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3

第三節 戰略意圖

中共「十一五」時期推動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產業轉型升級,並以科學發展觀 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理論基礎。在經濟戰略層面,中共主要目的是為了改變大陸 加工貿易在全球價值鏈低端的位置,不希望再扮演以能源損耗及環境污染來成就 GDP 的「世界工廠」;在政治戰略層面,中共則是希望藉由產業體質的調整,為 中國大陸的崛起提供一個堅實的物質基礎,成為一個真正的強國。

一、中共推產業轉型升級的急迫性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大陸採取進口替代政策,以高關稅、非關稅保護、本幣 高估等方式,達成以本國製造或裝配產品取代進口品的目標。然而,中共自十一 屆三中全會後啟動「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國民經濟調整政策,實施對廣東、福 建兩省對外經濟的特殊政策和優惠措施,並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地設置 經濟特區,作為吸收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的窗口。此後,中 共逐步開放大陸重要港口城市,讓外來資本作為經濟發展重要的一部分。在鄧小 平的推動下,中國大陸發揮了低成本勞動力的比較優勢,通過來料加工、來件裝 配、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等「三來一補」的方式創匯,並透過人民幣貶值來鼓勵 出口,使得加工貿易取代一般貿易成為主要的貿易形式,並使得中國大陸加工出 口貿易總額占 GDP 比重逐漸上升。1993 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後,決定實行有 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更大步實行以出口為導向的產業政策,中國大陸出口因此 快速擴張;2001 年 11 月大陸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更是全面融入國 際市場,在維持低匯率的政策下,中國大陸出口導向型經濟特徵更為明顯。2002 年之後,大陸對外貿易順差超常規快速擴張,「十五」計畫時期則為大陸貿易增 長最快的時期。121

換言之,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擁有土地、勞動力等資源的中國大陸,透 過優惠政策快速吸納包括臺商在內的外資,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作為產業 發展的基礎,並由紡織服裝輕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轉向機電、高新技術等產

121 吳敬璉,中國增長模式抉擇(增訂版)(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 年 10 月),頁 135-13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4

業,成為國際產業分工體系的一環。122與此同時,其並透過經濟特區、沿海開放 等舉措,促使大陸經濟的不斷成長,並使其成為所謂的「世界工廠」。

然而,中國大陸以出口為導向的加工貿易所造就的「世界工廠」,其實只是

「世界代工廠」。長期以來,中國大陸長期依靠資本投入趨動的粗放增長模式,

即企業透過國外進口的設備及廉價勞動力在本地組裝後,再出口到美國、日本、

歐洲等市場的這種模式,雖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但也造成投資率持續偏高、產出 能力不斷擴張、消費比重不斷降低的高投資率,並導致種種經濟和社會問題;而 這樣的模式也使得大陸產業在國際產業價值鏈中只能占據低附加價值的加工製 造環節,缺乏自主創新和技術。與此同時,為了持續維持出口,中共採取適度保 護和人民幣匯率低估為主的政策,雖使大陸經濟維持了數十年的高速增長,但這 樣的發展戰略也造成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的專業化,使技術和產業結構升級緩 慢;而為了維持本幣匯率低估,大陸必須大量收購外匯而導致貨幣超發、流動性 泛濫,造成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等問題。123

歸納來看,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經濟之所以高速成長,主要依賴投資趨動和外 貿導向,但也造成了以下幾個問題:(一)產業整體競爭力不足。由於大陸各地 方政府「重數量、輕品質」的招商引資政策,引進過多勞動密集型簡單加工行業,

使得大陸加工貿易長期停留在「主要原材料和技術設備的加工生產」階段,造成 中國大陸加工貿易產業結構仍集中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中低技術工序;(二)

受外資企業發展影響。長期以來,中國大陸加工貿易的主體是外資企業,所以產 業關聯和技術外溢效應有限,使得其加工貿易受外資企業自身發展戰略影響;

(三)缺乏自主研發能力。中國大陸加工貿易多依賴外資企業跨國公司,其企業 在生產過程中多從事貼牌生產而較少掌握核心專利和開發品牌,也就是說無法掌 握附加價值較高的研發和行銷兩端;(四)缺乏競爭優勢。由於品質不穩定、國 際營銷管道不通暢,再加上研發環節多在海外等因素,中國大陸企業產品較缺乏

122 何斯斐,「十一五期間,進一步推動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若干思考」,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福建省福州市),2007 年第 10 期(2007 年 10 月),頁 24-25。

123 吳敬璉,中國增長模式抉擇(增訂版),頁 138-13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5

競爭優勢,且由於原材料和零組件多向海外採購,因而削弱其在加工貿易中的國 內配套能力;(五)區域發展不平衡。中共基本上是「由東向西,由南向北」開 放外來企業投資大陸,因此造成加工貿易區域發展的不平衡。124此外,由於中國 大陸加工貿易長期作為代工的利潤不高,出口企業只能增加出口數量來維持利 潤,然而持續以出口為導向的產業政策,則導致了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及傾銷 訴訟,甚至面臨貿易保護主義。125

總的來說,中共長期發展加工出口貿易,視其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參與 國際分工的重要途徑」,但由於加工貿易准入門檻過低、產品附加價值低,再加 上出口多為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等因素,以及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後 大陸加工貿易發展面臨資源短缺、出口持續下降、經營成本上升、環境資源壓力 加大、國際競爭愈加激烈等多重壓力,因此推動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產業轉型升 級,成為中共「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126

二、經濟戰略層面: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對中共來說,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經濟戰略意涵,就是要改變中國大陸「世 界工廠」的角色,讓中國大陸製造業脫離全球產業價值鏈低端的位置,並不再以 犧牲勞工權益、耗損資源環境來成就 GDP,讓「中國製造」成為「中國創造」。

然而,這個經濟戰略目標必須透過減少工業耗能及環境污染的綠色發展道路,以 及提升全球產業價值鏈地位等方式來達成。

(一) 綠色發展道路將成為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主軸

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下,發展過多資本與資源高度密集性的產業,導致中 國大陸的經濟成長高度仰賴環境資源。127「中國製造」的產品雖然包括了勞力密

124 徐冬青,「關於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思考」,學海(南京),2004 年第 6 期(2004 年 12 月),

頁 102-103。

125 大陸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全球貿易摩擦報告(2011)》指出,自 1995 年以來,截至 2010 年,中國大陸已連續 16 年成為全球貿易調查的首位,並自 2006 年以來連續 5 年成為全球反補貼 措施的「重災國」。

126 「2011 商務形勢系列述評之五:遵循規律 穩中求進 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2012 年 1 月 5 日)。

127 Justin Yifu Lin, “Rebalancing equity and efficiency for sustained growth”, in Dilemma-Economic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6

集度高的玩具、紡織品及價值附加高的高科技電腦與通訊產品,但是中國大陸仍 被歸類為低收入、非核心創新者的國家;而當西方學者在談及中國大陸產業競爭 性時,多認為其整體產業水準遠落後於西方先進國家。128因此,對中共來說,以 耗損資源、破壞環境、犧牲勞工權益等「以 GDP 為中心」的傳統發展觀不再適 合中國大陸,換言之,傳統發展觀雖使得中國大陸經濟快速成長,但隱而未顯的 經濟損失,卻逐漸影響多年來的經濟發展成果。

根據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中國大陸第一份經環境污染 調整的 GDP 核算《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 2004》研究報告中提到:2004 年中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 5118.2 億人民幣,占當年 GDP 的 3.05%。

而根據《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 2008》,從 2004 年到 2008 年之間,中 國大陸環境污染的成本從人民幣 5118.2 億提高到人民幣 8947.6 億,環境退化成 本占 GDP 比例為 3%左右;129此外,中國新華社的《瞭望》周刊,在 2008 年的一 篇專題中還提到,綜合世界銀行、中科院和環保總局的測算,中國每年因環境污 染造成的損失約占 GDP 的 10%左右。該專題還提及,造成中國環境狀況惡化的 主要原因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變,中國單位資源產出水平僅相 當於美國的十分之一,日本的二十分之一,單位 GDP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 量是發達國家的八至九倍。130此外, 2010 年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 的能源消耗國,消耗全球能源使用量的 20.3%,超過美國的 19%,中國是全球最 大的煤炭消耗國,使用量占全球的 48%,也是二氧化碳第一大排放國;2010 年中 國的能源消耗量增加 11.2%,美國只增加 3.7%。131雖然中國的人均能源消費僅是 美國的七分之一、OECD 國家平均水準的四分之一,但中國仍面臨非常大的能源 Growth, the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Washington, D.C. :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8),p. 91.

128 Richard Sanders and Yang Chen, “Crossing which river and feeling which stones? China’s transition to the ‘New Economy’”, in Globalization, Competition and growth in China(New York : Routledge,2006),p. 309.

129 「中國 2008 年環境經濟核算研究報告完成」(2010 年 12 月 25 日),中國環境經濟智庫,

http://www.csfee.org.cn/ReadNews.asp?NewsID=103。

130 「環境惡化食品安全」(2008 年 10 月),瞭望新聞週刊,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lw.xinhuanet.com/htm/content_3886.htm。

131 Xunpeng Shi, “Can China’s coal industry be reconciled with the environment?”, in China’s Dilemma-Economic Growth, the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Washington, D.C. :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8),pp.367-36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7

資源環境壓力。

隨著環境問題的惡化,中共近幾年制定經濟政策時都將對環境的保護同時納

隨著環境問題的惡化,中共近幾年制定經濟政策時都將對環境的保護同時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