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930 年代是中國自 19 世紀中葉開始經歷列強入侵、辛亥革命、軍閥割據等動 亂,在北伐統一後,政經與社會局勢皆相對穩定的時期,此時列強在中國境內之 勢力仍然存在,而日本亦野心勃勃地伺機而動,但全國統一的局勢,使中國得以 休生養息,在社會、經濟、軍事、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皆有長足的進展。20 年 代時關於西化或復古的爭議,在 30 年代轉化為全盤西化與中國本位文化的細微辯 論,並逐漸形成擷取中西文化之長,以中國的復興與現代化發展為目標的共識。28 30 年代出現的中國音樂史著作,與前述諸本著作相較,在撰述架構上更為緊密,

擺脫 20 年代對於中西音樂文化之間的單純價值評斷,從音樂與文化的各種面向進 行具體的探究與分析,更進一步奠定了中國音樂史的寫作與研究範疇,亦體現出 中國此時在文化、教育、藝術與學術研究等方面更為具體且紮實的現代化發展。

許之衡的《中國音樂小史》29 出版於 1930 年,是為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第一

28 參見何愛國,〈「全盤西化」Vs「中國本位」──試論 1930 年代中國關於文化建設路向的論戰〉,

《二十一世紀》網路版,no.34(2005),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410015.htm (accessed Oct 28, 2014)。

29 許之衡,《中國音樂小史》,萬有文庫(上海:商務,1930(民 19))。

集 1000 種其中之一,憑藉著此時期出版業的蓬勃發展,中國音樂史第一次被視為 當代科學知識領域中的一個特定範疇,與該叢書中的《西洋音樂小史》30 成為中 西音樂史領域之對照。但《中國音樂小史》的內容卻不是為該題目特別撰寫的專 著,而是以許之衡 1924 年在北大教授聲律學時的講義為底本,在書末添加唐宋元 明清各代的民間樂曲論述,以此權為中國音樂史。雖然從內容上看來,這亦是一 本遵循古代禮樂思想觀點的復古之作,但由於該書屬於商務印書館的叢書之一,

因此在 60、70 年代曾由台灣商務印書館重印發行,成為傳統中國音樂史雅樂覆亡 傳統觀點的當然代表。該書亦是 20 世紀中國音樂史著作中,最後一本以國粹視角 談論音樂價值的著作,在西方文化的全面影響下,中國音樂史的寫作,從之前強 調傳統價值的寫作目的,開始逐漸將考慮的重點放在做為一本音樂史在內容與結 構上的基礎,由此轉型成為一個獨立的論述領域。

王光祈《中國音樂史》出版於 1934 年,31 略去鮮為人知的葉伯和《中國音樂 史》,在童斐、鄭覲文、許之衡這三本從中國傳統音樂體系觀點開展的音樂史之後,

該書以西方音樂史與比較音樂學為參照,被認為是中國古代音樂史轉型為現代學 術領域的第一本著作。32 不同於一般通史以自古至今時間順序的分期架構,該書 以中國音樂之元素概念為架構,分述律、調、樂譜、樂器、樂隊、樂舞、歌劇、

器樂等八個項目。然而這些項目內容中,僅上冊關於律與調的部分,呈現出歷史 進程,且篇幅佔了全書的一半;下冊部分以樂譜與樂器為主,佔去全冊的三分之 二,而其他三分之一,則簡單的敘述其餘四個項目的大概,且幾乎為有關於歷史

30 俞寄凡,《西洋音樂小史》,萬有文庫(上海:商務,1930(民 19))。俞寄凡(1891-1968)為民國 初年留日美術教育家,因其留日背景,故筆者推測該書應為參照日文西方音樂史著作編譯而成。

31 王光祈,《中國音樂史》(上海:中華書局,1934(民 23))。

32 參見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科完成現代學術轉型的第一本著作——從音樂學術史角度看王 光祈的《中國音樂史》〉,《音樂探索》,no.1(2013)

發展的論述。雖然架構內容嚴重失衡,但該書的重要性與影響力卻與日俱增,首 先即直接反映在其版本印刷的數量上。自 1934 年出版以來,至今至少已有 20 個 不同的版次、刷次之印行,33 其印行次數,不僅在本文所論 1945 年以前的各本中 國音樂史中居冠,即使在 1945 年以後至今的各本新著之中國音樂史中,亦無能出 其右者。王光祈自 1920 年代起以旅德音樂學者的身分,在中華書局出版了一系列 的音樂叢書,在當時西方音樂書籍與文章大部分皆由日文書籍編譯而成的中國音 樂環境之中,實屬一空前事蹟。他不僅將西方音樂的學術內容與規模有計劃地介 紹進中國,擺脫日譯書籍多只選擇基本音樂介紹或音樂欣賞的簡單類型,更以西 方音樂的方法重新梳理中國音樂,特別是纏繞古代各本樂志、樂書千餘年的律制 問題,除了《中國音樂史》外,《東西樂制之研究》、《東方民族之音樂》34 皆被視 為重要的中國音樂史著作。

中華書局在 20、30 年代所出版的王光祈音樂論叢,就論述的體系性與規模而 言,在當時方起步的中國新音樂環境之中,無人能及。因著中華書局當時的規模,

王光祈的《中國音樂史》在出版之時即獲得廣大的注目與傳播,雖然書中架構與 內容不均,但王光祈以樂律為範例,為中國音樂史研究所立下的方法標準,擺脫 了傳統中國音樂論述以文釋文的考據方法,音樂史作為一門科學的撰述方法,也 成為之後撰寫中國音樂史時不得不面對的基本論題。或也因為如此,在王光祈的

33 依據筆者從 OCLC WorldCat 中針對王光祈的《中國音樂史》搜尋結果,共計有 1934、1937、1941、

1956、1957、1962、1967、1970、1974、1977、1979、1981、1987、1989、1990、2005、2007 年 等17 種不同刷次或版次之出版。除此之外,2009、2011、2013、2014 年亦有新版發行,以及兩種 以全集與合刊方式發行的版本。發行之刷次、版次超過20 種。OCLC, WorldCat,

http://www.worldcat.org/title/zhongguo-yin-yue-shi/oclc/20732471/editions?cookie=&start_edition=1

&sd=desc&se=yr&referer=br&qt=show_more_yr%3A&editionsView=true&fq=&fc=yr%3A_25 (accessed Aug 8, 2014).

34 王光祈,《東西樂制之研究》(上海:中華書局,1926(民 25));王光祈,《東方民族之音樂》(上 海:中華書局,1929(民 18))。

《中國音樂史》之後,直到 1952 年楊蔭瀏的《中國音樂史綱》35 出版之間,竟未 有其他中國人以「中國音樂史」為名撰寫中國音樂史,唯一一本以此為名的著作,

是商務印書館於 1937 出版的《中國音樂史》36,由田邊尚雄《東洋音樂史》「節譯」

而成。

商務印書館在 1930 年即出版了許之衡的《中國音樂小史》,但在 1937 年規劃

《中國文化史叢書》之時,並未考慮以《中國音樂小史》做為該叢書中的「中國 音樂史」,而是另謀新著,反映出自 1930 年到 1937 年間學術觀點的變化,許之衡 傳統禮樂基礎的歷史觀點與論述,已經未能符合該叢書科學化、現代化的訴求。

但綜觀當時的中國音樂學界,要超越王光祈《中國音樂史》以西方音樂觀點與方 法的大膽運用,而撰寫出一部不同於傳統的中國音樂史,實屬難事。因此,轉向 音樂史研究已有相當基礎的日文著作尋覓,或是商務印書館以新知引介為由,或 實際出版考量下的選擇。然在王光祈的《中國音樂史》之前,繆天瑞在 1933 年即 以相同的方式,由田邊尚雄的《東洋音樂論》前編〈東洋音樂概說〉中,擷取中 國音樂相關的部分編譯成《中國音樂史話》37,由良友圖書出版為《一角叢書》之 一。商務於 1937 年出版的田邊尚雄《中國音樂史》,可說是受到當時日書中譯的 影響、中華書局出版王光祈《中國音樂史》的壓力,以及繆天瑞《中國音樂史話》

的啟發下,所編成的日本觀點下的中國音樂史。

在 30 年代另有兩本未以「中國音樂史」為名的中國音樂通史著作,一為 1936

35 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綱》(台北:樂韻,1995(民 84))。

36 田邊尚雄,《中西音樂史》,陳清泉譯(上海,商務,1937(民 26))。

37 參見劉再生,《中國近代音樂史簡述》(北京:人民音樂,2009):371。由於《中國音樂史話》

流傳甚少,本文於寫作期間並未取得該書。

年正中書局出版宋壽昌的《中西音樂發達概況》,38 另一為 1938 年蕭友梅於上海 音專校內印行的《舊樂沿革》。宋壽昌的《中西音樂發達概況》前半部為〈中國音 樂發達概況〉,雖然該書以完整的內容論述上古至清代各時期的雅俗樂,但這本著 作在論民國初年中國音樂史寫作發展的文獻中,幾乎未被討論過,甚至極少列在 此時期的中國音樂史著作之中。宋壽昌時為上海美專音樂科的作曲老師,該書或 為其授課所用之講義,觀其中國音樂史部分之論述方式與內容,與許之衡的《中 國音樂小史》,及田邊尚雄的《中國音樂史》的部分內容十分相近,以宋壽昌之音 樂專業在於作曲論之,可推測該書應為宋壽昌彙整許之衡與田邊尚雄日文著作而 成的編著,也因此歷來鮮少被列入中國音樂史寫作發展的著作中。但由該書的出 現,亦可觀察到 30 年代中國音樂界對於中國音樂史的大略概念,主要是來自於許 之衡《中國音樂小史》所呈現的雅樂與俗樂變遷態勢,以及田邊尚雄《中國音樂 史》的部分內容。

蕭友梅的《舊樂沿革》亦是授課講義。1937 年上海音專為躲避戰禍遷入上海 法租界區。39 1938 年,蕭友梅赴武漢尋求學校內遷之支援,然未能如願,只好於 秋天再度返回上海,勉力維持校務運作。在此同時,過去以講授西方音樂課程為 主的蕭友梅,於校內新開了「舊樂沿革」課程,並為課程編寫講義《舊樂沿革》,

以油印本方式於校內印行。40 該講義因年代已久遠,且經歷長年戰亂的動盪不安,

38 宋壽昌,《中西音樂發達概況》(上海:正中書局,1936(民 25))。

39 上海國立音樂院校址歷經多次搬遷,自 1927 年創校以來,陸續於上海法租界陶樂斐斯路、霞飛 路、畢勳路、辣斐德路等處租屋權充校舍,直到1935 年於上海江灣地區籌建校舍,方有自己的立 足之地。在1935 年遷入江灣新校舍後不到兩年,因日軍入侵上海,又再次搬遷至法租界,先後遷 至徐家匯路、馬斯南路,1938 年校址更一分為三,分散於高恩路、福履理路、台拉斯脫路。1939

39 上海國立音樂院校址歷經多次搬遷,自 1927 年創校以來,陸續於上海法租界陶樂斐斯路、霞飛 路、畢勳路、辣斐德路等處租屋權充校舍,直到1935 年於上海江灣地區籌建校舍,方有自己的立 足之地。在1935 年遷入江灣新校舍後不到兩年,因日軍入侵上海,又再次搬遷至法租界,先後遷 至徐家匯路、馬斯南路,1938 年校址更一分為三,分散於高恩路、福履理路、台拉斯脫路。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