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禹記憶二題──禹的出生與禹政

二、 如何理解禹無父與禹父為鯀的記憶矛盾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8

二、 如何理解禹無父與禹父為鯀的記憶矛盾

(一) 學者對禹無父與禹父為鯀二說並存的看法

馬承源最早指出禹父為鯀與禹無父感生二說同時存在可能產生矛盾:

史傳禹父為鯀,舜命之治水,九年無功而被殛,舜復命其子禹治水,鯀不 是微不足稱的人物。據辭意,似乎子羔問孔子時並不清楚鯀禹為父子關係 這類傳說,或因被殛而視之賤。1

裘錫圭進一步認為〈子羔〉的著作時代不可能存在三代統出一源的帝王系統,而 說「至少在戰國早期……禹為顓頊之孫鯀之子的說法尚未興起」,不過在該段文 字的注釋中補充曰:

我們認為在古史傳說中禹本為天所命,而且跟契、稷一樣有無父而生的神 話,本應為天帝之子而非鯀子。《山海經》、《天問》等書所記「鯀腹生 禹」神話,型態相當原始,有可能出現的頗早。但這應該是一個地方性神 話,並未為一般人所承認。這一神話在古史傳說中始終不佔重要地位,只 是由於有禹繼鯀治水的傳說存在,這一神話所反映的鯀、禹之間的父子關 係,卻逐漸為大家所承認。在大一統帝王世系的形成過程中,按照本為天 帝之子的契和后稷被說成帝嚳之子的情況,禹本應被說成顓頊之子,但由 於禹為鯀子的觀念已廣泛流行,只能把他安排為顓頊之孫,以容納鯀這一 代。2

仍認為禹有父與無父二說有可能同時存在,而非先後出現。裘先生也提到顧頡剛 很早便曾懷疑鯀、禹的父子關係,引述的內容較為精簡,為便於討論,我們詳引 相關說法並稍作補充。顧頡剛在〈討論古史答劉胡二先生〉(1923 年)中談大 禹的神性時,認為「父鯀子啟全出於偽史,不足信」,又說「鯀為水中動物,古 代已有此說,禹既繼鯀而興,自與相類」,並認為禹為南方民族的神話人物。3後 來顧頡剛在〈夏史三論──夏史考第五、六、七章〉(1936 年)開頭提到:

1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12 月),頁 193。

2 裘錫圭:〈新出土先秦文獻與古史傳說〉,《裘錫圭學術文集‧古代歷史、思想、民俗卷》第 5 卷,頁 264。

3 顧頡剛:〈討論古史答劉胡二先生〉,《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 1,《顧頡剛全集》第 1 冊,

頁 220、229-230。後改變舊說,提出鯀、禹源於西方「九州之戎」的說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9

墨子說上帝罰親而不善的人,舉鯀為例,因為他說鯀是上帝的元子,有最 親密的關係。墨子又說上帝賞賢能的人,舉禹為例(均《尚賢篇》)。然 而墨子是反對殺其父而賞其子的辦法的(見《魯問篇》),即此可證到墨 子時尚不以鯀與禹為父子。又戰國以前的書說到禹的很多,但從沒有聯帶 說鯀的(《洪範》是戰國末年的作品),也可作為鯀非禹父的旁證。後來 殛鯀興禹的上帝變成了堯、舜,那時人對堯、舜的要求是大公無私,所以

《國語》和《左傳》等書中就有了鯀為禹父的說法。(孟子恐尚無鯀為禹 父的觀念。)1

在〈鯀禹的傳說──夏史考第四章〉(1939 年)中相關內容的表述則較為謹慎:

鯀的名字出現較晚,直到《墨子》裡才見(《洪範》是《墨子》以後的書)。

他與禹本來有沒有關係,很是問題,因為《墨子》說鯀是上帝的元子,被 上帝所刑,上帝又曾任命過禹;但《墨子》是反對「殺其父而賞其子」的 辦法的,……所以我們懷疑墨子是不以鯀、禹為父子的。不過《山海經》

和《天問》等記載原始神話的書裡已經把鯀、禹說成父子,或許是墨家的 傳說特異,或許竟是我們神經過敏,均未可知。……自從鯀、禹與夏代發 生了關係,夏代史的首頁方才寫的成。2

顧頡剛原本主張墨子「不以鯀、禹為父子」及戰國以前可能沒有「鯀為禹父的觀 念」,不過後來認為《山海經》、〈天問〉中保存著豐富的原始神話,所載鯀生 禹的神話可能更早,而未堅持原來的看法。因此他雖然設想了「或許是墨家的傳 說特異」此種有父與無父二說並存的可能性(無父說非主流觀點),卻在後文談 到《墨子‧尚賢中》「昔者伯鯀,帝之元子」該句時說「原來鯀是上帝的大兒子」,

「禹是鯀的兒子,便是上帝的孫子」,實際上還是承認有父說。3

裘先生同意《山海經》、〈天問〉所載鯀為禹父之說可能較早的觀點,因此 也注意到禹有父與無父二說並存的問題,而由於〈子羔〉所載禹感生神話直接否 定鯀為禹父,確為有父、無父並存的狀況,因此裘先生進一步提出鯀為禹父之說 當時未被一般人承認的解釋(有父說非主流觀點)。裘先生將禹出生的傳說分為 前後階段,前期以禹無父感生為主流,後期以鯀、禹父子相繼治水為主流而併入

1 顧頡剛:〈夏史三論──夏史考第五、六、七章〉,《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 1,《顧頡剛全 集》第 1 冊,頁 555-556。顧頡剛與童書業合作《夏史考》,分為十章,五、六、七章先刊登,

並在文章開頭紹第四章的大意提到鯀非禹父之說。

2 顧頡剛:〈鯀禹的傳說──夏史考第四章〉,《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 1,《顧頡剛全集》第 1 冊,頁 500-501。

3 同上,頁 502。至於鯀、禹父子關係的源頭,顧頡剛提出鯀、禹父子關係與共工、句龍父子關 係為一傳說之分化的說法(509-5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0

大一統帝王世系中。我們同意這樣的區分以及當時有父說並非主流觀點,順著裘 先生的觀點,我們對禹有父與無父兩種記憶並存及消長的現象再作一些討論。

(二) 禹有父說成為主流記憶的過程 《孟子‧萬章上》曰:

萬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殺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

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 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

此內容亦見於今本《尚書‧堯典》,曰:

帝曰:「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

有能俾乂?」僉曰:「於!鯀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 曰:「异哉!試可,乃已。」帝曰,「往,欽哉!」九載,績用弗成。(堯 部分)

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濬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流共工于幽 洲,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舜曰:「咨!四岳。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亮采惠疇?」僉曰:

「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哉。」禹拜稽首,

讓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舜部分)

前文對這兩個文本內容的關係已有討論,基本上學者認為〈堯典〉之說並非沒有 根據,而「流四凶」之說在《孟子》以前可能已經流行,或許已見於當時的〈堯 典〉中,此不贅述。

今本《尚書》基本由儒家整編而成,但我們無法得知當時〈堯典〉的內容是 否與今本〈堯典〉相同,而〈萬章上〉中「流四凶」之說是為了闡述道理而被提 及,事件的前因後果也沒有交代,因此《孟子》所載沒有事件脈絡的「殛鯀於羽 山」一句,並不能提供鯀為禹父或鯀因治水失敗而被殛的訊息。事實上《孟子》

也提到了堯時有洪水,「舉舜而敷治」,而舜以禹治水(〈滕文公上〉),及「當 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使禹治之」(〈滕文公下〉)。則《孟子》

中「流四凶」提到鯀,堯時之洪水直接由禹平定,同樣看不出先有鯀治水失敗跡 象。而時代早於《孟子》的〈容成氏〉詳載舜命禹治水,亦未提到堯時有鯀治水 失敗之事,〈子羔〉中禹為「天子」,則禹無父自然不存在禹承繼父業治水之事。

不過此傳說也有另兩種情節較完整的版本,可能早於《孟子》,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1

昔者伯鯀,帝之元子,廢帝之德庸,既乃刑之于羽之郊,乃熱照無有及也,

帝亦不愛。則此親而不善以得其罰者也。然則天之所使能者,誰也?曰:

若昔者禹稷皋陶是也。……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墨子‧尚賢中》)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 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經‧海內經》,《楚辭‧天 問》有類似的內容)1

〈海內經〉的鯀為禹父,不過並非因治水失敗被殺,而〈尚賢中〉的「帝」指高 陽,2與舜無關,鯀亦不因治水失敗被刑,不過也將鯀禹聯繫在一起談。可見戰 國中期以前鯀、禹父子相繼治水的傳說可能尚未流行,而「殛鯀於羽山」的說法 可能已經出現,但治水失敗未必是刑鯀之前提。

然而今本〈堯典〉已經具備堯用鯀治水失敗、舜流四凶、舜舉禹治水的情節,

接近《山海經》的結構,不過在《山海經》中鯀被殺非因治水失敗,今本〈堯典〉

也未提到鯀為禹父。從〈堯典〉的敘述脈絡來看,給人一種將「殛鯀于羽山」歸 因於治水失敗的印象,不過《左傳‧文公十八年》中有一段大史克所說舜「舉十 六相,去四凶」的內容呼應〈堯典〉的記載,即舜舉高陽氏之八愷、高辛氏之八 元此十六族,而流帝鴻氏、少皞氏、顓頊氏、縉雲氏之不才子渾敦、窮奇、檮杌、

饕餮此四凶族,其中顓頊氏之不才子檮杌即指鯀,其罪為「不可教訓,不知話言,

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很明德,以亂天常」,可以看出作者並沒有將刑鯀的原 因與治水失敗聯繫。

〈子羔〉成書於戰國中期,作者或編者應該知道鯀禹父子治水的傳說,也很 可能看過當時已有「流四凶」的〈堯典〉,一般認為〈子羔〉屬於儒家的作品,

因此我們認為〈子羔〉與當時的〈堯典〉並存的時期,很可能是儒家古史觀中禹 無父說與有父說消長的關鍵時期。據此試作一假設:即「流四凶」之說可能先被 編入〈堯典〉舜的部分,當時的〈堯典〉可能還沒有鯀治水失敗的內容,而後《山 海經》所載(或同類型)的鯀、禹父子治水傳說逐漸流行,鯀治水失敗之事才被 編入堯的部分,而在鯀、禹父子治水傳說流行後,今本〈堯典〉完成了禹父鯀因

1 郭璞注引《歸藏》「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注「鯀復生禹」,袁珂注補充《歸 藏》佚文「大副之吳刀,是用出禹」及《楚辭‧天問》「伯禹愎鯀」(聞一多以為原作「伯鯀腹

1 郭璞注引《歸藏》「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注「鯀復生禹」,袁珂注補充《歸 藏》佚文「大副之吳刀,是用出禹」及《楚辭‧天問》「伯禹愎鯀」(聞一多以為原作「伯鯀腹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