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2

〈容成氏〉的青、莒、徐三州之水、澤在〈職方氏〉的青州中,而莒州其地在其 他四家的徐州中,〈容成氏〉亦有徐州,其中「明都之澤」即〈禹貢〉之「孟豬」,

在其豫州之中,又其他四家的青州在〈容成氏〉、〈職方氏〉青州之北,僅名稱 相同,顯然〈容成氏〉、〈職方氏〉為一系統,後者將前者三州整併為一州,再 參酌另一系統別立「幽州」、「兗州」,其他四家為另一系統,惟〈禹貢〉有梁 州無幽州、另三家有幽州無梁州。

二、 「四代觀」古史記憶中的禹征三苗

(一) 三代觀的征三苗記憶:從《尚書‧呂刑》到《墨子‧非攻下》

先秦文獻中有不少關於三苗作亂而被征伐的記載,顧頡剛曾就《尚書》中的 內容梳理出三苗形象的演變,他認為:

《尚書》中說到他們的共有七處,可以分作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呂 刑〉,它說蚩尤作亂之後,這個壞品性傳染給平民,弄得苗民成了殘忍的 民族,動不動就要殺人;被殺的人到上帝前控告,上帝哀憐他們的冤枉,

就降下他的威靈,把苗民滅絕了。在這一時期之中,苗的結果是何等的不 幸。第二時期是〈堯典〉的「竄三苗于三危」和「北分三苗」,〈皋陶謨〉

的「何遷乎有苗」和「苗頑弗即工」,〈禹貢〉的「三危既宅,三苗丕敘」,

說舜時三苗頑強不服,舜把他們搬到三危,分開住著,他們也就很安定了。

在這時期中,他們雖失掉了居住的自由,還無妨于生活,這個刑罰就輕鬆 得多。第三時期是《偽古文》的〈大禹謨〉,說有苗昏迷不恭,以致民怨 天怒,舜令禹往征,打了一個月還不服;益勸禹修德感之,禹聽了他就班 師回去;舜于是大布德教,兩階上舞著干羽;過了七十天,有苗就自來降 服了。在這個時期中,舜和苗兩方面都是極美滿的,沒有一些兒火辣氣了。

這種變遷,很可以看出古人的政治觀念:在做〈呂刑〉的時候,他們決想 不到有這樣精微的德化,在做〈大禹謨〉的時候,他們也忘卻了那個威靈 顯赫的上帝了。1

這段話指出了三苗形象的「層累造成」,同時也點出了三代觀與四代觀伐三苗記 憶的不同。《尚書‧呂刑》曰:

若古有訓,蚩尤惟始作亂,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

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

1 顧頡剛:〈古史辨第一冊自序〉,《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 1,《顧頡剛全集》第 1 冊,頁 4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3

越茲麗刑並制,罔差有辭。民興胥漸,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詛盟。

虐威庶戮,方告無辜于上。上帝監民,罔有馨香德,刑發聞惟腥。皇帝哀 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乃命重黎,絕地天通,

罔有降格。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鰥寡無蓋。皇帝清問下民,鰥寡有 辭于苗。德威惟畏,德明惟明。

《墨子》也引用了〈呂刑〉,相關內容如下:

昔者聖王制為五刑,以治天下,逮至有苗之制五刑,以亂天下。則此豈刑 不善哉?用刑則不善也。是以先王之書《呂刑》之道曰:「苗民否用練,

折則刑,唯作五殺之刑,曰法。」(〈尚同中〉)

先王之書《呂刑》道之曰:「皇帝清問下民,有辭有苗,曰:『群后之肆 在下,明明不常,鰥寡不蓋。德威維威,德明維明。』乃名三后……。」

(〈尚賢中〉)1

而在《墨子》中伐三苗者為禹,如:

且不唯《泰誓》為然,雖《禹誓》即亦猶是也。禹曰:「濟濟有群,咸聽 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若予既率爾群對諸群以 征有苗。」禹之征有苗也,非以求以重富貴、干福祿、樂耳目也,以求興 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此禹兼也。(〈兼愛下〉)

昔者有三苗大亂,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龍生於廟,犬哭乎巿,

夏冰,地坼及泉,五穀變化,民乃大振。高陽乃命玄宮,禹親把天之瑞令,

以征有苗。……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磿為山川,別物上下,鄉制大極,而 神民不違,天下乃靜,則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非攻下〉)

《墨子》引述〈呂刑〉上帝降罰於苗民,又以為高陽命禹伐三苗,則伐三苗之事 雖發生於夏代之前,卻與堯、舜無關,並且墨子之時虞代觀尚未確立(詳上文),

在《墨子》中此事自然與虞代無關。

然而,在四代觀的古史記憶中,夏代之前為虞代,伐三苗之事順理成章被放 在虞代,而與堯、舜產生聯繫。以上引〈非攻下〉為例,其以災異之說解釋〈呂 刑〉,並且禹伐三苗為高陽所命,類似的內容亦見於《隨巢子》佚文,如「昔三 苗大亂,龍生于廟,犬哭于市」、「三苗將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清 龍生於廟,日夜出,晝日不出」、「昔三苗大亂,天命殛之,夏后受於玄宮」、

1 〈尚賢中〉之引文句子順序與〈呂刑〉不同,學者或以為〈呂刑〉有錯簡,參程元敏:《尚書 周書牧誓洪範金滕呂刑義證》,頁 364-36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4

「三苗大亂,天命殛之,夏后受之」,1亦為天命禹伐三苗。而河北定縣八角廊 漢簡《六韜》中也有類似的災異內容,卻為舜伐三苗,相關內容如下:

第十三 舜伐有苗武【2230】

曰:「吾聞有苗雨血沾朝衣,是非有苗【0745】

有苗月蝕日斷,三日不解,是非□【1175】

之□乎?對曰:「未有日月斷蝕,有始【0805】

有苗三日不見日,是非有苗之□耶?對【2228】

曰:「然則有苗何以亡?」對曰:「有【0302】

有苗是謂所【1040】

之□右□蠡之水建土險也【0789】2

關於《六韜》的成書時代,學者的說法從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都有,銀雀山漢墓 亦出土《六韜》,其下葬時間約為西元前 118 年,成書當在此前,而八角廊漢墓 約下葬於西元前 55 年,則《六韜》最晚西漢初期已經流傳。3八角廊漢簡《六韜》

雖殘斷,可以看到內容提到「血沾朝」、「月蝕日斷,三日不解」、「三日不見 日」等災異現象及「有苗何以亡」之問,當為西漢以前流傳的說法,高貴峰曾有 詳細的考證提到類似的內容亦見於《金匱》佚文,不過伐三苗者為堯,高先生指 出:

《開元占經》三引《金匱》有:「唐帝克有苗問人曰:『吾聞有苗時天雨 血沾衣,有此妖乎?』」,則所發問之人,即為克有苗者「堯」,八角廊

《六韜》簡文中伐有苗者為「舜」,諸子的書經常會把一些古帝王的事蹟、

言語相混淆,故發問者極可能為舜。

《太平御覽》四引《金匱》有「三苗之時,三月不見日」。

《開元占經》六引《金匱》有「三苗時,有日鬬」,「斷」與「鬬」皆從

「斤」,形近。

《開元占經》三引《金匱》,有苗滅亡原因為「誅諫者,尊無功,遇人如 仇,故亡耳」。4

1 參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 1 月),下冊,頁 754-755。

2 釋文及編聯順序參張靜:《定州漢墓竹簡漢上孫家寨漢墓竹簡集釋》(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 文,2014 年 4 月),頁 485-486。

3 同上,頁 21-22。

4 參高貴峰:〈八角廊漢簡《六韜》拾遺及考證〉,發表於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

org.cn/show_article.php?id=562),2007 年 5 月 8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5

日本學者石井真美子進一步提到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藏唐代薩守真所作

《天地瑞祥志》卷 17 中有與《金匱》相同而敘述完整的內容,即:

《太公金遺〈匱〉》曰:堯克有苗〻民時而血沾衣,有此妖手〈乎〉?

一臣曰:「非妖之大,且有苗誅諫者,尊元〈无〉功,退有能,能遇民如 仇,故亡耳。」1

顯然同類的敘事在《太公金匱》之類的著作中又有伐三苗者為堯之說。周鳳五曾 詳舉例證說明《漢書‧藝文志》道家類的「太公」書至少包含《隋書‧經籍志》

著錄的十二種,其中《太公金匱》與《六韜》內容有大量重覆雷同,2或許這些

《金匱》佚文的內容可以上溯至漢、甚至戰國晚期,當然,這樣的推測需要更直 接的出土材料才能證明,目前仍無法論定這些內容確承自先秦。

另外,《國語‧楚語》亦有〈呂刑〉所載重黎「絕地天通」之事,曰:

古者民神不雜。……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

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 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其後三苗復九黎之德,堯復育重、黎之後不忘舊 者,使復典之。

原本是苗民亂德,〈楚語〉中則是九黎、三苗先後亂德,並分屬顓頊與堯兩個時 代,雖未提到堯伐三苗,不過堯「復育重、黎之後」是延續顓頊處理九黎亂德的 措施,顯然〈楚語〉中三苗亂德之事還是堯解決的。從伐三苗的記憶在古史觀念 從三代觀演進為四代觀的過程中產生了一些歧異,這樣記憶混亂的現象普遍存在 於戰國文獻中,下面我們進一步討論其演變軌跡。

(二) 虞代的征三苗記憶:從禹征三苗到堯、舜征三苗 在四代觀的古史記憶中伐三苗為虞代之事,如:

虞有三苗,夏有觀、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左傳‧昭公元年》)

而戰國時代四代觀古史記憶流行之後仍有主張禹伐三苗之說,如:

1 石井真美子:〈《六韜》諸テキスと銀雀山漢簡關連について〉,《立命館白川靜記念東洋文 字文化研究所研究紀要》第 8 號(2014 年 7 月),頁 50。此段文字「匱」字誤為「遺」、「乎」

字誤為「手」、「无」字誤為「元」,後二字為石井先生所改,原文參高柯立選編:《稀見唐代 天文史料三種》(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年 1 月),第 3 冊,頁 310。

2 周鳳五:《六韜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78 年),頁 341-34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6

帝戰於涿鹿之岳,而西戎之兵不至;禹攻三苗,而東夷之民不起。(《戰 國策‧魏策二》)

勝不服於呂遂。禹以算(選)卒萬人勝三苗。【1233】(《銀雀山漢墓 竹簡(貳)‧[選卒]》)1

不過具有代表性的四代觀伐三苗敘述是〈堯典〉中舜將各族惡人一網打盡的「流 四凶」情節,即:

(舜)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 而天下咸服。……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庶績咸熙。分北三苗。(《尚 書‧堯典》)

萬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殺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

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孟子‧萬章上》)

屈萬里以為《孟子》之時〈堯典〉已經傳世,2蔣善國指出《孟子》所引「不但 證明了萬章引《堯典》,並且證明了今本《堯典》裡面這幾句話是戰國時《堯典》

的原文」,3即便是懷疑〈堯典〉最力的顧頡剛也未否定《孟子》所引「流四凶」

的內容可能出於當時的〈堯典〉,4可知「流四凶」之說在《孟子》以前已經流

的內容可能出於當時的〈堯典〉,4可知「流四凶」之說在《孟子》以前已經流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