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肆、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相關理論及其對本研究之啟示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科技運用:盤整校內各項科技資源,善用科技,讓行政或教學無後顧之憂。

3.專業成長:透過獎勵措施激勵教師開發教材教法,鼓勵教師研發創新教學。

4.營造環境:透過空間規劃與營造,凝聚共識,激發創新經營思維。

5.標竿學習:以前瞻性眼光開創激勵學校創新經營動能,發展學校特色。

肆、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相關理論及其對本研究之啟示

綜合近年對於創新經營效能之理論探究,研究次數較多者為開放系統理論

(許陣興,2011;黃秋鑾,2009;黃茂勇,2017;黃敏榮,2013;蔡政道,2010)

與混沌理論(何宇龍,2017;許陣興,2011;黃秋鑾,2009;黃茂勇,2017;黃 敏榮,2013;蔡政道,2010),亦不乏有主張組織創造力理論、組織學習、組織 變革、全面品質管理、組織再造、組織創新、開放式創新、績效責任、知識創造、

知識管理等創新經營效能之相關理論,以下就開放系統理論(open system theory)

與混沌理論(chaos theory)之要義進行說明,並說明其對於本研究啟示。

ㄧ、開放系統理論

(一)開放系統理論理念探討

Katz 和 Kahn(1966)的《組織社會心理學》一書中,首度將開放系統的概 念整合到研究中,該研究提出了投入、產製和產出流程的模型來解釋組織行為,

模型運行過程中將外部環境輸入的因素轉換,並將轉換後的資源再次輸入回到外 部環境中,此模式成為開放系統理論的基礎。其後有Burke 和 Litwin(1992)包 含其他組織變量的系統理論模型,經由外部環境輸入,個人和組織績效輸出,過 程中包括領導、組織氣候、文化、結構、策略、管理實踐、個人需求、動機、技 能等因素。以開放系統理論的角度探討組織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的關係,可以為擁 有多變的組織情境帶來的不確定性,提供分析解釋的理論基礎(McAuley et a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07)。Katz 和 Kahn(1978)及 Ramosa 和 Berisha(2014:61)之開放系統模 型如圖2-24 所示。

2-24 開放系統模型

資料來源:翻譯修改自Katz 和 Kahn(1978);Ramosa 和 Berisha(2014:61)

(Open System Model)。

Daniel Katz 及 Robert Louis Kahn 的系統理論,主張環境系統透過接受外部 環境的資源,並藉由轉化過程將該等資源產製轉型,並再次輸出回到外部環境,

外部環境對於系統有回饋的功能,並可能影響系統的全部或一部。Scott(2003)

則歸納開放系統理論的7 項特徵如下:

1.自我維護(self-maintenance):系統中必須從環境中獲取資源以維持生存。

2.保護(protection):系統不必受到外部環境的保護,而必須將其作為資訊來源。

3.邊界(boundaries):開放系統確實有其邊界,惟卻難以進行定義。

4.次級系統(sub-systems):系統具有在動態狀況下交互鏈接的次級系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負熵效應(negentropy):與熵效應(entropy)導向衰敗的結果相反,從環境中 獲取能量。

6.動態平衡和形態產生(morphostasis and Morphogenesis):動態平衡是社會化和 控制活動等維持系統的過程,形態產生是學習、成長、分化等改變系統的過程。

7.有限變化法則(law of limited variety):系統內變化的總量將不超過環境的變 化。

Chikere(2015)指出封閉系統與開放系統的 4 項不同:

1.與外部環境關係的不同:開放系統理論側重於系統與環境之間的互換。

2.考慮的變量的不同:開放系統經常處理更複雜的交互作用關係。

3.調節或控制形式的不同:開放系統使用預期控制而不使用事後控制避免錯誤。

4.管理目的的不同:系統尋求持續改進,而不僅是穩定性。

秦夢群(2017)主張開放系統理論極為注重組織與外在環境之間的關係,以 學校系統為例,受到社會、經濟、政治、宗教及文化等影響,開放系統彰顯外部 環境的影響力,是動態而非靜態的,並具有「重複發生的事件循環」(recurring cycles of events)之特徵,學校係一開放系統,各種循環事件必須接連發生,亦 重視團體目標設定、決策系統與組織分層等封閉系統的主張。

(二)開放系統理論對本研究之啟示

在開放系統下的學校組織,擁有動態性、穩定性、成長性與循環性等特徵,

成員在學習、成長、分化的過程中社會化,組織的重要目標是追求持續改變,因 此學校組織必須設法激勵組織成員,確保學校擁有源源不絕的循環動力,提供穩 定的環境以滿足成長需求,將產製出的教育成果與外部環境形成重複事件循環

(recurring cycles of events),以促進多元形態產生(morphogenesis),提升學校 創新經營效能。而「循環」則可視為開放系統理論的因子之一。

因學校系統與其他系統的聯集形成鉅觀的環境系統,學校組織包含在環境系 統中,學校組織的總變化量,將不會超過整體聯集系統的變化量,由此觀之,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學校創新經營上,應關注質的提升,而非量的增長,學校組織在環境系統中方能 彰顯創新的意義與價值,因此在教育創新資源的分配上應有妥適準則,並在創新 行動實施前檢視預期效果,確保校務經營方向的正確性,以避免事後創新能量的 消散,活用組織有限資源。而「連續」則可視為開放系統理論的因子之一。

開放系統主張有其邊界及次級系統的特徵,與學校組織類似,並存在著無法 控制的混沌因子,除正式的管轄範圍外,其他次級系統的邊界難以定義,並與環 境持續互動,倘欲推動學校創新經營,應解除對創新場域及成員角色的限制,在 學校外的創新作為與非職務角色的創新作為,經由交流互動的歷程,均可納為學 校創新經營的效能之一,倘以開放、自由的態度,鼓勵成員與外部互動,則次級 系統與外部的交流則較學校系統本身更為普遍。而「動態」則可視為開放系統理 論的因子之一。

開放系統理論強調組織系統獲取資源、自我維護、轉化能量的功能,學校組 織必須自外部引入資源,以獲得生存的必要元素,並轉化引進的資源化為組織的 能量,對於學校創新經營的實際作為,應先盤點內、外部可用的教育資源,包括 教育設施及財政資金、教職員智慧資本及社區家長志工、周遭自然、文史、機構 資源等,設法引入可用資源,應用在課程教學、環境設施、社團經營、特色發展 等面向,輸出為教育成果與外部分享,形成開放性系統的資源循環。而「轉化」

則可視為開放系統理論的因子之一。

學校組織存在鉅觀系統的環境中,與外部進行互動交流,成員在過程中不斷 調適應變,行為係基於對應外界給予的刺激所響應,因組織有自我調適的功能,

因此未受到外部環境的保護作用,反之存在高度的互動關係,影響組織領導、文 化與創新,學校組織在此環境中,無需過度排斥外界的威脅,應勇於進行新事物 的接收及組織變革,面對自身的弱勢層面,強化該部分資源的獲取與轉化,使互 動交流程度與創新經營程度有正向關聯。而「回饋」則可視為開放系統理論的因 子之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混沌理論

(一)混沌理論理念探討

混沌理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89年Kovalevskaya提出的動態不穩定性的數 學定義(Grauwe, Dewachter, & Embrechts, 1993)。19世紀後期,法國天文學、數 學學者Jules Henri Poincaré在研究行星運動時,延伸應用了這項理論,1920年代 法國數學家Julia與Fatou使用原始概念研究了不尋常的幾何形狀,在1970年代,

Mandelbrot提出了混沌分形(chaotic fractals)的概念,非線性動態系統係因時間 變項間的非線性特徵形成,此種系統具有穩定性、爆炸性不穩定、混沌平衡等3 種平衡類型,混沌系統的性質如圖2-25(Dhillon & Ward, 2002)所示。

2-25 混沌系統的性質

資料來源:翻譯修改自Radzicki(1990);Dhillon 和 Ward(2002)(Nature of a chaotic syste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當一個系統受到負反饋控制時可以達到穩定性,經歷所有變化後系統將達到 新的平衡狀態,在理解穩定系統的性質時,需要在系統的實際狀態和期望的結果 之間進行區分,2個階段間的任何分歧都會促使組織成員的行動產生,此種作為 也使實際狀態與期望狀態相協調,如果延遲導正的措施,系統將開始波動,而這 種行為在組織中經常發生(Dhillon & Ward, 2002)。

複雜系統(complex systems)主張構成結果的因素所產生之交互作用,是未 曾預料到產生的新事物,教師經常感到學習成果是不可預測的、神秘的、不可控 制的,分析課堂組成的情形可以發現,老師和學生都是主體,其伴隨的思想、具 體的行為、情感、行為、性格、身分、社會資本等,以及外在物理和時間環境的 變項,例如書桌的配置、教室的大小、方向、溫度、上課時間等,都可能影響教 學,在複雜系統中,物理環境不被視為背景,而是與主體互動時不可或缺的元素

(Larsen-Freeman, 2016)。

陳木金(2000)從混沌理論探討邁向新世紀的學校行政,研究指出混沌是規 律秩序的預兆,同時強調存在於雜亂現象之內的潛藏的規律秩序結構,應從蝴蝶 效應(butterfly effect)、混亂的起源(onset of turbulence)、驅散結構(dissipative structure)、隨機龐雜的震憾(random shock)、奇異吸子(strange attractor)、

迴路遞移對稱(recursive symmetries)、回饋機制(feedback mechanisms)等面向 關注學校行政的混沌現象。秦夢群(2013)則以耗散結構、蝴蝶效應、奇特吸引 子及回饋機能區分混沌理論的4個面向。

(二)混沌理論對本研究之啟示

混沌理論用於形容學校教育現場,得以彰顯出平淡事件的重要性,但在推論 上卻必須持保留的態度,亦不能將學校內產生的各種現象類化或進行預測,因此 學校領導人如能在有限度的控制下經營校務,允許多元互動事件的發生,則能促 使學校成員產生更多創新因子,透過正向價值的導入,將各種互動事件轉化為正 面的結果,以提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而「多元」則可視為混沌理論的因子之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Radzicki(1990)對奇特吸引子運作的描述,具有點狀與週期性的系統結 構,由數個不同的點狀吸引子,各自運作並構成週期性的吸引子,類似星球的自

在Radzicki(1990)對奇特吸引子運作的描述,具有點狀與週期性的系統結 構,由數個不同的點狀吸引子,各自運作並構成週期性的吸引子,類似星球的自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