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生作文病句的形成原因

臺灣研究病句的學者相對於中國大陸的研究成果較少,可是學生病句又是不 可否認的事實,是不分地區的,從漢語學習的地區來尋找病句研究中有探討病句 形成原因的資料如下:

《漢語病句修辭》是孟建安(2000)所出版,書中分為九章談論病句:第一章 漢語病句修辭概說;第二章漢語病句的生成;第三章漢語病句生成的語言外因素;

第四章漢語病句的辨識;第五章漢語病句歸納與修改藝術(一);第六章漢語病句 歸納與修改藝術(二);第七章漢語病句歸納與修改藝術(三);第八章漢語病句 歸納與修改藝術(四);第九章漢語病句的預防策略。九章當中有第五~第八章都 是談論病句如何的歸類與修改,份量最重。在這四章裡,先談修改原則,再依詞 語運用、句子結構、語義表達三方面進行詳細分類。這本專書對病句生成的原因 歸咎於寫作者本身的能力、心理因素以及環境的影響,可惜孟建安卻沒有對這個 部分詳細探討。在同樣的教育現場,實行相同的教學過程,除了學生本身的天生 差異之外,究竟有哪些影響學習成果的因素,以至於病句的產生,是本研究所要 探討的重點之一。

《修改病句 400 例》是培英與青陽(1987)精選中小學生的作文病句,部分選 自報刊,歸納分析後想要提出原因以及修改方法。全書共分為十二章,每一章中 對病句的原因說明是在語法和結構上作解釋,但並沒有說明什麼樣的原因導致這 樣的結構或語法錯誤而產生病句。

《漢語病句辨析九百例》由程美珍(1997)主編,認為語病有屬於結構的問題。

書中先將病句作定位,規範病句的範圍,再談各類詞的詞法方面的錯誤、句法方

面的錯誤、標點符號方面的常見錯誤。將病句的產生原因歸納為未掌握漢語規律、

受英語干擾、受修辭知識干擾。這些都只有考慮到句子結構的部分,對於部分寫 作者如天才型的寫作者,產生病句的原因並不是只有句子結構的問題而已。

林怡伶(2008)以小學低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在其研究中指出低年級學童 在詞語運用、句子結構、語意表達方面以句子結構的病句出現次數最多,佔研究 總次數54.44%;其次是詞語運用,佔 34.07%;語意表達的病句最少,佔 11.5%。

而從病句類型的細項排序,可以知道「用詞不當」出現次數最多,成分殘缺不全 為第二,「搭配不當」位居第三,以上三類佔總病句數量的半數以上。「用詞不當」

的病句出現原因有三種:(一)學童的實詞詞彙少,對詞彙詞意不熟悉;(二)對 虛詞詞語用法不熟悉;(三)受方言影響導致錯誤。「成分殘缺不全」、「搭配不當」

的病句則是導致句子結構方面的病句最多的原因,可見學生無法掌握句子成分。

林怡伶很清楚的說明學童病句類型的分布情形,但對於病句出現的原因傾向於討 論句子本身,對於寫作者本身內在(例如寫作者本身的能力)與外在(例如環境 的變異與衝擊)的條件談論較少。

高維貞(2006)以小學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把學生的寫作與造句練習作 為研究樣本,分析書面語表達的錯誤現象。高維真認為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除了 受到語文教育外,還有家庭與社會的影響。在語言方面有語內因素和語際因素,

語內因素指的是在基本語言規則外都會有例外的情形。如鄭愁予<右邊的人>中有 一句話:

已秋了,已秋了很久了。(引自高維貞,2006)

依照漢語語法規則,名詞後不可加動態助詞,名詞前不可出現副詞,而「秋」字 在這裡不合漢語語法規則。但在詩句裡面這是可以例外的情形。語際因素指的是 閩南語的影響。在心理與學習因素上因為學童的書面語過度口語化、思維上欠缺 思考與寫作態度不正確、缺少學習動機、語文素養不足、閱讀量太少、寫作時受 外界影響而過度緊張、教師教學不當等,這一個部分的探討偏向於將病句的產生 歸咎於寫作者本身的問題。社會因素則是指寫作者受到流行文化的影響,而影響 的現象如何則簡單帶過,未加深探討。

孫碧霞(2005)研究國小高年級學童國語習作語法錯誤類型,以自己任教的 班級24 位學生為例,記錄研究對象在家所使用的語言環境作為參考,從正常教學 的習作中取樣,再以審讀法找出學生的錯誤句子。研究資料顯示學生語誤的原因

主要受方言語法影響。

胡倩華(2006)以國中學生作文為樣本,探討國中作文的偏誤現象。研究結 果顯示國中學生作文在詞語偏誤有共同的現象:

(一)近義的混淆:「近義詞」、「近義句式」、「近義關聯詞」因連用或混合使 用在同一個句子裡,造成偏誤的現象。

(二)共同語素的干擾:實詞、虛詞、關聯詞語等,在有相同語素的情形下,

容易因為對語義的誤解,出現干擾的現象。

(三)句子主題化:可能受到口語的影響,學生把句子「主題化」,將「賓語」

成分前移至句首,造成語序失當的偏誤。

(四)主語概念模糊:學生「主語」的概念模糊,在單句中誤將其他成分當 作主語,而在複句中則容易不當地承前或承後省略,造成主語遺漏。

(五)施受關係不清:學生沒有施事、受事的觀念,凡是非自願的行為, 學 生都慣用「被」字句,或是造出主謂搭配不當、動賓搭配不當的句子。

至於句法偏誤方面分為單複句來說,單句最常見的偏誤是成分偏誤,其次是 主謂、動賓成分搭配不當。還有學生把說話時先呼叫對方,或先將想要表達的重 點說出來的口語習慣寫進作文裡,容易出現賓語不當提前的偏誤。最後方言的語 法和詞語也都對作文偏誤有影響。

曾雅文(2004)也是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將樣本資料歸納為「語義」、「結 構」、「標點符號」、「錯別字」四類。「語義」類的病句有用詞不當、不合邏輯、語 義重複、表意不明四項。「結構」類的病句有成分搭配失當、破壞結構(成分殘缺、

成分多餘)、語序失當、句子冗長四項。其中成分搭配失當出現最多,可能的原因 是學生混用「的」、「地」、「得」這些結構助詞。「不合邏輯」這一項語病的出現可 能與學生寫作前缺乏整體思考以及寫作中思緒混亂有關係;還有學生不修改文章 也是病句產生成分多餘的原因。

從上面幾本學術專書或研究論文發現多數的研究者將研究重點放在分析歸納 病句的類型,儘管有部分探討病句產生的原因,但這個探討侷限在病句本身錯誤 的環節或寫作者本身,並沒有探討病句產生是因為哪些其他多元因素所導致。產 生病句的原因不應只有寫作者本身的能力、知識,更會有外在環境的強勢影響,

使得病句層出不窮,治病要治本,疾病才能根治,這個病句產生的原因是本研究 探究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