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中國音樂史日書漢譯模式的前導-《中國音樂史話》

除了處在當時出版業勃興、日書漢譯盛行的年代之外,田邊尚雄《中國音樂 史》的成書,也有可能受到另一本小書的影響,即良友於 1933 出版繆天瑞的《中 國音樂史話》。

《中國音樂史話》為良友《一角叢書》第 68 種,《一角叢書》是良友圖書公 司於 1930 年代初期,由主編趙家壁仿效美國 Haldeman-Julius 出版社 Little Blue Book 所發行的一套平價叢書,每一冊售價皆為一角,264 頁數約為 60 至 70 頁,

而《中國音樂史話》則僅有 58 頁。由於良友圖書原本以發行大眾閱讀之畫冊為主,

對於文學或學術性著作的出版並不在行,且趙家壁當時方從大學畢業,所能接觸

262 參見沈國威,〈日語難嗎?─以近代初識日語的中國人為說〉,《関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

no.43(2010):119-130。

263 參見王奇生,〈民國時期的日書漢譯〉,《近代史研究》,no.6(2008):45-63。

264 相對於田邊尚雄《中國音樂史》(1937)售價 1.5 元、葉伯和《中國音樂史》(1922)大洋 3 角、鄭 覲文《中國音樂史》定價 4 元、許之衡《中國音樂小史》(1933)大洋 4 角、王光祈《中國音樂史》

(1940 年版)國幣 1 元 8 角,無論以何種幣值計算,《一角叢書》每本一角的定價極為平價。

到的作者及稿件皆非常有限,因此最初只能摘譯各種外文文獻拼湊成書,造成該 叢書的內容十分紊雜。265 而《一角叢書》以大眾閱讀為目的之簡編書,並未能引 起學術界廣大之注意,《中國音樂史話》以 58 頁的短小規模,亦未在當時引起相 關討論,至今更是難以覓得。

該書作者繆天瑞是 20 世紀中國重要的音樂教育學者,對於中國音樂期刊之發 展、西方音樂理論譯介以及律學研究皆有所貢獻。266 繆天瑞的父祖是地方上的鄉 紳仕人,具有一定的傳統國學素養,然而生於 1908 年的缪天瑞從小便是接受新式 教育,雖然小時候曾學過京胡,但在上海師範專科學校卻主修鋼琴,或可推斷他 的中國傳統樂學基礎,可能不若葉伯和、鄭覲文、許之衡等人。1928 年缪天瑞於

《音樂雜誌》發表〈中國音樂略史〉,顯示他對於研究中國傳統音樂的興趣與志向。

該文是 1920 年代少數中國音樂史論述之一,分為兩部份,分別簡述中國音樂沿革,

以及各種樂器之起源與變遷。前半部份談論中國雅樂、樂府之逐代亡佚,以及唐 代胡樂興起的重要變遷,最後將中國音樂史區分為四個時期,四個時期間互有涵 蓋:

雅樂時期:自黃帝至周,發達於舜,大成於周

俗樂盛行時期:即詩三百篇、楚辭等民間音樂,涵蓋「雅樂時期」後半與「謠 盛行時期」前半,自三代至初唐,全盛於秦漢,

謠盛行時期:自漢至今日,即自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以來之歌樂,至 明清末落為俚歌。

唐樂時代:包含於「謠盛行時期」中,即謠的全盛時期,自唐玄宗至元明間。

265 參見趙家壁,〈回憶我編的第一部成套書-《一角叢書》〉,《新文學史料》,no.3(1983):227-237。

266 繆天瑞曾於 1946 年 10 月至 1949 年 5 月間擔任台灣省立交響樂團編輯室主任,並主編《樂學》,

後期並任副團長一職。參見繆斐言,〈繆天瑞先生年表〉,《天津音樂學院學報》,no.4(1998):35。

繆天瑞翻譯的一系列樂理書籍,如《曲調作法》、《和聲學》、《音樂的構成》、《曲式學》、《對位法》、

《樂理初步》等,早期在台灣皆曾以繆天水的譯者名出版。

上述分期雖然未如歷史斷代之明確,在音樂內容的區分上亦未見清晰,但顯現出 對於中國音樂史的處理,已經擺脫雅樂為尊的觀念,而各時期間雅俗並存的狀態,

亦反映出對於民間音樂的正視。267

由〈中國音樂略史〉可以看出缪天瑞當時對於中國音樂史的概念雛形,而隔 年他亦發表了〈中國古代音樂的流弊和現代音樂的趨向〉與〈調合中西藝術中的 中國音樂〉兩篇論文,繆天瑞在文中批評中國古代音樂,在歷經古代雅樂衰敗、

唐代胡樂的盛行,以及之後的全面沒落,可以歸結出四個弊端:「專娛帝王、編重 律論、尚古非今、死悃文學」;268 他並支持王光祈、趙元任、李樹化等人的觀點,

認為需以西洋樂器與理論來創作、改進中國音樂。269 由此可見繆天瑞與當時中國 其他音樂學者一樣,極力思考傳統中國音樂之研究與改進,以及西洋音樂理論的 運用。

然而在 1930 年代以後,缪天瑞一改之前著文研究中國音樂、力促中國音樂改 革的做法,而是開始翻譯歐洲與日本之西洋音樂理論著作。針對此一改變,繆天 瑞的解釋是:

覺得自己未免過於大膽妄為,……彷彿是在廣漠無垠的沙漠裡吶喊了幾聲,

只聽得那叫聲的微弱的餘聲消失在虛空裡;但我總覺得信口亂說是不太好 的……我不能擔保我的翻譯會怎樣有稫於他人,但總比胡說八道的談論來,

總要較為切實的了。270

267 參見繆天瑞,〈中國音樂略史〉,《音樂雜誌》,卷 1,no.4、6(1928):1-5、1-8。

268 參見繆天瑞,〈中國古代音樂的流弊和現代音樂的趨向〉,《新樂潮》,卷 3,no.1(1929):15-19。

269 參見繆天瑞,〈調合中西藝術中的中國音樂〉,《音樂隨筆》(北京:人民音樂,2009):3-10(本 文原載於《阿波羅》,no.8(1929))。

270 繆天瑞,〈答仰衡書〉,《音樂教育》,卷 2,no.8(1934):75。

顯示出繆天瑞對於當時急聲呼喊音樂改革的聲浪,開始有所反思,在文中他認為,

中西音樂之差異並無關於國家民族文化之興亡,而是新舊之別,然而新音樂的推 動,必須要能扎根於教育,但最大的問題在於教材不足。也因此他自 30 年代開始 專注於外文音樂書籍的翻譯,希望能做為中國新音樂發展的教材,以實際的教育 取代虛空的吶喊。271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繆天瑞在以中國音樂為基礎的音樂改革路途上,似乎 遇到了當時無法解決的難題,迫使他轉而另從翻譯外文書籍著手。繆天瑞所遇到 的問題,以他所用的語句來說,就是「大膽妄為」、「信口開河」的不切實際感,

他所指的可能是當時中國對於西方音樂的一知半解,使得許多人在主張音樂改革 之時,無法確切地提出具體的改革內容及方法,也因此需要更多專業書籍的引入,

才能在更深入地了解西方音樂後,用以改革中國音樂。繆天瑞文中並未論及對於 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的問題,或許對他而言,當時中國音樂在音樂實踐上革新的急 切性,遠勝於傳統古代音樂的歷史研究,也因此,之後他便將研究對象轉向西方 音樂。

在 1933 年出版的《中國音樂史話》中,繆天瑞未承襲在〈中國音樂略史〉中 的寫作方法與論點,書末標示著:「本文參考田邊尚雄的《東洋音樂論》編成」,272 比較二書之目錄內容,273 該書應是從《東洋音樂論》的前編〈東洋音樂概說〉摘

271 參見繆天瑞,〈答仰衡書〉,73-39。

272 劉再生,《中國近代音樂史簡述》(北京:人民音樂,2009):371。缪天瑞《中國音樂史話》原 書未能取得,其內容簡介,亦可參考陳玉堂,《中國文學史舊版書目提要》(上海:上海社科院文學 研究所,1985):290-291。

273 請參見表二、〈東洋音樂概說〉與《中國音樂史話》目錄對照;田邊尚雄,《東洋音樂論》,春秋 文庫 21(東京:春秋社,1929(昭和 4))。

表二、〈東洋音樂概說〉與《中國音樂史話》目錄對照

著,或是受趙家壁之託,專為《一角叢書》所做之編譯亦未可知。無論是何種因 素,該書選取田邊尚雄《東洋音樂論》摘譯,在日書翻譯盛行的當時,並未引起 對於其內容上的質疑,亦未受到當時中國音樂史研究的關注。而受到印行數量與 出版環境的影響,該書之流傳與保存皆不理想,長期以來僅以書目之形式出現於 一些中國音樂史研究的論文之中,甚至 2007 年出版的《繆天瑞音樂文存》,亦未 收錄該書,或可看出該書在繆天瑞的音樂研究生涯,以及整個中國音樂史研究發 展中所處的邊緣位置。今日眾人可從歷史文獻的脈絡與角度,視該書為「最早介 紹日本學者研究中國音樂文化之觀點及其意義」,274 而該書的編譯模式,對於之 後商務出版的《中國音樂史》亦應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