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中國文化史叢書》

《中國文化史叢書》是商務印書館於 1936 年開始計畫編印的叢書。在〈編纂 中國文化史之研究〉一文中,王雲五詳細論述文化保存與文化史研究之要,分析 中國當時的文化史研究概況,並詳列他所蒐集的外文中國文化史研究,以及外國 文化史研究之書目,認為雖然中國文化廣博精深,但傳統史料與研究紛亂無序,

而外國人之研究又未能究理盡窺全貌,中國實需一部由本國人編纂之中國文化史,

以分科研究的方式進行各領域的深入探討,方能「發吾國之輝光,分之為各科之 專史,合之則為文化之全史。」246 該叢書中不少由當時著名的學者所撰寫,如蔡 元培、顧頡剛、馬宗霍、鄭振鐸等人,有許多為該研究領域的首部專著,或為權 威之作,更有些至今日仍無有可相匹敵者。247 王雲五原本規劃該叢書 80 冊分四 輯出版,後因日本入侵,戰事日漸激烈,出版計畫只能暫時擱置,最後僅出版了 兩輯 41 冊。248

《中國音樂史》即是王雲五規劃 80 冊文化史叢書中的一冊,於 1937 年出版

246 王雲五,〈編纂中國文化史之研究〉,《張菊先生七十生日紀念論文集》,胡適、蔡元培、王雲五 編(上海:商務,1937(民 26)):226。張菊為商務印書館成立時的投資者,曾任商務印書館董事 長,因感念他對《中國文化史叢書》的貢獻,該叢書第二輯之扉頁即題獻給他。該文亦於1937 年 與《中國文化史叢書》第一輯各冊之書目與摘錄合併印製成書《編纂中國文化史之研究》,做為商 務印書館銷售《中國文化史叢書》之宣傳品。

247 參見鄒振環,〈王雲五與《中國文化史叢書》〉,《20 世紀中國著名編輯出版家研究資料彙輯第 2 輯》,宋應離、袁喜生、劉小敏編(開封:河南大學,2005):344-452。

248 1936 年出版 11 冊,1937 年出版 22 冊,1938 年出版 5 冊,1939 年出版 3 冊,共 41 冊分為兩輯。

參見徐雁平,〈王雲五與《中國文化史叢書》〉,《書海夜泊》(南京:江蘇教育,2001):244-249。

為第二輯。相較於該叢書其他專書,由中國當時學有專精的學者撰寫,或是由大 學剛畢業的學生撰寫新開拓的領域,在這套主張以本國人之深度與視角所撰寫的 叢書中,其中的《中國音樂史》卻是採用日人田邊尚雄的著作翻譯而成,此點令 人匪夷所思。

綜觀《中國文化史叢書》41 冊中,除《中國音樂史》外,另有兩冊採用日人 著作,分別為伊東忠太的《中國建築史》,249 以及澤田總清的《中國韻文史》。250 究其原因,有可能是為了因應《中國文化史叢書》系統性的出版計畫,王雲五必 須在短時間內邀集各項專書稿件,因此有許多是採用商務原已出版之著作修訂而 成,如蔡元培的《中國倫理學史》原於 1910 年出版;251 王孝通的《中國商業史》

為 1923 年出版萬有文庫《中國商業小史》的修訂版;252 李 儼的《中國算學史》

為擴編 1930 年出版的 萬有文庫《中國 算學 小史》而來。253 而前述三冊採用外文 著作,可能是該領域當時在中國未有學者深入研究,或未有適當的著作可直接採 用。

中國第一本《中國建築史》由樂嘉藻於 1933 年個人出版,254 而商務於 1934

249 伊東忠太,《中國建築史》,中國文化史叢書第二輯,陳清泉譯補(上海:商務,1937)。譯自伊 東忠太,《支那建築史》,東洋史講座 11(東京:雄山閣,1931(昭和 6))。

250 澤田總清,《中國韻文史》,中國文化史叢書第二輯,王鶴儀編譯(上海:商務,1937)。譯自澤 田總清,《支那韻文史》(東京:弘道館,1929(昭和 4))。

251 參見〈中國倫理學史〉,《中國哲學大詞典》,張岱年主編(上海:上海辭書,2010):926。

252 參見仁樸,〈中國商業史〉,《20 世紀中國學術大典:經濟學》,宋濤主編(福州:福建教育,2005):

786。

253 參見李儼,〈序〉,《中國算學史》(上海:商務,1937(民 26)),i。

254 樂嘉藻,《中國建築史》(杭州:樂嘉藻,1933(民 22))。

年亦曾出版龍沐勳的《中國韻文史》,255 這兩本書都早於《中國文化史叢書》出版,

但皆未被收入《中國文化史叢書》中。《中國建築史》或許是因為個人出版,未能 普及週知;而《中國韻文史》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叢書》之一,有可能原為授 課之講義,撰述架構較不具歷史系統。然這兩本書與《中國文化史叢書》中同名 專書最大的差異在於,樂嘉藻與龍沐勳皆採用中國傳統的撰述方式,而伊東忠太 與澤田總清在書中則引進西方的研究觀念。對於採用西方文化史研究觀念來編纂 的《中國文化史叢書》而言,中國傳統的論述方式並不符合這套叢書的宗旨,因 此向已經進行系統性研究的日文書籍取經,成為最直接快速的方法。

田邊尚雄的《中國音樂史》或許也是因此而成為該叢書選取翻譯的對象。在 1937 年以前,在中國出版的中國音樂史,已有葉伯和(1922)、鄭覲文(1929)、許之 衡(1930)、王光祈(1934)等人之著作。然而葉伯和的《中國音樂史》內容簡陋,且 流傳不廣,至 1930 年代或許已經難以取得;鄭覲文的《中國音樂史》固守中國傳 統音樂觀念,與該叢書之編纂目的截然不同;王光祈的《中國音樂史》雖然頗獲 重視,但其撰寫體例並非採一般通史之寫作,而是細分為各種音樂元素與樂類之 歷史,且大部分著墨於樂律與宮調,較屬於實驗性質的著作。雖然許之衡的《中 國音樂小史》亦為商務所出版,然而其內容以曲律沿革為主,且仍採用中國傳統 音樂觀,未引用西方之研究方法與觀念;而在王雲五計畫出版的 80 冊專書中,包 含有「中國音樂史」與「中國戲曲史」256,顯見當時對於音樂與戲曲研究的領域上,

已經有明確的區分,因此這套叢書中的「中國音樂史」,勢必需要能夠擺脫傳統的

255 龍沐勛,《中國韻文史》,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叢書(上海:商務,1934(民 23))。

256 在「外國學者編著之中國文化史」一節中,王雲五在文學領域的書目中,著錄了青木正兒的《支 那近世戲曲史》(東京:弘文堂,1930(民 19))。商務印書館亦於 1936 年翻譯此書為《中國近世 戲曲史》,王古魯譯(上海:商務,1933(民 22)),或原亦規劃入《中國文化史叢書》亦未可知。

中國近代音樂以戲曲為主軸的論述,而採用西方音樂的研究眼光。因此雖然中國 在當時已有數本音樂史著作,卻無一可符合該叢書所設定之目的,而叢書設定的 出版計畫,卻無法再等待中國的音樂學者重新蘊釀出一本新的「中國音樂史」,因 此王雲五憑藉著他所蒐羅的諸多外文中國文化史書目,選取了田邊尚雄的著作,

做為該叢書中的《中國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