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比較音樂學方法的侷限

相較於在樂器上的深入論述與演變考察,《中國音樂史》書中對於中國傳統音 樂論述最為重視的樂律,並未深入考究。田邊尚雄發揮其物理專長,詳細計算三 分損益之數值,但未著墨於鄭覲文、許之衡等人所指的「中國樂律難解之問題」,

而是著眼於樂律算法的起源。然而田邊尚雄甚至未如恩格爾、艾利斯等人詳列各 國音階加以比較,而是如金文達所批評,以疏鬆之立論為判斷。例如書中判斷京 房以絃計算六十律乃是受到畢達哥拉斯學說的影響,僅以京房與畢達哥拉斯所處 之年代先後為依據,並以下列似是而非的論述為說明:

294 田邊尚雄,《中國音樂史》:195。

京房之研究,當時被稱為中國第一大家,其實驗方法研究之途徑及其結果,

大體與畢達哥拉斯一致。乃彼之研究中完全否認由西方文化之輸入,而謂 為獨立之研究,其觀念為免偏狹。當時為西方文化駸駸傳入中國之時代,

京房乃大學者,豈不知之;即使此種研究本為京房所發見,然若無西方文 化之地盤,亦未必能突然而起也。295

而對於之後蔡元定、朱載堉之律學更是一語帶過,在宮調系統方面亦沒有多做說 明。顯然地,以中國音樂史上律學與宮調已發展成複雜體系的狀況,要從比較音 樂學對各民族音階考察比較的方法,來做深入的探討,似乎不太適用。而日本音 樂在律學上,向來以中國律學為依據,無獨立之日本律學系統,296 因此要從律制 上證明日本對於東洋音樂的承繼與發達,幾不可行,這或許也是田邊尚雄於書中 簡略處理律制論述的原因。

另一方面,從書中章節篇幅的安排,可以看出田邊尚雄對於民間音樂逐漸興 起的宋元明清時代,並沒有太多興趣,敘述非常簡短。這一方面除了突顯田邊尚 雄對於唐代以前雅樂的偏好及價值判斷外,另一方面亦呈現出二十世紀初比較音 樂學研究,應用於具有高度發展音樂文化的侷限。宋元以來逐漸勃興的民間音樂,

以及大量留存的音樂文獻,使得這個時期的音樂研究對象,從傳統的雅樂樂制研 究與復興,轉變為音樂實踐上的各種現象與活動。這種深入文化生活的音樂實踐 現象,分佈於不同的地理位置與社會階層,以戲曲理論、琴學等各種樂器或樂種 的複雜理論與實踐為基礎,而非如唐代以前之音樂研究,只專注於雅樂復古之樂

295 田邊尚雄,《中國音樂史》:189-190。

296 王光祈於《東西樂制之研究》中說明:「本書所論東西樂制之中,而獨無日本樂制者,則以日本 所用樂制,多自中國輸入。讀中國樂制,即不啻讀日本樂制也。」王光祈,〈讀者敬白〉,《東西樂 制之研究》(上海:中華書局,1928(民)17):1。《東洋音樂史》中,田邊尚雄對於日本音樂之 談論並不多。《日本音樂講話》(1926(昭和 1))中〈日本の音階〉一章,談論樂律部份,大部分皆 為中國樂律,而《日本音樂史》(1932(昭和 7))中,則完全未談論樂律,顯見樂律於日本音樂史 並非重要之項目。

律與樂器型制等理論研究,因此無法僅以二十世紀初比較音樂學所憑藉的文化傳 播、文化一元論或音樂進化論等理論,單就樂器或樂律之比較來進行考察。綜觀 這些於民間蓬勃發展的各種音樂類型,無論在價值上、研究方法上,皆難以配合

「以日本為中心」的東洋音樂史論述,因此僅能以寥寥數頁的簡單陳述,來完成 一本「音樂通史」該有的歷史跨度。《東洋音樂史》對於此時期日本音樂的論述,

亦同樣地簡陋,更證明田邊尚雄的雅樂導向。

小結

就《中國音樂史》而言,全書中關於中國音樂部份,論述皆顯得片面不完全,

顯示出欲從比較音樂學的考察方式,用以呈現已具有深厚傳統的中國音樂史發展,

顯得緣木求魚。更遑論以「與中國聯繫」為章節標題的印度音樂。田邊尚雄對於 印度音樂的論述,一樣以樂器之傳播為主要論述內容,而後論及樂律及樂曲,其 中偶而列舉中國、日本、朝鮮音樂文獻中,關於天竺音樂之論述。然而相對於中 國音樂的部分,該書在印度音樂的論述更顯簡陋,從《東洋音樂史》中羅列關於 印度音樂研究的文獻皆為西文,可以看出田邊尚雄對於印度音樂的了解,應也是 從西方學者的研究文獻而來,是從世界音樂、比較音樂學的角度所做的調查記錄,

完全未觸及印度音樂的悠久歷史傳統以及文化背景。

然而若回歸《東洋音樂史》與比較音樂學的研究脈絡,田邊尚雄將西方的印 度音樂研究,與中國、日本、朝鮮之音樂文獻相結合,從中追查音樂從印度流傳 至東亞的痕跡,跨越了各國文化的侷限,試圖以世界史的角度架構整個東亞音樂 文化流傳的歷史,對於亞洲音樂的當代研究實為一新領域。二十世紀初比較音樂 學的諸多論點,隨著全世界局勢的改變,逐漸為新興起的民族音樂學所淘汰,然

而亦是經過比較音樂學的歷史發展,今日之民族音樂學方能奠基其上。就音樂學 之發展而言,李慶認為《東洋音樂史》雖然有其不足之處,但有三點不可否認的 功績:「第一、開闢了這一研究的新領域;第二、從世界音樂史的角度,對東洋音 樂的地位加以界定;第三,以具體的研究,為以後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做出了榜 樣」。297

在《東洋音樂史》中,田邊尚雄對於當時方興起的比較音樂學方法,以及應 用於亞洲音樂研究之模式與目的,有相當篇幅的介紹,特別是第一章中關於日本 當時所引介的相關研究學說,以及〈本講義の目的〉一節。然而經節譯而成的《中 國音樂史》,卻未將將這些基本方法論述的部份譯出,對於以「學習日本西化方式」

的日書漢譯目的而言,這本《中國音樂史》實未達到其效果,另一方面也更突顯 了當時中國對於比較音樂學,甚至音樂學研究了解的缺乏。

297 李慶,《日本漢學史‧第三部、轉折和發展(1945-1971)》(上海:上海外語教育,2004):386-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