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應,可見分布式領導與學校組織文化的關係密切,在研究中互為依變項的角色。

分布式領導與學校組織文化在國內外已有部分研究成果,能夠支持本研究2 變項 相關性之探討及結構方程模式建構之進行。

貳、分布式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

分享領導或分布式領導的概念與專業知識,有助於提高學校效能。工作必須 伴隨著社會凝聚力和信任,學習型組織的建構,亦有助於組織增強創造事物的能 力(Day & Leithwood, 2007:51)。因此,學校可以採用分布式領導,提供學校 教師表達意見的管道,並將多元的意見視為一種養分,共同達成學校願景,促進 學校的變革與創新,同時對校長進行培訓(Sitthisomjin et al, 2018)。在企業管 理領域亦有分布式創新的概念,其主張組織所需的知識、技術或能力散布在不同 的組織或次級系統間,因此必須透過合作的方式才能統整相關資源以達成工作任 務。

Lakhani 和 Panetta(2007)在《分布式創新的原則》一文中,指出分布式創 新是組織創新的一種替代方案,此類創新得以統整分布在不同組織間知識的問題,

在此種創新型態中,透過廣泛的與外部知識持有者進行互動,以提升創新成果的 方法和組織結構的有效性,惟傳統組織不完全以分布式創新作為解決其內部創新 問題的唯一解方,分布式創新系統是組織創新策略組合的重要補充型態,但願意 採用或建構分布式創新系統的組織成員,必須有創新來源不在組織內的認知,在 此種情況下將需要更多的激勵、管理與任務結構的設計。O’Sullivan 和 Dooley

(2008)在《創新應用》之研究中,提出之創新階層如圖 2-27 所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7 創新階層

資料來源:翻譯修改自O’Sullivan 和 Dooley(2008)。

在O’Sullivan 和 Dooley(2008)的創新階層中,將創新分為 5 個層次,並透 過更高層次的創新型態,進而實現前一階段的創新型態,處於最底部的個人是創 新,是所有創新的來源,透過專案式創新的方式來呈現其成果,創新層次愈高則 創新的來源與範疇愈廣,分布式創新將創新的型態由協作式創新團隊合作,推展 至組織外部的資源統整,集群式創新則將創新的型態由分布式創新的資源分散,

重組為高一層次的創新集群。Bogers 和 West(2012)以企業組織創新的關鍵,在

《管理分布式創新:開放和用戶創新應用策略》之研究中指出,在分布式創新的 相關研究,都將客戶視為創新知識的主要來源,因此與該等成員分享相關資訊,

可以增強他們對創新的效能,而實施分布式創新的次要方法,得利用外部利益相 關者的社群,將社群管理變成組織創新策略之一部分。在學校組織應用的啟示上,

則可將學校外部成員或社區視為組織成員,與其分享校務相關資訊,並妥善利用 校外社區的社群資源,構成學校創新經營策略的一部分。因此,成功的創新取決 於變革的管理方式及過程中領導與共同參與的分配。

張坤宏(2016)之研究建議應加強教師參與決策,並促進教師參與校務推動,

校長採取分布式領導,形塑信任與合作的學校氛圍,並將組織領導實踐散布於各 成員間,透過充分授權讓成員參與領導實踐,每位組織成員都能承擔領導責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沈志杰(2015)以宜蘭縣公立國民中學 24 所之正式教師、代理教師、特教 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國民中學校長分布式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教師教學效能 三者間之關係,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計發出600 份問卷調查,可用問卷占 87.3%。

研究結果顯示,分布式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相關係數為 .595。分布式領導各層面 對學校創新經營之相關係數分別為 .605、 .456、 .445、 .419、 .398,兩者之間 具有正相關。

鐘啟哲(2014)以臺北市、新北市及桃園縣北區三縣市國民中學教師為研究 對象,探討國民中學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三 者間之關係及預測力,計回收有效問卷642 份。研究結果顯示,理論建構模式獲 得支持,分布式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相關係數為 .663,可解釋學校創新經營總變 異量的43.9%,分布式領導透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的相關係 數為 .847,可解釋變異量為 71.7%。

翟家甫(2014)以臺中市公立高級中學學校教師為研究對象,計回收有效問 卷531 份,探討高中校長分布式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間之關係。研究結果顯示,

分布式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相關係數為 .796,可解釋學校創新經營總變異量的 63% , 分 布 式 領 導 各 層 面 對 學 校 創 新 經 營 之 相 關 係 數 分 別 為 .612、 .727、 .690、 .709、 .727,高中校長分布式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有顯 著相關之研究假設得到完全支持,5 個分布式領導變項能聯合預測學校創新經營 整體 65%的變異量,其中清晰的結構和績效責任層面解釋力最佳,解釋量為 52.9%。

黃玉貞(2013)以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與桃園縣 80 所公立國 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計回收有效問卷873 份,探討國民小學分布式領導、教 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三者間之關係。研究結果顯示,分布式領導對學 校創新經營效能的直接效果為 .586,間接效果為 .2373,總效果為 .8233,整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結構模型獲得支持,顯示分布式領導可透過「教師組織承諾」,增強對學校創新 經營效能之正向影響力。

李重毅(2013)以國立高中職學校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校長分布式領導、

教師專業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三者間之關係,計回收有效問卷995 份。研究 結果顯示,分布式領導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具有預測力,整體相關係數為 .766,

達到顯著水準,具有高度正相關,「行政管理創新」層面與校長分布式領導各層 面及整體相關程度較高,直接效果值為 .737,間接效果值為 .120,總效果值 為 .857,具有顯著直接效果。

黃敏榮(2013)以臺灣地區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高級 中等學校分布式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三者間之關係,計回收有效問卷 1,052 份。研究結果顯示,分布式領導的「自信推動變革的領導者」和「領導能 量的投入」與「行政管理創新」的正相關最高,「清晰的組織結構與績效責任」

和「營造信任的文化」與「課程活動創新」的正相關最高,分布式領導整體層面 與學校創新經營整體層面相關係數為 .749,達到顯著水準,具有高度正相關,可 解釋學校創新經營總變異量的56.1%,且分布式領導對學校創新經營具有間接效 果。

馬曉蓁(2013)以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新北市國民小 學校長分布式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三者間之關係,計回收有效問卷525 份。研究 結果顯示,分布式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相關係數為 .835,分布式領導各層面對學 校創新經營之相關係數分別為 .782、 .777、 .767、 .680。校長分布式領導與學 校創新經營具有顯著正相關,校長分布式領導表現愈強,學校創新經營之特性愈 強。

鍾佳容(2013)以屏東縣 34 所國民中學 460 位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屏東 縣國民中學校長分布式領導、創新經營、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間四者間之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分布式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整體相關係數為 .70,可解釋學校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新經營總變異量的49%,分布式領導中權責分享、共同參與、協調合作等構面對 創新經營整體的相關係數分別為 .66、 .66、 .61。

黃秀玲(2012)以桃園縣 59 所公立國民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國民中 學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人格特質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三者間之關係,計抽取42 所學校有效樣本數932 份。研究結果顯示,分布式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相關 係數為 .765。校長分布式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呈現高度正相關。

王環鈴(2011)以臺中市國民小學現任合格之主任、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 臺中市國民小學分布式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間之關係,計回有效問卷559 份。研 究結果顯示,分布式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相關係數為 .673。分布式領導與學校創 新經營具有中度正相關。

綜合上述,相關研究在分布式領導及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的相關係數介 於 .590 至 .835 之間,顯示分布式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有顯著的正向關係,

透過分布式領導能有效預測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的程度,多數國內研究均為肯認,

在「適當的變革時機」、「領導能量的投入」等構面,均有研究結果指出其對於 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預測力最佳,且結構模型獲得支持並具有部分中介效應,可見 分布式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的關係密切,在研究中互為依變項。分布式領導 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在國內外已有相當研究成果,能夠支持本研究2 變項直接效 果、間接效果及結構方程模式建構之進行。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