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研究變項 分布式領導研究數量 創新經營效能研究數量

參與程度 1 0

溝通行為 1 0

教師效能感 1 0

穀倉效應 1 0

教師專業發展 0 + 1(依變項) 1

易經謙卦 0 1

註:統計至2019 年 9 月 30 日。

資料來源:研究者彙整。

依據上述統計數據分析,考量研究變項相關推論之可能性及可行性,並去除 與分布式領導及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重複之研究主題,其中教師專業社群運作、

組織公民行為、教師組織承諾、教師工作壓力及教師人格特質等5 個變項,已有 與分布式領導及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之研究,因此不納入考量。而分布式領導與學 校組織文化相關研究有3 篇,學校組織文化與創新經營效能相關研究有 14 篇,

檢視其研究成果多顯示2 變項間有正向關聯,惟卻無三者之整合研究,故本研究 以「學校組織文化」為分布式領導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中介變項,期透過 量化之研究方法,評估學校組織文化在本研究產生之中介效應。

貳、 研究動機

一、回應社會訴求的教育改革持續進行,分布式領導理論符合當代民主化重視多 元及教師專業自主的學校氛圍

從1994 年的「四一○教改大遊行」到今天,已經 20 餘年了;教育改革不可 能成為過去式,它是永遠的進行式,而在教育現代化的議題上,教育鬆綁、師培 多元、家長參與、弱勢族群教育主體性等訴求,每一項都已經成為今社會中像呼 吸一樣自然的共識(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自 1970 年代早期開始,芬蘭改 善學習成果的方法就是仰賴以下4 個主要戰略原則:確保每人擁有平等的機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能夠接受良好的公共教育;強化教師的專業自主與信任感,藉由豐富的教育發展 資訊、更靈活的評量政策,引導整體教育改革;讓學校與非政府組織、協會共同 發展社群網路,減輕教育改革的負擔(林曉欽譯,2013:276-277)。從我國與國 外教育改革趨勢觀察,教育改革的趨勢注重鬆綁、平等、多元、信任、參與及專 業自主等元素,而教育改革的進行,倚賴教育專業理論基礎之建構,方能有所依 據,並將來自各方之訴求統整,化為可操作性之教育改革實施策略與具體作法。

從政府部門法令之擬定,迄學校教育現場之實踐,都需要透過一系列的歷程推動 進行,而教育領導是其中重要的環節,領導模式運用的適當與否,將影響教育政 策或教育改革推行的成效,此係目前在相關研究及實務領域均認同的共識,因此,

教育政策或改革需要透過教育領導的歷程進行。

而Yukl(2013:7)指出,領導是「影響他人以理解和同意為何及如何達到 目標,並促進個人和集體的努力,以實現共同目標的過程」。而分布式領導是一 種概念性和分析性方法,用於了解領導行為如何在成員之間以及複雜的組織中進 行,分布式領導除應用於教育研究,亦於商業、旅遊業或其他領域研究應用

(Angela & Blackman, 2011)。分布式領導理論的建構者 Spillane、Halverson 和 Diamond(2004)也指出,分布式領導特別關注領導實踐的方法,並強調領導實 踐如何在正式領導者與非正式領導者之間分配。教師仰賴校長的視野,校長深知 教師的職責所在(林曉欽譯,2013:276-277)。另外,教育基本法和家長參與學 校事務辦法實施後,家長依法可以為其子女選擇教育方式、內容及參與學校事務

(黃宗顯,2008:65)。且基於影響教育的背景因素複雜,為帶領教育人員理解 並達到共同的目標,並且在有具體步驟及策略的脈絡下進行領導實踐,充分發揮 個人及集體效能,尊重正式領導者與成員間的權力分配,分布式領導實踐目標的 方法及歷程,符合當代民主化重視多元及教師專業自主的學校氛圍,是一種適合 實踐當代教育目標的領導模式,能夠利用領導者的經驗與視野,激勵組織成員專 業發展與貢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辦理優質的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責任亦是國際趨勢,學校組織文化之形塑,提 供教師支持並為校務發展提供價值引導功能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2017 年的全球教育監測報告,強調政府提供高品質教育 的責任,並強調績效責任制度是實現這目標的必要途徑,辦好教育是各國政府、

學校、教師、父母和所有人共同責任。教育發展攸關國家競爭力的提升(蔡明學,

2012)。吳耀明(2010)探討未來學校教育的定義,隨著人類社會的變遷,學校 是保存文化、傳承文化、創新文化與人類傳遞知識的主要場所,所有的教育都以 求知、求真、求善在教導學生,教育是一個持續進步的概念,一定要往更理想的 方向邁進,因此未來學校是比現在更進步、更理想,也更符合社會變遷的教育場 所,而如何營造最好的學習環境,製造最佳的學習過程,創造最佳的學習效果,

是未來學校的目標。該等報告與研究,認為提供優質的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責任亦 是國際趨勢,並攸關國家競爭力,學校是傳遞文化與知識的場域,具有形塑組織 文化的功能。臺北市2018 至 2021 年度優質學校評選向度指標亦有提及,建置專 業學習社群,形成正向的合作討論文化;營造共同備課、觀課、議課及專業對話 與分享的教師文化;建立支持信任的班級文化,是優質學校評選的指標、標準與 參考作法(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2019)。形塑良好的組織文化,能夠建構優質 的教育環境與品質。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的全球教育監測報告亦指出,責怪老師考試成績 差和曠職既不公正亦無建設性;2013 年度印尼(Indonesia)有將近一半的教師缺 勤,是由於進修時間過長;在塞內加爾(Senegal),2014 年教師平均缺課 80 天,

其中僅有12 天是因教師個人因素造成(UNESCO, 2017)。文化的主要功能在幫 助我們如何瞭解環境及應對,以減少焦慮、不確定性和混淆,當內在和外在問題 相互連接時,組織必須要同時應對,由於解決之道是透過經驗累積才得以發展,

因此這些解決之道會成為組織成員間共同的想法,並傳遞給其他新成員(宋秋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譯,2006)。教師雖係影響教育成效之要素,但並非全部的因素均可歸納於教師,

教育場域人際互動與領導作為產生的效應多元,建立完備、穩固的教師支持系統,

形塑合作、共享的組織氛圍,能夠減少面臨不確定情況的混沌和焦慮。Boyd 等 人(2011)發現,在控制了所有其他學校因素和教師行為之後,教師對領導力的 感知是教師離職意圖的唯一重要預測指標。學校組織文化的形成過程,為教師提 供適應環境之應對策略,並能逐步將共同想法及觀念統整,建立制度或規範,經 由領導者的倡議及教師的專業學習,提供學校成員支持並為校務的發展方向提供 制度化的價值引導功能,進而促成學校創新經營。

三、在每生平均教育資源增加並重視資源分配公平之趨勢下,學校創新經營成為 引進教育資源之策略

近年學生、教師及學校數逐年減少。107 學年度臺閩地區在學人口約 433 萬 人,各級學校總數計1 萬 902 所,與 101 學年度比較,6 年來學校數減少 594 所,

減幅為5.2%;教師數減少 2.3%、學生數減少 13.6%,每位教師任教學生數呈逐 年下降趨勢,目前為14.7 人,6 年來減少 1.9 人,顯示學生享有更佳的教學品質。

另就學校密度而言,每千方公里校數達301.2 所,6 年來減少 16.4 所(教育部,

2019a)。為讓每生平均獲得之教育資源可以增加,在不增建教室之原則下,逐 年調降國中小班級人數(教育部,2019b)。我國各級學校經費支出於 101 學年 突破新臺幣(下同)7,000 億元,102 學年度為 7,080 億元,較 97 學年度增加 914 億元,5 年來增加一成五,其中以校數最多的國中小經費支出占 42.7%最高,大 學及學院33.4%次之(教育部,2015)。依據教育部的統計,2011 年我國國中、

小學生平均教育經費為133,897 元,迄 2017 年已成長至 186,344 元,為 2007 年 小學每生經費之2.04 倍(91,402 元),並呈逐年成長趨勢(教育部,2019c)。

在總經費投入不變之情況下,學生、教師及學校數減少,每位學生所能獲得之教 育經費勢必增加,惟政府資源仍然有限,如何妥善分配運用,並兼顧公義性、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15 年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結果指出,卓越的教育需要的不只是金錢;資源的分配方式與可用 資源的數量同樣重要;妥適的資源、政策和實踐能使學校成功;良好的學校系統,

能更公平地分配資源;資源的分配不僅對於教育公平至關重要,亦關係到整體學 校系統的績效。(OECD, 2014:24-26)。考量資源分配公平的重要性,經濟合 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啟動《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提高學校資源利用效率的政策審查》,已可取得部分 高績效國家如何分配資源的詳細資訊(OECD, 2014:27)。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 組織的報告,教育資源的分配方式,對於實踐教育機會均等之理念十分重要,教 育資源分配情形公開化是未來的趨勢,政府辦理公共教育之經費核撥,除額度內 的經常門、資本門預算,各類型的補助方案與獎項,是各級學校爭取的焦點,例 如InnoSchool 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臺北市推動優質學校認證、公立國民中小學 發展特色學校執行績優獎、桃園市學校經營與教學創新獎等,獲獎學校除贏得榮 譽之認證外,尚能為學校帶來辦學績效之激勵獎金,供學校未來辦學運用,形成 良好的循環,也呼應了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推論出之結 果,資源分配將影響整體學校系統的績效,而透過評選辦學績效優良而給予補助

啟動《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提高學校資源利用效率的政策審查》,已可取得部分 高績效國家如何分配資源的詳細資訊(OECD, 2014:27)。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 組織的報告,教育資源的分配方式,對於實踐教育機會均等之理念十分重要,教 育資源分配情形公開化是未來的趨勢,政府辦理公共教育之經費核撥,除額度內 的經常門、資本門預算,各類型的補助方案與獎項,是各級學校爭取的焦點,例 如InnoSchool 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臺北市推動優質學校認證、公立國民中小學 發展特色學校執行績優獎、桃園市學校經營與教學創新獎等,獲獎學校除贏得榮 譽之認證外,尚能為學校帶來辦學績效之激勵獎金,供學校未來辦學運用,形成 良好的循環,也呼應了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推論出之結 果,資源分配將影響整體學校系統的績效,而透過評選辦學績效優良而給予補助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