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以分布式領導的觀點,在領導實踐上得歸納下列主要 類型與實務應用:

1.合作依賴的分布式領導:基於分工、互惠、協調與合作之互利共生關係,使成 員間的互動連結更為綿密,在業務交流與交接上得以順暢無阻。

2.互為主體的分布式領導:在研究分布式領導觀點的理論時,有許多正式或非正 式的領導人,正式領導人固然重要,但每位組織成員都是領導實踐的主體。

3.營造文化的分布式領導:透過長時間的文化嵌入,形塑組織氣氛及環境,使每 位組織成員在此意義系統下,與環境交互作用後互為共識。

4.檢核評估的分布式領導:分布式領導可以潛在地成為學校的診斷和設計工具,

以反思學校內領導實踐的有效程度,據以調整或重新規劃領導實踐作為。

5.動態整合的分布式領導:分布式領導的觀點,著眼於組織成員經由領導實踐的 歷程,連續漸進地整合組織內、外部訊息後,進入下一次的領導循環。

6.劃分權能的分布式領導:分布式領導的可以劃分參與領導實踐的所有個人,此 個人不一定是為正式領導人,惟卻能經由專業的分工,區別工作分配的範圍。

肆、 分布式領導相關理論及其對本研究之啟示

Spillane 等人(2001)研究指出分布式領導最重要的相關理論為分布式認知 及活動理論。依據前述分布式領導核心概念之闡述及相似教育領導理念之討論,

可歸納分布式領導另有分權領導、授權賦能、績效責任、合作共享、集體決策等 特徵。以下就分布式認知(distributed cognition)與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之 要義進行說明,並說明其對於本研究啟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分布式認知

(一)分布式認知理念探討

Hutchins(2000)對分布式認知提出看法,除依靠背景知識的運作,似乎無 法解釋認知的歷程與成效,必須考慮社會和物質世界的認知作用。其對社會心理

(mind in society)與心理社會(society of mind)的區別進行說明,並指出分布 式認知有2 項重點:

1.主張互動是新穎結構的形成來源

經由同時考量心理社會和社會心理的互動關係,分布式認知的理論脈絡,為 單一事件起源的複雜性提供了分析的管道,而以在組織中以單一個人為分析基礎 而無法預測的現象,可能在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中得以解釋,一旦在此種系統穩 定發展,即可能成為組織文化的一部分,從而在與組織內部與成員進行交互作用。

2.涉及物質環境在認知活動的作用

對於某一問題情境,認知工作在內心完成,但是人體內運作的過程,本身不 足以完成解決問題的歷程,係透過對環境的感知以及相關的背景知識,並考量社 會和物質世界所產生的認知作用,才足以完整解釋人類情境思考解決問題的歷程。

此外,Hutchins 強調分布式認知的過程,對於理解人類認知極為重要,並同時提 出了分布式認知的3 項特徵:

1.認知過程分布在一個社會群體的成員之間。

2.認知過程存在整個社會群體中。

3.認知系統的運作涉及內部和外部(物質或環境)結構之間的協調,過程隨著時 間而分布,以使得較早事件的產物可以改變較後事件的性質。

Kim(2018)在《實施開放式教育資源本位之職前教師課堂設計活動的架構》

之研究中,應用了分布式認知的理論觀點進行論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分布式認知理論框架

資料來源:翻譯修改自Kim(2018:151)(Theory of distributed cognition)。

圖2-7 左方內圈之個人認知元素之基礎下,透過與外部資源的協助與互動,

可以完成超出其認知能力的認知任務。當組織成員使用符號、環境、人工製品等 外部認知資源進行分布式認知時,即會開啟認知處理的流程,這些概念代表進行 認知任務者,在認知系統的內部及外部,以更大的的認知系統進行認知歷程

(Davies & Michaelian, 2016;Kim, 2018;Perkins, 1997;Zhang & Patel, 2006)。

(二)分布式認知理念對本研究之啟示

分布式領導強調成員的獨立性、自主性、協作性及多元性,需要正式領導人 的接納與包容,並透過授權的方式有自信地充分展現領導能力,帶動學校發展,

在分布式認知的脈絡下,因認知資源的分布在組織成員之間,且認知過程在社會 群體中進行,認知系統的運作受到內部情境與外部環境的影響,無固定領導人進 行指令的下達,需要在分布式領導形塑的組織氛圍下完成領導實踐,因此可以經 由分布式領導的操作,探究分布式認知對於認知資源流動的假設。而「獨立」則 可視為分布式認知的因子之一。

而分布式認知的另一假設,即認知過程隨著時間而分布,以使得較早事件的 產物可以改變較後事件的性質,而組織成員在認知歷程中是否能窺見認知系統的 全貌,是否能考量認知活動的整體性,都是影響組織任務達成的因素,因此在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導實踐的同時,必須使成員具有系統思考與權衡局勢的能力,除提升個人認知的 能力,亦須考量充分發揮認知資源的重要性,並與其他成員擁有的認知資源進行 交互作用,進而完成較為複雜的認知任務。而「成員」則可視為分布式認知的因 子之一。

分布式認知理論認為,組織系統的總認知資源,並非等於各認知資源組成之 總和,亦須考量不同認知資源交互作用後產生的加乘效果,而分布式領導主張每 位組織成員都是領導實踐的主體,成員的分工與合作能產生互惠的效果,使成員 間的互動連結更為綿密,因此,在認知任務或領導實踐完成的過程中,擴展認知 範圍、深入任務情境、認知資源整合等工作,是實施分布式領導所需注意的重點,

而此亦依賴明確的組織的結構及任務目標,使成員努力的方向一致,方能發揮合 作的效果,以達成共同認知與任務目標。而「群體」則可視為分布式認知的因子 之一。

依據分布式認知的論點,將個人、組織與外在的認知,分別視為一個系統,

並強調成員間、成員與外在環境間互動是創新結構的形成來源,同時涉及物質環 境在認知活動的作用,因此,分布式領導透過合作、信任與賦權的原則,以動態 整合的領導實踐歷程進行持續的變革,得以在多元的校務情境中形成共識,並適 時引入外部資源與意見,與內部認知資源互動後,融入形成組織創新的認知資源。

而「環境」則可視為分布式認知的因子之一。

在社會組織或人類個體間,內部發生認知過程之間的關係如何進行理解與分 析,係分布式認知理論試圖解決的問題,而分布式領導基於動態整合的觀點,因 能夠充分給予組織成員表達意見及共同決策的機會,並經內部成員逐漸整合意見 訊息形成共識,而分布式認知理論探討在流動性的組織網絡中,組織內部訊息透 過某種處理過程進而引導領導實踐的方向,可以透過分布式認知的觀點,分析說 明領導實踐的脈絡。而「整合」則可視為分布式認知的因子之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活動理論

(一)活動理論理念探討

活動理論最早原自蘇聯學者Lev Vygotsky 之語言學與心理學之研究(Yasnit-sky, 2018)。至 1970 年代 Leont'ev 將其定位於為分析工作與協作因子的一般活 動理論(Leont'ev, 1978)。在芬蘭學者 Engeström(1987)的著作《透過學習活 動理論的方法擴展到發展中的研究》中,透過逐步的分析與建構,形成了活動理 論的架構圖示,並於相關研究中廣為延伸與討論,人類活動系統架構如圖2-8 所 示。

2-8 人類活動系統架構

資料來源:翻譯修改自Engeström(1987:219)。

Engeström(1987)將活動理論建構於幾項元素之下,分別為主體(Subject)、

對象(object)、共同體(community)、工具(tools)、規則(rules)與勞動分 工(division of labour),3 項特徵包括:「意識與活動是統一的」;「活動的作 用有對象性」、「活動需要工具性媒介」等。

至於活動理論各重要元素間之關係,主體(subject)為活動中的成員,透過 instruments)的中介來接近對象(object),因此三角形的上層有一個「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具」中介組件,此外,單一主體並非孤立於世,而是共同體(community)的一 部分,因此上三角形拓展到下層,有2 個較為隱諱的社會中介工具,分別是:規 則(rules)、與勞動分工(division of labor)。「主體」是透過「規則」的中介 與「共同體」建立關係,「共同體」是透過「勞動分工」的中介與「對象」建立 關係(陳斐卿、林盈秀、蕭述三,2013)。

Hasan 和 Kazlauskas(2014)使用活動理論的視角對實際環境進行分析的過 程如下:首先確定系統中要進行的重要活動內容、主題及目的,再確定預計使用 的一項或多項活動的操作及中介工具,而工具可以是主要、次要或第三級的;最 後評估活動本身及次要活動間的動態性和可擴展性。

綜上,活動理論強調人類的活動與實踐能力,同時認為環境系統係由各種客 觀的元素所構成,包含物理性的實體物質及概念性的隱性文化,不論是物理性或 概念性的活動,都有其作用的對象(object),在活動理論中,人類的活動需要 工具作為中介,方能對活動對象產生作用,工具包含外顯性的物質與內隱性的觀 念,係由社會文化的脈絡發展形成,此種內隱觀念經活動外顯化,外顯工具經運 用而內部化的過程,共同形塑了人們的文明與文化。

(二)活動理論對本研究之啟示

活動理論是一種組織成效歸因的檢核工具,在6 種影響組織活動的要素下,

檢視組織內主體的自主性、客體的明確性、工具的提供、尊重自由的程度、專業 學習的風氣以及專業分工的落實,潛在地評估學校組織成員領導實踐產出成果後

檢視組織內主體的自主性、客體的明確性、工具的提供、尊重自由的程度、專業 學習的風氣以及專業分工的落實,潛在地評估學校組織成員領導實踐產出成果後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