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將著作視為近現代音樂史人物論述的一部分

中國音樂史著作做為其作者音樂生涯或學術生涯的一部分,反映出的是著作 的寫作歷程、作品與作者的經歷關係,或作者思想觀念的表達。然而歷史人物的 研究,關乎個人在歷史上的重要程度,以及其人或作品的影響性。就前述中國音 樂史專著的諸位作者而言,關於王光祈、蕭友梅、楊蔭瀏的個人研究數量與深度 遠勝於其他人,但如就音樂史著作而言,蕭友梅的《舊樂沿革》不僅匿跡多時,

且做為中國現代音樂教育之父,與他在音樂教育與新音樂方面的貢獻相較,《舊樂 沿革》在中國音樂史領域的影響力則相對地減弱;而楊蔭瀏因在《中國音樂史綱》

之後至 80 年代之間的音樂研究與著作,對於中國音樂研究的影響更是卓著,特別 是《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的成就,也使得《中國音樂史綱》在楊蔭瀏的音樂學術 研究生涯的重要性中退居次位。以音樂史著作成為個人音樂史地位指標的,僅有

71 呂薇,《楊蔭瀏著《中國音樂史綱》初探》,天津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08。

72 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科完成現代學術轉型的第一本著作-從音樂學術史角度看王光祈的

《中國音樂史》〉,《音樂探索》,no.1(2013):3-7。

73 鄭祖襄,〈中西音樂比較之下的尋根之作-重讀蕭友梅的三部〝中國古代音樂史〞〉,《音樂研究》, no.5(2013):56-64。

葉伯和與王光祈。葉伯和在中國音樂史上的地位,來自於他的《中國音樂史》,做 為第一本具有現代觀的中國音樂史的作者,關於其人的研究,焦點皆集中在對於

《中國音樂史》的介紹與評論,如顧鴻喬〈葉伯和和他的《中國音樂史》-紀念 葉伯和誕辰一百周年〉(1989)74、陳永〈對葉伯和的再認識〉(2007)75等,然而由於 葉伯和《中國音樂史》無論在篇幅上或撰述內容方面的規模,皆小於其後的各種 音樂史著作,而葉伯和除此亦無其他的相關著作,因此雖然關於葉伯和個人事蹟 在顧鴻喬的研究下已有詳細的資料,但關於該書的內容討論仍維持在「述評」的 層面。

王光祈的中國音樂史著作研究是一特殊的例子,由於他的《中國音樂史》偏 重樂律研究,因此關於他在中國音樂史上的討論,幾乎是圍繞在關於樂律研究與 方法的比較音樂學及民族音樂學相關論題,而同時將他的其他相關著作如《東西 樂制之研究》、《東方民族之音樂》等含括其中。此外,由於王光祈的音樂生涯在 德國才開始發展,因此他在中國音樂的影響力完全來自於著作,而在中國近現代 音樂史中,王光祈亦是首位完全以音樂論著獲得歷史評價者。也因此關於王光祈 著作的文論,在他去世前就已出現。除了關於《中國音樂史》的兩篇簡評外,76 張 若谷早於 1927 年〈王光祈的音樂叢刊〉一文,就已針對此時的王光祈著作進行介 紹與評論,其中包含《東西樂制之研究》;77 楊沒累亦於同年就該書中國樂律的部

74 顧鴻喬,〈葉伯和和他的《中國音樂史》--紀念葉伯和誕辰一百周年〉,《音樂研究》,no.4(1989):

28-34。

75 陳永,〈對葉伯和的再認識〉,《音樂藝術》,no.4(2007):62-70。

76 參見註 62。

77 張若谷,〈王光祈的音樂叢刊〉,傅彥長、朱應鵬、張若谷,《藝術家三言》(上海:良友,1927

(民16)),289-295。

分,批評王光祈論點的缺失;78 而沈有鼎於 1936 年亦再度針對該書的中國樂律的 部分進行評介。79 顯見王光祈的著作在當時就已成為中國音樂界關注的焦點。1940 年代以後,因連年的戰亂,以及政治情勢的改變,王光祈在台灣長期以來被以一 位愛國學者的角色談論,雖然《中國音樂史》一書持續地印行,但卻鮮少關於著 作內容研究的文章。1985 年王光祈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四川召開,開啟二十世紀末 以來一連串王光祈研究的序幕。從研討會論文集中,可以看王光祈數篇中國音樂 相關論文,皆有專文發表「述評」,而關於王光祈研究的面向,則包含音樂思想、

史學方法、比較音樂學觀點等核心論題,並擴及少年中國學會與愛國主義,甚至 早期兒歌創作的分析等。80 雖然此時關於各論題的研究頗為粗淺,但就此開啟的 王光祈研究,從 1980 年代開始到 2013 年止,關於王光祈的各種研究論文即有 200 篇,儼然形成一股「王光祈研究」的現象。81 在這些包含各種面向的論題中,關 於特定著作的研究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王光祈對於中國音樂史學與音樂學方 面的影響研究,如徐元勇〈新知識、新視野、新思維成就新研究-王光祈音樂學 研究之啟示〉(2010)82、關繼文、秦蓉〈王光祈:我國近現代多種音樂文化研究的 開拓者-世紀之初王光祈音樂思想研究的一個側面〉(2007)83。此外對於王光祈在

78 楊沒累,〈評王光祈論中國樂律並質田邊尚雄〉,《民鐸雜誌》,卷 8,no.4(1927):6-22

79 沈有鼎,〈書評:東西樂制之研究〉,《清華學報》,卷 11,no.1(1936):261-271。

80 參見黎文等編,《王光祈研究論文集》(成都:王光祈研究學術討論會,1985)。

81 關於王光祈研究,筆者查詢《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中國期 刊全文數據庫》等三個主要期刊資料庫,結果如下:除了1936 年去世當年的各種紀念文外,1936 年以前,已有約5 篇關於王光祈著作介紹與評論的文章;1936 年以後到 1980 年之間,約有 14 篇 相關文章,主要都發表於台灣的期刊雜誌中;1980 年以後相關研究數量大幅增加,到 2013 年間,

約有200 篇之相關論作。此外尚有各種研究專書、學位論文、專書與研討會論文等未能全數統計。

關於日本學者研究王光祈的情形,請參見牛島優子,〈中日的王光祈研究之現狀與課題〉,《音樂探 索》,no.2(2010):6、9-10。

82 徐元勇,〈新知識、新視野、新思維成就新研究-王光祈音樂學研究之啟示〉,《中國音樂》,no.3

(2010):60-63。

83 關繼文、秦蓉,〈王光祈:我國近現代多種音樂文化研究的開拓者-世紀之初王光祈音樂思想研

德國的生活、著作與事蹟,以及與柏林學派關係,亦成為藉以解析他的中國音樂 思想的一個研究面相,如俞人豪〈王光祈與比較音樂學的柏林學派〉,(1986)84、江 玉玲〈王光祈的音樂著述與三十年代的柏林學派--從王光祈的自傳談起〉(1994)85、 王勇《王光祈留德生涯與西文著述研究--一位新文化鬥士走上音樂學之路的"足 跡"考析》(2006)86 等。

王光祈研究應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研究面向最為廣泛,成果也最為豐碩 的音樂學者。相對於新音樂人物所受到的研究深度,屬於傳統國粹派的許之衡、

童斐、鄭覲文等人的研究,則顯得薄弱。鄭覲文以大同樂會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 中還占有一席之地,在王麗麗《鄭覲文研究》(2011)87、劉真《鄭覲文音樂著述研 究》(2011)88 這兩篇學位論文中,皆論及其《中國音樂史》,並以其復古的音樂思 想與之相對照。許之衡與童斐的著作,雖然在當時可稱得上是中國音樂史的絕無 僅有之作,但不僅其音樂史著作未有歷史性的探論研究,此二人的生平事蹟亦難 以覓得,僅有李岩〈許之衡生平事略及其音樂戲曲著述的研究〉(1999)89,及胡慈 舟〈童斐和他的傳統聲樂藝術論述《中樂尋源》學習札記〉(1995)90,才將其著作 與個人生平事蹟稍做結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