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寫作的流程理論

寫作是組織語言的歷程(周慶華,2008a:117),把個人的思想以正確的邏輯、

文法和標點符號寫下句子組織成段,進而構成篇。(張新仁,1992:1)關於寫作 的流程十分複雜,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有早期的直線模式、後期的循環模 式。在直線模式中,Elbow 將寫作過程分為:(一)勾繪心中意念;(二)將意念轉為 文字。Rohman、Applebee、Britton、King 都提出寫作流程有三階段:Rohman 與 Applebee 在階段一、二都提出的:(一)寫作前(prewriting);(二)寫作(writing)。但 Rohman 提出的第三階段是改寫(rewriting),Applebee 提出的則是修改(editing)。

Britton 提出:(一)預備;(二)醞釀;(三)下筆為文。King 提出:(一)寫作前;(二) 下筆為文;(三)寫作後。另外還有 Legum & Krashen 提出寫作過程的四項成分:(一) 形成概念;(二)作計畫;(三)寫作;(四)修改。Draper 提出五階段模式:(一)寫作 前;(二)構思;(三)起草為文;(四)再構思;(五)修改。(引自張新仁,1992:5-6)

從上面幾種模式,不難發現都是將寫作流程大約分為寫作前、寫作中、寫作後三 階段討論。

Flower & Hayes 提出寫作過程模式包含寫作環境、作者長期記憶、寫作過程 三個層面。寫作過程可分為計畫、轉譯、回顧三個過程,三者並非不可改變的順 序,而是交替進行。(張新仁,1992:7-8)但是 Flower & Hayes 對寫作表現的環 境提出寫作要包括寫作任務、主題描述、讀者意向、刺激線索以及已完成的文章 的觀念,被Berninger 等人與社會建構論者認為缺乏情意、動機與社會情境脈絡等 因素;而Flower & Hayes 所提出寫作者長期記憶部分包含主題、讀者、寫作者的 知識,也被Spivey 認為寫作者還會被其他寫作者所影響這一項,意思是指寫作者 在寫作時多少會受到過去閱讀文章的影響;至於Flower & Hayes 在寫作歷程的部 分對轉譯階段只交代過程繁複,但沒有清楚的說明,Berninger 等人提出轉譯階段 要包含文章產出(text generation)和謄寫(transcription)兩個歷程。文章產出是 寫作者在運作記憶時將思想轉為口語,謄寫歷程則是將口語再轉為文字。Flower &

Hayes 也沒有提到個別差異對寫作表現的影響。(引自陳鳳如,2003:65-68)根 據Abbott & Berninger 的研究,發現口頭語言的個別差異影響低年級兒童的文章

品質,對轉譯歷程影響最劇,書寫水準的差異也影響文章產出。(同上,68)

Bizzel 指出 Flower & Hayes 的模式對於較優秀或較差的寫作者容易產生錯 誤。Cooper 認為要重視寫作的生態環境,是整個文體形式、作者想法、寫作目的、

文化等因素交織而成。(引自林秋惠,2006:47-48)可見寫作流程並非單一步驟,

它會跟寫作者的生理、心理與社會環境有關。

陳鳳如(2003)在<不同寫作能力的國中生在寫作歷程與讀者覺察能力之研 究>一文中以國中二、三年級學生中取寫作能力最高與最低各十位爲對象,從寫 作歷程的放聲思考進行分析,研究發現高寫作能力者有完整的寫作歷程,包括寫 作計畫(寫作前計畫、觀念產出、組織)、轉譯(文章產出、謄寫、即興計畫與修 改)、回顧(閱讀、評估、轉譯後修改)三個主要歷程;除了寫作前計畫、轉譯後 修改以外,其餘都有交互作用與循環的現象。寫作者有頗多的內在自我對話。高 能力寫作者在寫作歷程的讀者角色功能比低寫作能力者強,高能力寫作者對於評 估和監控的後設認知能力較高,因此可以寫出較好的文章。從研究中可以發現不 同類型的寫作者所表現的作品有優劣之差,這跟寫作者本身有極大的關連。

郭玉生、陳鳳如在<整合性過程導向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兒童寫作品質及寫作 歷程的影響>一文中指出寫作的計畫、轉譯、修改三個過程中寫作專家與寫作生 手有極大不同。在計畫階段,寫作專家比起生手花較多的時間在計畫的思考。在 轉譯階段,寫作專家在寫作時以表達旨意為目的,生手則是著重語法結構、字形 等正確與否,並且需要停頓來思考許多機械性問題。而修改過程中,生手較少回 顧或只關心錯誤;專家卻會對作品審慎回顧。我認為修改與回顧這個部分有討論 的空間,對寫作類型為天才型的寫作者因為寫作的產量大,在回顧與修改這部分 不容易完整做到。

路怡琮、曾慧禎(2004)在<不同寫作表現的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寫作歷程中 的後設認知行為比較>一文中針對十二名不同寫作表現的國小六年級學童採放聲 思考的方式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她們很少在寫作前設定目標或構思;寫作時多注 意字詞與標點符號,很少檢視文章內容, 不常回顧文章;修改時只針對字詞而不 是整體結構。依常理來說,六年級已經是國小學生中較具寫作能力者,表現仍是 有待加強,多處於寫作光譜外欲向寫作光譜靠近。本研究所提出寫作光譜內的具 備寫作能力的三類寫作流程者是十分可貴的。

何永康(2002)在《寫作學》一書中提到學生寫作過程是由外在刺激引起寫作 動機開始,一開始是模糊的,在從記憶中存取相關訊息、實際參與、理性與感性 的調和……反覆建構的過程,中間環環相扣。小學生寫作就有聚材、運思、表達

三種規律,圖示如下:

圖 2-1-1 寫作過程(資料來源:何永康,2002:487)

蔡榮昌(1979)提出寫作有審題、立意、運材、布局、修辭五個步驟。陳滿 銘(1998)將寫作的流程按寫作前、寫作中、寫作後三個順序來作陳述。寫作前 要審題、立意;寫作中要運材、布局;寫作後還要批改。

審題就是審辯題目的意義、重心、範圍、所用文體的意思以及作者本身立 場的確定。(陳滿銘,1998:410)

立意就是依據題意建立主旨的意思。運材就是將搜尋、簡別所得的材料加 以運用的意思。(同上,413)

布局就是安排材料使成系統的意思。(同上,417)

批改在作文教學上是件重要的事,而所謂的「批」是批指的意思,用以批 示修改的理由或指導改進方法;所謂的「改」,是修改的意思,用以修正不 妥當的地方。(同上,426)

金元浦(1999)在《國文教學論叢‧緒編》一書中提到寫作時作者根據自我 經驗轉化為觀念或意識,關注文章立意、素材的準備、文章整體框架與布局,為

外來刺激

(命題、人、事、物、景)

寫作主體動情

(寫作動機)

選擇、剪裁、解構、

建構、酌理

記憶儲存 表達

文章的設計構思階段;再來運用語言材料把構思階段的觀念或意識化為文字型 態,為文章傳達製作階段,關注布局、寫作技巧、表達手法的運用。陳剛、李峰

(1990)在《語文學習方法大全》一書中也提到寫作的各種方法,如觀察法、審 題法、構思法、仿作法等等,每一種方法細分許多細項,如觀察法又細分定點觀 察、一景多點觀察、順序觀察、移動觀察……趙澤厚(1989)對作文提出五個步 驟,寫作要先研究題目,必需看清楚題目的意義、重點、範圍、形式等;了解之 後就得要確定中心思想、擬定內容大綱;擬定內容大綱時要根據題目產生中心思 想,根據中心思想產生子題,根據子題產生細目,以中心思想為主幹,與子題、

細目整合為一體;然後充實內容詞句,可利用描寫、譬喻、襯托、聯想、問答、

引用典故等方法;最修改潤飾。布裕民、陳漢森(1997)對寫作的思維技巧提出 四個步驟:審題、開頭、過渡、結尾。當中所謂的過渡是指文章中承先啟後的銜 接轉換。周明星(2000)認為寫作能力要提升可以有多種方法,「抄範文,多記憶」

是其中一項,寫作第一步是審題,第二步是構思,第三步是成文,第四步是修改。

明顯是爲苦學型的寫作者所設,以鐵杵磨成繡花針的精神來寫作,本研究所提的 其餘二種類型無法從中得到解答。知名作家管家琪(2003)則將寫作分為下筆前、

下筆後。下筆前指的是閱讀、構思;下筆後指的是剪裁與表達。劉世劍(1995)

認為寫作是一種技能,是學習與訓練的成果,並非天生,只要透過從簡到繁、由

研 究 所 碩 17.9%、複句比例增加 21.5%,因此兩組在句 型變化上差異不大。

士班 級學童記敘

系 語 文 教

士班 年級寫作能

作表現上的

教 育 研 究

學碩士班 用於童話寫

2005 臺 北 教 育

二、體察教學失敗的意義並

2003 臺 中 師 範

寫作組最少。

2003 嘉義大學/

(CLUSTERING)策略用

於國小學生寫作教

研究所 級學生運用

寫作教學與過程導向寫

力學生出現構思段落及

間並無關聯。

究》 色功能的差異。

提升。 究,有曾慧禎(2002)對不同寫作能力的學童進行寫作時後設認知的研究,陳鳳 如(1998)以閱讀與寫作整合的寫作歷程模式對國中二年級學生驗證教學效果,

紀淑琴(1997)探討「思考性寫作教學方案」對國中生寫作能力、後設認知、批 判思考等向度並且分析學生寫作歷程的研究,但多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且均屬 實證研究;對於寫作流程與病句的產生,僅有李麗娜(2008)對作文病句進行分 析與病句產生的原因提出建議,但對寫作流程的類型沒有探討,實在可惜。我猜 想應是社會普遍對於國小學生的能力較為輕忽,對於病句存在的事實沒有正視。

本研究將以第二階段學生為例,建構一套對寫作流程類型、寫作所產生的病句原 因、病句類型,以及補救辦法完整探討的理論,期盼能夠解決作文病句的現象,

也爲其他類型的寫作者作一點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