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規範整合的意義系統,是學校成員進行認知、思考、行動、發展時,認為正 確或合理的基本假設,透過外部情境因素的匯入整合及新成員的加入適應,形塑 出與其他學校不盡相同之特質與特色」。

貳、學校組織文化的重要概念與發展脈絡

Schein(1992:17)將文化的階層,由上至下劃分為人造品與創造物(artifacts)、 認同的信念與價值觀(espoused beliefs and values)、基本假設(basic underlying assumption),表面階層稱之為人工製品,這些是文化可感知的面向,例如物理 環境、成員使用的語言、外貌,或組織成員在接觸外部文化的新事物時,以視覺、

聽覺等感知功能知覺到的現象,Schein 另提出的一個重要的論點,儘管人造物階 層上的現象很容易觀察到,但卻可能難以解讀,第二階層是組織成員的信念與價 值觀,第三層次則是成員做出指導行為的假設,如圖2-10 所示。

2-10 文化階層示意圖

資料來源:翻譯修改自Schein(2004:2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Schein(2004)說明文化階層示意圖之概念時,定義組織內成員或組織外的 相關人士,可感知的所有現象,係屬人造物的階層,諸如組織的物理環境、體系 結構、技術或產品、語言或創作等,其可能易於觀察,但因有著特殊的風格,所 以不易被轉化解譯;在信念或價值觀的階層,則包括組織的氣候、深層文化的結 構、組織的運作方式,可受成員知覺或信奉的評價標準,並可受物質環境與社會 共識檢驗;而基本假設階層是所有組織行為的根源,有無法明確地觀察或感知的 特性,並因個人感知的主觀性以及受到刺激的投射反應,無法從外在可感知的人 造物階層推論出深層的基本假設。

2-11 組織文化三階層

資料來源:翻譯修改自McAuley 等人(2007:132)。

McAuley 等人(2007)基於 Schein(1992;2004;2010)的文化階層模式,

提出其對於組織文化三階層的模型如圖 2-11 所示,其以香味、設備的美感、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文化的內涵,在文化交流方面,包含下列面向,透過培訓交流價值觀、理所當然 的表面生活常識、成員期望扮演角色的方式、正式與非正式的行為準則等,透過 此類交流的歷程,形成組織文化的核心及意識型態。

在諸多組織文化的整合理論或模式中,有關學校組織文化類型的探討,競值 架構的組織文化觀點,在組織文化相關的整合研究中綜合現有理論,並能統整文 化與其他組織因素,探究組織文化與組織及環境交互作用的關係(劉鎮寧,2015)。 Quinn(1988:51)在《超越理性管理:克服矛盾並提高競爭表現》之研究中,

提出競值架構模型(competing values framework),後續經過修正及相關學者進 行整合研究,模型如圖2-12 所示。

2-12 競值架構模型

資料來源:翻譯修改自Quinn(1988:51)、Lindquist 和 Marcy(2016:170)

(competing values framework)。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Quinn(1988)提出之競值架構 4 個象限,區分 4 種當時最主要的組織管理 理論模型:

1.人際關係模型(human relations model):此模型強調組織成員的工作士氣與發 展,重視組織完成工作任務的靈活性,領導人或管理階層常設法提升成員凝聚 力。

2.開放系統模型(open systems model):此模型強調組織與外部互動的程度及獲 得資源的能量,重視組織未來發展的支持成長,領導人或管理階層對外界資訊 持開放態度。

3.理性目標模型(rational goal model):此模型強調目標設定與實際產出之效能 最大化,重視組織完成任務目標的規劃與實際功能,領導人或管理階層重視預 計績效的達成。

4.內部流程模型(internal process model):此模型強調組織內部的工作細節與順 序,重視組織完成工作任務的溝通、控制及穩定,領導人或管理階層關注資訊 管理在組織中的作用。

有關競值架構模型4 象限之內涵,說明如下(Lindquist & Marcy, 2016:171):

1.層級官僚象限(hierarchy quadrant):收集有關正式組織和官僚機構的文獻,並 著重於記錄、衡量及資訊管理,進而提升監視和管理的功能。

2.人際關係象限(human relations quadrant):收集有關非正式組織的文獻,鼓勵 建構具有支持性的工作環境,發掘員工的潛力和奉獻精神並培養團隊,從而使 管理者發揮促進及指導的功能。

3.企業/理性目標象限(firm/rational-goal quadrant):關注利潤或目標最大化及成 本最小化,強調進行指導、實踐及生產的績效主義。

4.開放系統或靈活組織象限(open systems or adhocracy quadrant):側重於預測 和應對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任用能夠接受並實施變革的領導者,以新的思維 方式及外部觀測,達到組織變革的中介或直接效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Cameron 和 Quinn(2006)將組織文化分層級節制(hierarchy)文化、市 場(market)文化、朋黨(clan)文化及臨時組合(adhocracy)文化等為 4 個層 面。在學校組織文化相關研究中受到關注與應用(吳勁甫,2008;邱怡和,2009;

鄭彩鳳,1996)。

在Terrence(1985)年的研究中,提出有效能學校展現的文化特質(林明地 等譯,2003),包括:

1.教職員能夠分享價值,並且有完成工作任務方式的共識。

2.校長扮演領導人角色明確定義組織核心價值。

3.學校機構擁有特別的慶典或儀式。

4.教職員能在多元的情境中扮演各自的角色責任。

5.學校各種儀式的進行有助於形塑學校文化。

6.學校重要活動辦竣後能轉化為學校之核心價值。

7.師生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項重要活動或慶典。

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存在於該校的深層基本要素中,包括不成文的規 定與假定、儀式與傳統、象徵與典型的產物、特殊的語言與片語等,構成並影響 學校的每一層面,促使學校成員專注並認同於學校的理想與目標,奉獻心力達成 學校教育目標,並主張學校文化是長期營造出來的,同時也是績效的核心角色,

可以滋養教育熱心與精神(沈六,2011)。

鄭崇趁(2012)闡述文化、文明與教育實踐的關係,主張實踐是一種人類文 化傳承創新的歷程,此一歷程是人類代與代之間,透過生活化傳承、制度化學習、

教育化經營,帶動文明的產生與人類生活實境精緻化與豐富化的發展。依此觀點,

文化是文明進展及教育實踐的基礎,文化、文明與實踐的關係如圖2-13 所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3 文化、文明與實踐的關係 資料來源:鄭崇趁(2012:75)。

因此,實踐是一種創新發展,其歷程具有生活化、制度化及教育化等不同層 次的內涵,而實踐的功能在傳承創新,目的在於延續優質文化,實踐的目的則在 增加人類生活的精緻度與豐富度,透過制度化學習與教育化經營的歷程,孕育人 類的新文明與文化(鄭崇趁,2012:75)。文化是形成文明與社會制度的基礎,

而在教育組織中經由制度的引導,具有實踐教育作為的功能。

秦夢群(2013)探究組織文化的層級,歸納組織文化因素的基本假定塑造了 價值觀,進而建立常模與規則,進而行為外顯化,形成了組職文化形塑的循環,

組織文化與行為之間的關係如圖2-14 所示。

2-14 組織文化與行為之間的關係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由上組織文化與行為的關係圖推論至學校情境,學校領導人及組織成員的內 隱的信念、意識或價值觀,經過溝通、互動與交換後形成組織常模,並在教育活 動進行中,經過轉化後展現出個人的行為,此等個人的行為外顯化後匯聚為組織 行為,經過時間的累積後,構成學校組織文化,並透過不斷的循環推進。因此,

學校組織文化形塑是一動態持續、成因多元且持續進行的歷程。

Robbins 和 Judge(2013)主張,組織文化是指成員擁有共享意義的系統,並 能將組織與其他組織區分開來的本質,有7 個主要特徵:

1.創新冒險精神:鼓勵組織成員創新和承擔風險的程度。

2.關注細節程度:期望組織成員展現出準確性、分析力和對細節的關注的程度。

3.關注成果取向:管理的目的關注結果,而非實現成果的技術及過程。

4.管理人本主義:管理及決策考慮結果對組織內人員影響的程度。

5.領導團隊取向:領導實踐以團隊為中心,而非衡量個人在組織工作的角色。

6.態度精進進取:組織成員展現進取和競爭工作態度的程度。

7.組織活動穩定:組織活動強調保持現狀而非增長的程度。

2-15 組織文化形成圖

資料來源:翻譯修改自Robbins 和 Judge(2013:523)。

圖 2-15 顯示組織文化如何建立和維持,始於創始人的理念,並隨著組織的 發展而影響用人選擇標準,高階管理人員的思維和行動影響了整體組織氣氛,員 工社會化的方式,將取決於在選擇過程中新成員與組織價值觀的吻合程度,高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管理人員對設社會化的價值觀,亦影響組織文化的形成。Robbins 和 Judge(2013)

之組織文化形成模型中「組織創始人的理念」,與秦夢群(2013)組織文化與行 為之間的關係模型中的「價值觀」類似,「社會化」則是從「組織常模」到「組 織行為」的表現。「用人的選擇標準」將影響組織文化的形成,關注管理及決策 過程,應考量其結果對組織成員的影響程度,另文化具有界定邊界的作用,和另 一個組織之間建立了區分,同時也傳達了組織成員的認同感(Robbins & Judge, 2013)。

Wu、Hoy 和 Tarter(2013)以學校組織結構的觀點,探討臺灣教師學術樂觀 對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主張學術樂觀是學校的集體資產,透過強調學業成就、

教師對家長和學生的信任程度以及教師集體效能的等層面,構成學校文化的面貌,

而學校的組織結構,將影響教師與學生的表現,當教師認為學校領導人和組織結 構正向而有力於發展時,會促成信任、發展學術和提升效能的文化。

吳清山和林天祐(2014)指出,建立適切的組織文化,有助於統整組織成員 的觀念,並增進其對於組織的瞭解,亦可幫助組織因應並適應外部環境帶來的各 種挑戰,組織文化在組織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具有濃厚正向文化的學校,

吳清山和林天祐(2014)指出,建立適切的組織文化,有助於統整組織成員 的觀念,並增進其對於組織的瞭解,亦可幫助組織因應並適應外部環境帶來的各 種挑戰,組織文化在組織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具有濃厚正向文化的學校,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