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為學生提供學習改進的空間

第七章 學生作文病句的補救方案

第三節 為學生提供學習改進的空間

知識存在於個體的心靈之中,是經由社會互動中組織、建構而來,是經由個 人經驗中的心理表徵而建立,並會隨著我們的生活而改變。因此,它不斷受到修 正,而且知識是假設性、暫時性的。知識並非靜止不動的、絕對的或具體存在的 東西,而是一種了解或漸漸了解的過程。因為我們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的知識 常受到我們的文化、現有的社會情況、歷史時刻及其他事件影響。(C.C.Pappas 等,2003:12)

現在的社會環境的步調變動非常快,教育需要時時創新才能跟上腳步,教育 最重要的基石是學習者的好奇心、探索心,能夠追根究柢,教育要強調學習者的 熱情,使學習者成為學習的主角。教育部長鄭瑞城認為找到學生的興趣、給學生 廣泛的通識教育、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是未來重要的事。(李雪莉、謝明玲,2008:

102-106)孩子是建構的學習者、主動的意義創造者,他們依據已經學到的東西及 已經建構、重新建構的東西持續地詮釋、了解他們周遭的世界。(C.C.Pappas 等著,

2003:12)提供學習空間以及接納、等待孩子的改進是需要一點耐心。

在我們的社會中,用來溝通及表達情意的語言用於不同的目的,我們的意義 也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語言形態表達出來。因此,除非語言與使用時的社會情 境有關,否則語言就無法被了解、詮釋及評量。除此之外,語言及其型態是經由 各種社會情境中人類活動的實際運用學習而來。(C.C.Pappas 等,2003:12)可見 語言必須在有意義的情境底下存活,學生的病句如此嚴重是因為缺乏對學習的熱 忱,作文就只是作文,是僵硬的公式,輸入數字,等待結果。

因應學生寫作病句有兩個面向,消極的從加強學生基本能力著手,對於國語 文的授課時數適量增加,在課程中加強精熟學習如造詞、造句練習、寫作練習等,

以解決學生用詞欠當、語法結構紊亂、語義不清、標點符號濫用等錯誤產生。

例如:

(一)詞語練習:使學生能自我表達指定詞語的正確釋意。

(二)句子練習:提供照樣造句、換句話說、句子擴寫等方法讓學生能夠使 用結構正確、語義表達正確句子。

(三)句逗練習:提供無標點符號文章,讓學生練習將正確的標點符號標記 上去。

(四)判斷病句:提供範例,讓學生判斷病句的錯誤之處,練習修改病句。

但是這樣只針對未具備寫作能力者加強基本能力,這些學生仍欠缺開拓語文 能力範圍的機會。而對於有寫作能力的學生,不管是不是天才型寫作流程、苦學 型寫作流程、天才苦學兼具型寫作流程也無法使他們發揮自我優勢,因此應該積 極開拓學生寫作能力與範疇,給予彈性空間,發揮所長。

一、寫作無所不在

教師應讓學生體認寫作是一種習慣,習以為常,不需刻意假裝;寫作也不是 為了向誰交代一些工作進度,所有權應該是屬於寫作者本身,如此才能持續寫作 的熱情。與我同樣擔任高年級教師的同事批改作文的方式極令我欣賞。我曾與他 討論過作文教學是否造成教師極大負擔,這位同事分享他的作法,他要求學生每 週交來一篇作文,學生有一整個星期的時間可以寫作,而且交來的作文不用擔心 寫得對或錯,因為這位同事的批改方式是會將優美的句子先作上記號,而對於語 義使讀者無法了解或者可能有錯的地方畫上一條線,留給學生來決定自己的對 錯,教師不會對作品作出任何的批評,有的也是讚美或提問。我認為這樣的作法 可以使教師批改作文不需要再逐字逐句的檢驗,因為寫作並不是只有完全正確一 種面向,創意是可以在寫作中生長,因為寫作是對寫作者有意義的一件事,可能 是一種情緒的紓解,讓寫作在有意義的情境中存在;對學生而言,寫作不再是孫 悟空頭上的金剛箍,令人頭痛欲裂,學生寫作時不擔心是否言之有物、不擔心是 否用字正確、不擔心文章長度是否足夠,學生收到老師的回應多屬正面鼓勵,對 於老師的提問也可以重新思考,師生能夠相互尊重對方,可以解除彼此緊張的關 係。

寫作是一種持續的行為,朱天衣認為是對周遭環境的體驗,是像呼吸一樣自 然且愉悅的。(顧景怡,2008:133)不要強制寫作的目的,因為寫作不是功利性 的事物。每天持續性的寫作成為一種習慣,可利用每天早上朝會時間,寫作十分 鐘,但不需接受任何評論。這樣的作法在我的任教年段中實施在舉辦任何活動的 場地中,都可來擺個寫作攤,寫文寫詩都很自由。據說日本偉大的禪詩人每寫完 一首美妙的俳句,就會將詩稿裝入瓶中,將瓶子丟入河中,任它隨波而去,這是 寫作不受羈絆的深奧例子。(Natalie Goldberg,2002:207-208)

二、觀察力蒐集感覺

有感而發就能帶來寫作的題材,觀察是很重要的功夫,挑選不同類型的主題,

進行觀察,享受觀察的樂趣而不是評定觀察的結果得幾分。我是工業區裡長大的 小孩,也許知道西瓜長在沙地、橘子結在樹上,可是沒有看過,也沒有觸摸過,

知識僅來自書本,到底種西瓜的沙地在哪裡,橘子樹又有多高,一點也不曉得,

但是倘若能提供一個多元生態的環境,我想就不會是如此。我任教的第一所學校 是在原住民保留地的部落小學,在一次下班回家的路上看見一堆孩子圍在路邊,

討論著手中的新發現,原來他們在朽木堆裡挖出了許多甲蟲的幼蟲,這是我第一 次看到甲蟲的幼蟲,肥肥的、白白的,近距離看蟲還真的有些嚇人,但是這提醒 我們不要輕忽孩子的生活,只有豐富的生態,孩子們可以探索許多驚人的知識,

孩子們知道哪裡可以抓到蟲、哪裡可以作為秘密基地,只是這些都不被現行的教 育所需要、重視,十分可惜。要孩子會觀察,那要先提供觀察的對象與環境,不 能紙上談兵。寫作就是要與實際生活連結,孩子有感而發,長久的封閉寫作認知 使孩子對寫作裹足不前,本來會的,一碰到要寫作表達就全愣住了。我任教的學 校裡有一位中度智能障礙的孩子,老師對於他的學習沒有給予太多的要求,因此 他在學校裡十分快樂,老師曾經發現他總是在校園裡抓來各種毛毛蟲而刻意觀察 他,驚人的發現這個孩子連話都說不清楚,生活表達也有問題,但是只要你指定 某一種蝶類,他就是可以為你抓來這種蝶類的幼蟲,試了好幾次都沒錯。問他為 什麼,孩子也說不上來,檢視他的生長背景,家中缺乏照料,孩子每天就是在大 自然裡到處跑到處玩,我想能力就是在長期觀察遊戲中建立的吧!觀察當然不僅 限於自然領域,對於時事新聞的敏感度、對於自我內心變化的感受……都必須藉 由觀察了解,寫作是有憑有據的產出成果。

三、思考產生相互激盪

教師可提供多種兩難情境,為自己所做的選擇辯論,說之前必定要思考許多 論點,正反面相互修正才能擁有自己的思想。例如柯爾柏格的道德發展理論中丈 夫到底要不要觸犯法律,偷藥救妻;還是要循規蹈矩,但是妻子就得失去生命。

這樣難以抉擇的問題是沒有正確答案,但是學生選擇其一就得多角度思考答案的 適切性,就像在天秤上如何取的平衡,在許多損失中如何選擇最大的利益。除了 個別的思考能力,團體的動力更能多元的涉及許多面向,腦力激盪(想法繽紛)

以團體的方式進行,參與者共同提出許多想法,透過分析、排序、評鑑,提出各 式各樣的想法。(Stephen Bowkett,2007:55)例如「辯論」:老師要求孩子寫篇 性別平等相關議題的文章,性別對孩子來說或許抽象了點,倘若是以正面「男女 能力相等」、反面「男生的能力高於女生」來相互辯論,就能夠提出許多見解,孩 子透過多向思考的練習就不會成為只有輸入資料、拷貝資料的機器腦袋。

四、閱讀儲備能量

Stephen King(2002)提到如果你想成為作家,一定要遵守「多閱讀和常寫作」

這二項原則,因為這是唯一的方法,成功沒有捷徑。閱讀的重要性在於創造一個

簡單、熟悉的寫作過程,就像是帶著紙筆到鄉村去尋找靈感的作家一樣,有異曲 同工之妙。持續的閱讀,在不知不覺中可以引導你進入一個渴望寫作的情境。同 時可以讓你增長見聞,這些知識將有助於你了解陳腐、鮮活或死氣沉沉的內容在 你的作品中是什麼模樣。閱讀的作品越多,你就不會被筆和文字所愚弄。

芬蘭是世界各國爭相考察教育制度的國家,芬蘭重視閱讀,因為閱讀的真正 意涵不只是想要創造天才,還希望孩子養成獨立學習與思考的習慣,在知識的空 間中自由遊走,開啟心靈與腦海中的創造、幻想與視野,當學生受惠於書中任何 角色、故事情節,醞釀生命中的養分,閱讀就能豐富人生,藉由文字、文學來認 識自己與探索人性。(陳之華,2008:157)

閱讀是如此重要,多年來國內也積極推動閱讀活動,不乏看見報章雜誌、電 視媒體介紹多采多姿的閱讀活動、閱讀績優學校,但是教育現場的教師一定知道 這些光環後面是學生寫了多少學習單、寫了多少讀書心得、做了多少小書所累積 起來的豐碩成果,現在還有多少孩子喜歡寫學習單,老師要帶領閱讀活動時,孩 子先問的是「要不要寫心得?」難道「寫心得」是老師推動閱讀的目的?我真是

閱讀是如此重要,多年來國內也積極推動閱讀活動,不乏看見報章雜誌、電 視媒體介紹多采多姿的閱讀活動、閱讀績優學校,但是教育現場的教師一定知道 這些光環後面是學生寫了多少學習單、寫了多少讀書心得、做了多少小書所累積 起來的豐碩成果,現在還有多少孩子喜歡寫學習單,老師要帶領閱讀活動時,孩 子先問的是「要不要寫心得?」難道「寫心得」是老師推動閱讀的目的?我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