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在忙碌的暑假,我和先生帶著寶寶打算回學校處理行政業務,行駛在省道臺 11 線上,颱風過後的東海岸顯得特別乾淨,我不自覺發出一聲讚嘆:「海很藍,

今天」,話才一出口,馬上有種自打嘴巴的感覺。我的說法似乎是誤用了英語的文 法,用英文來說應該是「The color of the sea is so blue today」,而中文應該說「今 天,海的顏色非常藍」。這樣的錯誤是所謂的第二語言習得所產生的中介語。

身為教學工作者都無法避免這樣的錯誤,何況是我的學生,在學習上難保他 們不會出現這類或相關現象。我老是對學生寫的句子感到頭疼,更不用提什麼作 文批改了。一想到改作文就覺得必須消耗掉大半腦力,力不從心。學生常出現「用 +受事者」這樣的句型,舉例來說,「我還沒用掃地工作」、「你交作業了嗎?/我還 沒用好」。這還只是口語常見的現象之一,對學生來說口語這麼說,書面語極可能 一樣呈現。

這幾次的假期作業是學生又期待又害怕的,每當接近期末,學生總是伸長脖 子,想要瞧瞧老師到底會指定什麼樣的作業。學生心中是一種矛盾的感覺,總是 期待一份新奇有趣的作業,卻又害怕作業要寫些什麼困難的東西。為了滿足不同 能力的學生,我想「因材施教」是老師要有的觀念,我將作業分為指定與自選,

這次的自選部分有圖畫一張、卡片一張、投稿文章,自選作業可以三選二。我對 學生說明投稿文章的形式可是自由的很,可以長可以短、可以散文也可以是詩,

寫來以後,我會與學生共同修改,然後投稿到報社;我告訴學生,倘若是錄用或 許會有稿費,是十分難得的經驗。但全班挑選投稿文章的學生只有六位(全班有 二十九位),我心中默默豎起大拇指,佩服他們的與眾不同。學生為什麼會這麼害 怕寫作?儘管開出再優渥的條件,也無法吸引他們一絲絲的垂憐眼光。

任教的學校有一位願意投資教師的校長是很重要的,為了提供教師多元的思 考與新知,校長為學校訂購了多本雜誌,讓第一線的教師可以掌握最新的消息與 趨勢,鼓勵教師創新教學。這麼好的資源當然不能棄之不用,藉此我從這些掌握 時代訊息的雜誌上有了許多收穫。《天下雜誌》2006 年教育專刊「中文,為什麼 要好」,提到中國官方估計全球學習中文的人數已超過三千多萬人,美國「國家安

全語言」計畫欲培養外語人才,中文被列為亟須的語言之一,香港政府「提升香 港語文水平行動方案」指出中文是其競爭優勢。(周慧菁,2006:72-80)反觀國 內在全球一片中文熱的時候卻背道而馳,《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 部,2003:19)提到語文是學習及建構知識的根柢,應培養學生靈活應用語文的 基本能力;並且作為溝通情意、傳遞思想、傳承文化的重要工具。將本國語文作 為基礎工具,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具備:聆聽、說話、閱讀、作文、注音符號應 用、識字及寫字的基本能力。語文領域是所有學科的基礎,不論數學、社會、自 然與生活科技等領域都將倚賴語文能力。臺北市補教協會總幹事張浩然指出指考 的數學題目考的簡單,目的只考一個基本公式,但題目超過三行,學生就投降了,

學生的理解力變弱了,(彭杏珠,2008:310-314)但國語文的授課節數明顯不足。

語文能力不外乎聽、說、讀、寫。聽與說是對外溝通的能力,讀與寫則為內 在訊息的交換。林明進認為,語文表達能力就是「以我國文字組織傳遞訊息的功 能。」(何琦瑜、吳毓珍主編,2008:114)寫作的過程中需先將自己的經驗以精 準的字詞加以組合、正確的文法結構搭配合理的邏輯呈現出來(張新仁,1992;

周慶華,2007),寫作正可以為語文能力的完整表現。觀看教育現場,其實不然!

臺北市教育局2006 年對全市小六學生進行「國語基本能力檢測」,發現有 71.5%

的學生需要補救,每10 個學生,就必須有 7 人需要加強寫作能力,這是多麼可怕 的一件事!(彭杏珠,2008:310-314)

作家張曼娟曾對現在與過去的學生能力作比較,她形容現在中文系大一學 生,是十年前非中文系大一學生的程度;非中文系大一學生的程度,更只有十年 前國中學生的程度(何琦瑜、吳毓珍主編,2008:56),這樣的現象是很可怕的!

我們的未來要依賴的支柱的能力如此,得心生警覺了。2007 年國中基測閱卷教師 舉出許多作文的「奇字奇語」,如:「下天會使人愈火焚身」、「到了海灘,二話不 說,馬上脫掉衣服,一絲不苟地跳進海中」。「夏天」寫成「下天」、「一絲不苟」

是成語誤用,還有連理解力都不足的情形:某年警察特考作文題目「反省」,有多 名考生理解為「反對省政府」,審題都有問題了。(彭杏珠,2008:310-314)

《教出寫作力》一書中提到,2004 年美國國家寫作委員會在《寫作:工作入 場券或出場券》(Writing:A Ticket to Work or a Ticket Out)這份報告中指出良好 的寫作能力已成為專業工作的必要條件。委員會對一百二十家大型企業的調查結 果顯示,「寫作有如一張通往專業工作機會的入場券」。這樣的訊息帶給我強烈的 震撼,寫作是重要的,但沒想到對未來的趨勢發展影響劇烈。群眾們多數認為在 未來的生活中,資訊的變革才是重點,但資料儲存大廠EMC 公司總裁杜西強調

電子通訊發達的今天,群眾認為基本寫作能力在職場沒有影響;其實,高度競爭 又科技化的全球經濟裡,具備清晰而敏捷的寫作能力,格外重要。倘若是無法以 寫作表現自我,將會限制自己的發展。(何綺瑜、吳毓珍主編,2008:18-19)

寫作在國際上是如此受到重視,而我們的教育政策的執行方式卻是背道而 馳,從每週10 堂課切一點給英語、挪一點給鄉土語言,剩下每週 5 堂國語文課。

柯華葳進行相關研究發現我們的國語文每週授課節數遠低於國際平均7~9 小 時,全年80~133 小時比起中國大陸 172~271 小時、新加坡 80~240 小時、日本 133~215 小時都要少。(周慧菁,2006:72-80)不足的授課時數讓老師在現場疲 於奔命,課文、習作、訂正……還有老是給學校出作業的上級教育指導單位(指 導單位不一定了解教學現場),課本的教學進度變成一大壓力,無法跳脫束縛,加 上缺乏效率與整合的公務體系,第一線教師在火線戰場上奮戰,怎能有完整的教 學。

寫作與閱讀是一體兩面,是語文課程裡的終極目標,千萬不可畫條界線把寫 作擋在語文教學外。英國、日本、加拿大在閱讀推動之餘已經開始正視寫作的重 要性。(何綺瑜、吳毓珍主編,2008:14-22)在臺灣,我身為教學第一線教師看 著學生的寫作能力出現病徵,查閱相關資料尚未尋找到適合且全面的資訊,該如 何因應這樣的問題,對症下藥,解決自己工作的困難,也為教學現場辛苦的夥伴 貢獻一點心力,這是我進行本次研究的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一套作文病句診斷的理論,此理論的建立對於教學現 場能夠有所助益。為了面對不同程度的學生,解決不同的困難,每一位教學現場 的教師都必須做好隨時迎戰的心理準備。教育界的前輩常說:「只有學生選老師,

老師不能選擇學生。」教育是國家大業,提供對的策略給對的學生是我們的職責,

不可輕言放棄每個孩子。《小學生作文病句修改1000 例》提到修改病句有四個步 驟:查清病狀、分析病因、仔細修改、認真檢查(陸士楠,1993),我認為這樣應 對作文病句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足以根除這項疾病。這樣的做法不夠完 善,疾病的產生一定有潛伏的因素,疾病的治療也絕非僅僅使用藥物這單一辦法。

相同的道理應用到教育層面,我們應該從整個大環境去了解,先探索寫作的心理

因素,觀察整個社會對教育、對寫作有什麼樣的阻礙,進而分析作文病句形成的 原因、歸納作文病句的種類,最後提出實際的建言,如此一來可使病句的診斷有 價值,對教育工作者與家長有所交代,更讓我自己能夠提升教學知能。

研究目的確立後,再來要談及研究方法。研究可為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兩大 類,周慶華在《語文研究法》中指出:

理論建構著重演繹推理,實證研究著重歸納分析,合而成就語文研究「在 世存有」的動態及其靜態成果的樣相。(周慶華,2004a:4)

本研究的類型為「理論建構」。「理論建構」在周慶華《語文研究法》中有所 解說:

理論建構,講究創新。大致上從概念的設定開始,經由命題的建立到命題 的演繹及其相關條件的配置等程序而完成一套具體系且有創意的論說。(周 慶華,2004a:329)

研究類型確立後,必須將概念設定、命題建立、命題演繹這三步驟說明清楚。

本研究的理論建構情況可以表列如下:

1.作文、作文病句 概念一

概念設定

2.寫作的流程、病句出現的時機、病句形成的原因、

病句的類型、病句的診斷、病句的補救 概念二 1.寫作有不同的流程及其病句出現的時機 命題一 2.教育政策、教師與學生對寫作困境的因應有所不足 命題二 3.病句產生的原因可以歸諸知識不足、資訊紛繁、媒體誤

導、語文教育沒有落實等 命題三

4.病句有不同的類型,必須與以相應的診斷分析 命題四

命題建立

5.病句可藉由病句診斷理論、教學者再充實相關經驗技

能、提供學生改進的機會等途徑來補救 命題五 1.此研究可成就一套作文病句診斷理論 演繹一 2.此研究開啟了病句研究新面向 演繹二

能、提供學生改進的機會等途徑來補救 命題五 1.此研究可成就一套作文病句診斷理論 演繹一 2.此研究開啟了病句研究新面向 演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