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學生作文病句形成的原因推測

第三節 現實視訊媒體的誤導

一旦放棄看電視,一般人都會發現讀書是一種享受。我建議你關掉那喋喋 不休的盒子,如此,你的生活和寫作的品質將可以獲得改善。電視犧牲了 我們多少時間?「歡樂一家親」(Frasier)和「急診室的春天」(ER)不斷 地重播,影響多少美國人的生活?有多少類似理察‧塞蒙(Richerd Simmons) 的政論性談話節目?(Stephen King,2002:129)

Stephen King 的這一段話可以給人當頭棒喝。寫作必須先具備有思考的能

力,並且是有品質的思考。混亂的腦袋是無法作出什麼聰明的決定的。現代人的 生活當中受到科技的影響深遠,透過科技的進步可以快速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

電視是最普遍的一種科學技術,自從電視發明,老人家會懷念剛有默劇的年代,

再來是黑白電視的時代,老年人總是懷念其幼年時帶著椅子去同學家看電視的那 一段歲月;接著進步到彩色電視,人人都會唱的名曲「大同!大同!國貨好……」, 現在人們更加喜愛受這些聲光所帶來的享受,低廉的價錢便可購買這類電子產 品,甚至有許多人將擁有這一類高階的電子產品作為身分地位的代表,許多推出 建案的房屋建商把電視作為贈品。電視節目也從過去的無線電視臺進展到無線與 有線電視臺並存,政府還為了縮短城鄉差距,特地為原住民地區補助數位電視。

我所任教的學校的村莊裡幾乎家家戶戶必備一臺數位電視臺的設備。看電視不再 是一件難事。過去的電視節目受到相當嚴格的限制,並且也要求專業品質,現在 講求新聞自由、言論自由,但是卻沒有為讀者帶來正面的影響。

鄭明椿(2003)認為國內的電視節目多是抄襲手法在處理,不管是國內節目 彼此抄襲,或者抄襲國外節目的內容與形式。前一陣子在國內掀起軒然大波的《星 光大道》是一個歌唱比賽的節目,一推出後,紅極一時,其他電視臺紛紛推出類 似的節目,實在了無新意。益智性的問答節目也從以前到現在沒變過,最近的當 紅節目《百萬小學堂》也引起熱烈討論,標榜以小學的課程內容考驗成人,但是 仔細觀看內容,不難發現許多題目根本超出小學生應學習或已學習的範圍,使得 節目為了收視率而列出困難度過高的問題。我想反問:「那些題目是小學生應該要 學的嗎?」高收視率讓整體節目失焦,不免令人失望。節目製作單位有著高收視 率以代表高品質的節目的錯誤認知。(葉相宜,2005:2)

國內的電子媒體為了收視率,多採以狹隘、搧情的新聞來聳動讀者的心。有 句夫妻間的對話是這麼說的:「要掌握一個男人就得先掌握他的胃。」國內民眾的 胃的確已掌握在視訊多媒體的手上。如此良莠不齊的節目(多數粗糙、不精細)

所能帶來的正面作用實在很少。電視節目已經是「先天不良」的體質,加上觀眾 盲目的觀看,這「後天失調」的因素終將導致學童收到不正確的資訊,習得錯誤 認知。根據吳翠珍(2002)的研究顯示,國內兒童看電視的情形大致如下:

(一)兒童從放學至晚上10:00,家庭平均的開機時間約為 3 小時 20 分;

家庭全日開機時間大約是6—7 小時。

(二)兒童平均每天看電視約2 個小時,週末常常高達 5 小時。

(三)除了上學、睡覺外,兒童平均每天的活動時間大約是6 小時 26 分。

(四)看電視佔兒童每天除了上學、睡覺外可活動時間的38%左右。

(五)兒童在看電視的過程中,約有3 成 5 的收視決定權(決定開機或轉臺。

過度觀看電視的兒童由於受到聲光刺激過多,而無法分辨現實世界與電視中 的虛幻世界,失去批判與思考的能力,思想全掌握在媒體手中,從小學生的同儕 次文化中一覽無遺,當電視節目正流行什麼風潮,藝人穿著打扮、政治人物每逢 選舉時的口號……都可以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看到或聽到,學生的想法也受到媒 體左右,孰是孰非不再是既定的道理,沒有自我的思考能力。李偉文(2008)發 表對於教養孩子在使用電視時的一些看法:

認為孩子們之所以追求流行,附合時麾的八卦話題,無非是想獲得「與 同儕一樣」的安全感,因此,若是讓孩子有自信心……孩子還可以引領班上 同學關注值得投入的話題,如環保,或其他公益的行動……臺灣的電視新聞 完全沒有辦法讓我們了解真實的世界面貌,更無法建構完整的世界觀……國 內新聞由於 SNG 現場連線的盛行與濫用,看電視的民眾只能傻傻地跟著記者 看車禍現場,看火災現場,看政治人物的口水泡沫,不要說認識世界,反而 長期看這樣的電視,所謂思考的深度只能變成草履蟲般地反射動作……

除了新聞之外,電視節目看似五花八門熱鬧異常,但是究其實質,若非 空洞就是雷同。電視被專家學者稱為「零度媒體」,意思是電視像變形蟲一樣,

可以適應所有社會階級與環境,並且突破語言限制,它所傳播的訊息特徵是

「沒有內容」……有一個研究發現,看電視的民眾平均每分鐘轉臺 22 次,也 就是每二點七三秒轉臺一次。

電視會養成人們不專注,浮動的心。

看電視是一種被動的接受訊息,心智被凍結。

我們為了放鬆而看電視,卻反而看了電視之後在精神上肉體上更加疲 累……(李偉文,2008)

趙文瑜(2009.03.10)指出許多電視節目錯誤的部分,其中一則是某廣告敘述 一位老爺爺因為感冒所以非常難受,他問一個小女孩:「我的藥在哪裡?」而那小 女孩立刻把藥拿給老爺爺。這個廣告不正確的部分在於所有藥品都有標示:「需放 置於孩子拿不到的地方。」不該讓孩子拿著那瓶藥。除了一般閱讀媒體的民眾之 外,專業的學術研究人員也不能認同目前的電視文化,中研院集體投書要求改善 用餐品質,原因就是因為電視節目的內容不當:

電視不應該在中研院的餐廳存在,理由有二:一是文化的;二是生理健康 的。文化的原因,是學術機構的用餐環境,要滿足兩個核心的功能:第一 提供獨自的學人寧靜的空間用餐;第二是讓在餐桌共聚的學人們有和悅的 知識交流的環境。世界上令人敬重的學術機構的餐廳莫不如此……嘈雜的 電視一來讓人無法寧靜用餐,又妨礙同仁之間的知識交談。用電視新聞拌 飯的學術機構的餐廳,就我們所知,只有臺灣的學術機構而已……

第二,臺灣電視新聞的特性,尤其不適合用餐收看。比較一下臺灣的電視 新聞和令人尊敬的國際電視新聞,如 CNN、BBC、NHK 等,我們就會發現國 外媒體的新聞播報速度和緩、聲音沈穩,給人平靜、有權威的感覺。臺灣 的新聞播報清一律把音調特別拉高,播報的速度急促,符合臺灣媒體喜歡 羶色腥,追求緊張刺激的調性……長期暴露在這樣的空間,甚至令人產生 焦慮症……(林俊宏等,2008:9)

現今媒體容易受到各方力量主導,例如置入性行銷的影響,就連政府也曾經 嘗試置入性新聞的行銷手法,但是後來無疾而終。根據研究顯示,新聞可信度是 媒體最重要的核心價值,置入性新聞會降低新聞的可信度,使得民眾不願意使用 媒體,使新聞無用武之地,失去價值。(彭賢恩、張郁敏,2008:91、95)Boyer

(1981)認為新聞報導應該要保持客觀態度,並且做到正反意見均陳述的原則。

但是檢視現在的媒體,以新聞為例,多數新聞所播出的內容實在貧乏,電視節目 也都以戲劇、娛樂為主,加上小報文化的引進,使得臺灣目前的平面傳媒與電視 傳媒品質低落,報導內容空洞、措詞粗野。黃長川(2006)認為自從臺灣出現爆 料文化與情色文化興盛是《壹週刊》、《蘋果日報》等香港媒體進入所帶起的風潮,

這個現象有利有弊,好處是可以監督公眾人物,揭發不法;壞處則是其他媒體跟 進,假新聞越來越多。媒體處理這類新聞應具備社會意義、新聞價值及公共性,

新聞應該要嚴格求證、新聞報導平衡、追求公共利益。而身為閱聽人的我們,也 應審慎的思考判斷新聞的可信度,而不是被媒體牽著鼻子走。一個空泛的社會環 境如同沒有養分的土壤,生活在社會中的學生如同土壤裡的種子,深受土壤優劣 的影響,要長成健康的植栽實在不易。

除了電視媒體,另外還有生活中已然跳脫不了的電腦與網際網路的使用,也 帶來正面與負面影響並存的現象。九年一貫課程當中明文規定資訊教育是七大議 題之一,必須融入七大領域;教育部也積極推動資訊種子學校,使資訊教育得以 生根發芽。可見整體教育對資訊發展投以極大的關注。但資訊普及,視訊媒體氾

濫的環境中,並不能確定學生可以透過視訊媒體獲得良好的學習。國家衛生研究 院(2006)調查臺灣地區幼兒及兒童靜態活動,研究顯示(圖 5-3-1):

圖 5-3-1 2005 年臺灣地區三歲至未滿十二歲兒童平日與假日每天平均看電視、

使用電腦、看書時數與每週平均補習時數(資料來源:國家衛生研究院,2006)

研究中的兒童非假日每天平均花1.9 小時看電視,花 0.6 小時看故事書、漫畫、

圖畫書、小說或雜誌,花0.4 小時打電腦、上網或打電動。到了假日,每天平均 看電視的時間增加為3.3 小時,打電腦、上網或打電動的時間增加為 0.9 小時,看 各類圖書的時間則增加為0.7 小時。2005 年就有兒童花大部分的時間在看電視與 使用電腦,現今電視媒體與網際網路發展更為便利,使用網際網路的機會大增,

學生使用電腦與觀看電視的頻率更為頻繁,想當然爾受到資訊媒體的影響就更深

學生使用電腦與觀看電視的頻率更為頻繁,想當然爾受到資訊媒體的影響就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