聯相關問題參單育辰:《新出楚簡《容成氏》研究》,頁 1-12。

3 釋文參單育辰:《新出楚簡《容成氏》研究》,頁 171-17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3

故得道之兵,車不發軔,騎不被鞍,鼓不振塵,旗不解卷,甲不離矢,刃 不嘗血,朝不易位,賈不去肆,農不離野,招義而責之,大國必朝,小城 必下。因民之欲,乘民之力,而為之去殘除賊也。(《淮南子‧兵略訓》)

舜崩,有禹代興,禹卒受命,乃遷邑姚姓于陳。作物配天,修德使力,民 明教,通于四海,海之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大戴禮 記‧少閒》)

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豈必盡仁?」(《禮記‧緇衣》,上 博、郭店〈緇衣〉略同)1

《淮南子》為具體的為政用兵之道,內容與〈容成氏〉略同,而後二者僅強調禹 修德使民明教、百姓仁,是為政的效應,並以之闡述儒家思想,顯然〈容成氏〉

不是儒家式的論述。而這段話的重點在於鋪陳禹的政績能使人民親附、各國朝貢,

帶出以下內容:

(禹) (然)句(後) (始)爲之 (號) (旗), (以) (辨)

亓(其) (左)右,思(使)民毋 (惑)。東方之 (旗) (以)

日,西方之 (旗) (以)月,南方之 (旗) (以)它(蛇),【20】

(中)正之 (旗) (以) (熊),北方之 (旗) (以)鳥。……

【21】2

此段內容未見於先秦古書,學者一般將之聯繫到《周禮‧司常》之九旗,即「日 月為常,交龍為旂,通帛為旜,雜帛為物,熊虎為旗,鳥隼為旟,龜蛇為旐,

全羽旞,析羽為旌」,並談到這些旗幟圖像或源於原始的圖騰徽幟,如晏昌貴 認為簡文五方號旗或與古代民族的圖騰信仰有關,中央為熊圖騰、南方為蛇圖 騰、北方為鳥圖騰,並認為禹建號旗意義有二,一為別尊卑等級,二為按地域 劃分族群。3夏世華進一步認為立五方之旗應該是「重組萬國,將之納入一個統 一政治系統的過程中而立定的旗號」,象徵著「天下政權的建設」。4葉舒憲則 特別強調中央「熊旗」的圖騰意義,認為從黃帝號有熊到大禹的中央熊旗,以 熊為圖騰象徵一脈相承。5另外,黃海烈則將此段聯繫到《墨子‧旗幟》:「守 城之法,木為蒼旗,火為赤旗,薪樵為黃旗,石為白旗,水為黑旗,食為菌旗,

1 參晏昌貴,〈《容成氏》中的「禹政」〉,《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頁 360。

2 釋文參單育辰:《新出楚簡《容成氏》研究》,頁 176-179。

3 晏昌貴,〈《容成氏》中的「禹政」〉,《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頁 361-362。

4 夏世華:《先秦禪讓觀念研究》,頁 66。

5 參葉舒憲:〈大禹的熊旗解謎〉,《民族藝術》2008 年第 1 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4

死士為倉英之旗,竟士為雩旗,多卒為雙兔之旗,五尺童子為童旗,女子為梯 末之旗,弩為狗旗,戟為旌旗,劍盾為羽旗,車為龍旗,騎為鳥旗。凡所求索 旗名不在書者,皆以其形名為旗。城上舉旗,備具之官致財物,之足而下旗。」

以為〈容成氏〉此段有墨家的痕跡。1

事實上戰國時代在軍事閱兵、田獵或朝會等事以旗幟區別身分、地域是普遍 的習慣,在先秦禮書中有很多相關記載,2如:

及國之大閱,贊司馬頒旗物:王建大常,諸侯建旂,孤卿建旜,大夫士建 物,師都建旗,州里建旟,縣鄙建旐,道車載旞,斿車載旌,皆畫其象焉,

官府各象其事,州里各象其名,家各象其號。(《周禮‧司常》)

諸侯覲於天子……上介皆奉其君之旂置於宮,尚左。公侯伯子南接就旂而 立。(《儀禮‧覲禮》)

而先秦文獻中除了上引《墨子‧旗幟》所述之外,還有很多實際例子,如《左傳》

中提到鄭伯的「蝥弧」、齊國的「靈姑銔」、趙簡子的「蜂旗」,及《穆天子傳》

中的「日月之旗」等。3即便旗幟圖像可能源自早期的圖騰信仰或具有辨識族群 的作用,到了戰國時代也已有新的使用脈絡,如禮書所示,因此〈容成氏〉中禹 為民辨別方位而以立五方號旗的內容,或許反映的是當時觀念而非遠古狀況,4即 作者在鋪陳禹的善政使人民親附、各國朝貢之後,利用當時所知的旗幟觀念建構 了禹用旗幟劃分天下之事,以說明禹透過五方號旗確立了統治的格局。

戰國時代旗幟的運用深入基層,上至王公諸侯,下至州里都鄙,如《周禮‧

鄉師》曰:

凡四時之田,前期,出田灋法于州里,簡其鼓鐸、旗物、兵器,修其卒伍。

及期,以司徒之大旗致眾庶,而陳之以旗物,辨鄉邑,而治其政令刑禁,

巡其前後之屯而戮其犯命者,斷其爭禽之訟。

田獵時鄉師有以旗致眾、辨鄉邑的任務,還有執法、平訟的職責。而《孟子‧萬 章上》曰:

1 參黃海烈:〈上博簡《容成氏》的發現及其學派歸屬問題〉,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 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443),2008 年 5 月 26 日。

2 參錢玄:《三禮通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年 10 月),頁 242-247。

3 參任慧峰:《先秦軍禮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年 5 月),第四章「軍旗」。

4 楊棟就以為〈容成氏〉禹為五方旗的原因類似《周禮‧司常》的「國之大閱」,參楊棟:《神 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頁 10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5

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朝覲訟 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

「吾君之子也。」

其談到得天下民心者亦以「朝覲訟獄」為指標,可見在當時人的政治觀念中,從 治鄉到治國,「聚民」與「息爭」都是最重要的事。〈容成氏〉講禹治天下亦不 出此二事,為五方號旗即象徵著禹能聚天下之民,下文討論的禹建鼓於廷則是息 天下之爭。這應該是〈容成氏〉作者書寫此段的主要觀念背景。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