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成書與作者生平

許之衡的《中國音樂小史》出版於 1930 年,是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第一集 1000 種其中之一,屬於百科小叢書。百科小叢書是 1920 年代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叢書,

編纂目的「以百科知識為介紹對象,每題一書,由各專家分任執筆,深入淺出,

197 童斐,《中樂尋源》, 62-63。

198 童斐,《中樂尋源》, 87。

敘述務求簡明」。199 主編王雲五在百科小叢書序言中亦說明「教育對於兒童及少 年讀物,應該特別注意……現在我們想編一種書籍適應各種兒童與少年的需求,

非把各種材料一起蒐羅不可」,於是邀請了 30、 40 國內著名專家,大學及專門學 校 20 餘所的高材生,編訂出版百科小叢書。200 1929 年起商務印書館開始編印萬 有叢書,又將之前編輯的各種叢書擴增,歸入萬有叢書。

由此可知,許之衡的《中國音樂小史》是在商務印書館編輯萬有叢書之時,

受邀寫作的著作201,也是第一本由出版社規劃出版的中國音樂史著作,反映出 1930 年代中國出版業的發展對於學術研究的刺激影響。以百科小叢書以青少年為對象,

以及「深入淺出,敘述簡明」的宗旨來解讀,《中國音樂小史》由今日觀點推測之,

應是中國音樂史的簡編之作。然而,在 1920 年代中國音樂史概念尚未成形之時,

《中國音樂小史》是以許之衡在北京大學教授曲律與戲曲的講義,編纂而成。

許之衡( 1877-1935) 出身廣東仕族之家,與童斐、鄭覲文一樣皆從中國傳統取 仕之途,但 1903 年許之衡取得貢生後,便隨著留日風潮,赴日本明治大學留學,

1905 年返國。許之衡 1920 年代前往北京之前的事蹟,多不為人知,他似乎未任 公職,亦未興學授課,有可能是賦閒在家或是打理家業202。在這段期間,許之衡

199 李家駒,《商務印書館與近代知識文化的傳播》(香港:中文大學,2007),150。

200 參見李家駒,《商務印書館與近代知識文化的傳播》(香港:中文大學,2007),151。

201 許之衡曾自述「應商務印書館之約編中國音樂小史」,參見許之衡,〈與夏瞿禪論白石詞譜〉,《詞 學季刊》,卷 2,no.1(1934):194-196。

202 關於許之衡生平,可參見李岩,〈許之衡生平事略及其音樂戲曲著述的研究〉,《中國音樂學》,

no.1(1999):38-43;斐肖伊,〈"餘桃公"之戲劇史--許之衡與《霓裳艷》傳奇瑣談〉,《民國達人 錄》(桂林:廣西師大,2011),206-216。

最為人所知者,就是 1905 年在《國粹學報》上發表的〈讀國粹學報感言〉203。雖 然許之衡留日就讀的科系現仍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並不像多數留學生極力 主張西化,而是對於保存中國固有傳統有更多的省思。在〈讀國粹學報感言〉中,

許之衡針對當時主張保存國粹學者紛亂的諸多看法,提出兩個主要的方向:一為 繼續尊孔,二為以經史為保存國學之首要。然而許之衡並不拘泥於傳統的觀點與 方法,而主張去蕪存菁,並採用新的論述方法,才能為日漸式微的國學找回振興 之道。

許之衡在該文中對於治史方法,提出他的主張,認為傳統中國史書之撰寫體 例需有所改良,表、志、列傳、記事本末等傳統史書中的項目,應要獨立於歷史 之外另書。此外,作史「必不當斷代,而不嫌斷世(如上古、中古、近古之類),藉 以考民族變遷之跡焉」204,由此可見許之衡亦受到當時通史史觀之影響,認同梁 啟超「探察人間全體之運動進歩、即國民全部之經歴及其相互之關係」的當代史 學主張 205。許之衡並肯定衡陽翼天氏(曾鯤化)所著之《中國歷史》(1903)206, 才是能放大光明中國史界者。此外許之衡認為中國識字人口太少,在推展文學上,

適合以晚近作品為主,「寧失之平易,無失之艱深」。在音樂方面,許之衡針對學

203 許之衡,〈讀國粹學報感言〉,《國粹學報》,卷 1,no.6(1905):6-16。

204 許之衡,〈讀國粹學報感言〉,15。

205 參見本文第一章第一節〈西方音樂影響下的中國音樂史啟蒙〉,8。

206 《中國歷史》1903 年由上海東新譯社出版,是中國第一本以當代通史概念寫作的歷史教科書。

曾鯤化當時仍是留日學生,序中批評中國傳統史家只效力於專制君主,歷代史書只為天子一人之家 譜,全無關於社會文明與國民之記載。作者自述該書「以國民精神為經,以社會狀態為緯,以關係 最緊切之事實為系統」,書中論及各時代教育、社會、藝文、經濟等方面之盛衰隆替與原因,出版 後即受到當時新學界的歡迎。參見胡逢祥、張文建,《中國近代史學思潮與流派》(上海:華東師範 大學出版社,1991),266;俞旦初,《愛國主義與中國近代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69-70。

堂樂歌,則主張應採用詩經之內容作為歌唱教科書。

觀許之衡此番言論,頗符合當時「中體西用」之主張,以西方的精神與方法,

來發揚中國傳統,不拘泥於中國之傳統觀念與價值,甚至對於內容本身,亦可有 所取捨,以適於當時國民之生活與水平為準。然而,在發表了這篇意氣風發大刀 闊斧的國粹改革之說後,許之衡並沒有再進一步著文力倡國粹改革,而是返鄉神 隱。直到 1920 年代赴北京與曲界人士交遊,方才開始他最為人知的曲學家身分。

從〈讀國粹學報感言〉到 1920 年之間十數年,中國歷經了革命、軍閥割據、五四 運動等重大事件,二十世紀初仍由傳統文人悉心維護的國粹,到了此時更是逐漸 式微,而許之衡也從身懷抱負的留日學生,成為一般人印象中舊時代的傳統文人。

當許之衡在編寫這本《中國音樂小史》時,是否曾想起十五年前對於中國歷史改 革之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