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成書與大同樂會

鄭覲文的《中國音樂史》出版於 1929 年,在當時膠裝書已經逐漸普及的出版 環境中,該書選用線裝書的型製,即可以顯現出,鄭覲文在那個西洋文化強勢入 侵的年代,堅守中國傳統文化的守舊立場,而他在中國器樂方面的紮實背景,卻 又使得他相對於其他疾呼「學習西洋音樂」的學者,更有能力與立場,正視中國 數千年以來的音樂傳統。

鄭覲文生於 1872 年,關於其早年的事蹟,僅能由其《中國音樂史》的序言中 略得一二220

余自幼喜弄音樂,年十二已能通普通絲竹,再進而習大套琵琶有年。十七 赴江南鄉試,購得明琴一張,乃學琴于唐敬洵先生,於是余乃鑽入古樂之 圈套矣。221

由此可知鄭覲文除了有豐富的國學背景外,在中國傳統絲竹雅樂方面亦是精深。

他所謂的「鑽入古樂之圈套」,從他後來的音樂生涯詮釋之,即是「以研究中國古 代音樂為終生志業」。

220 本文關於鄭覲文的生平資料,主要參考王麗麗,《鄭覲文研究》,47-52;劉真,《鄭覲文音樂著 述研究》,2-5。

221 鄭覲文,〈序〉,《中國音樂史》,1。

鄭覲文在古樂上的鑽研逐漸顯露名氣,1902 年受聘為江陰文廟古樂助教,協 助重製祭孔樂器,發現依文獻資料所重製的樂器,在音律上極不和諧。這次經驗 可能引發他對於古樂器與樂律問題的關注,故在大同樂會時期,致力於古樂器之 重製及音律調整。1908 年鄭覲文在江陰辦學,配合清朝政府的新政,學校設置音 樂課,教授西洋音樂,可見他對於西洋音樂之基礎樂理也應有一定的認識。1914 年鄭覲文赴上海受聘於倉聖明智學校古樂班,開始他在古樂發展志業上的新路徑。

1920 年正式成立的大同樂會,成為他鑽研古樂生涯的巔峰起始。

現今大部分人所認識的大同樂會,多來自於其改良國樂之功績,為現代國樂 團的肇始 222。然而大同樂會成立之初,所設定的龐大組織架構,卻足以與今日的 音樂研究所或音樂學院相較。依 1921 年 12 月於《音樂雜誌》刊登之〈大同演樂 會簡章〉,該會分為四部,除去行政部門外,另外三部為研究部、編譯部、製造部。

研究部包含中西樂舞之研究與教學,兼具理論與實務;編譯部則負責編輯出版相 關研究成果及樂譜;製造部專門研製中西樂器,其中又以重製中國古代樂器為主。

1923 年於申報公告的新組織章程,裁去行政部門,成為研究、編譯、製造三部:

(一)研究部,分學理(如中國律學,韻學,雅俗曲譜,西樂典,西樂譜,

中西詩歌),技能(如中西絃樂器,管樂器,中簧樂器,西鍵樂器,

中茄樂器,西喇叭樂器,中械樂器,西擊樂器,中西歌曲唱法,東 方古舞,西方舞蹈)等,並另設專門學校,刻正籌備進行。

(二)編譯部,編譯各種樂書曲譜,如雅樂新編,簫笛新譜,琴學源流,

琴瑟合譜,中國樂史等。

222 參見〈中國民族管弦樂隊〉,《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體音美卷》,周正國、高奉仁、常銳倫主 編 ( 瀋 陽 : 瀋 陽 出 版 社 , 1991) , 273 ;〈 中 樂 團 〉,《 維 基 百 科 , 自 由 的 百 科 全 書 》, ,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6%A8%82%E5%9C%98&oldid=25511440 (accessed May 24, 2013)。

(三)製造部,製造中西樂器,並附說明書,已出十八種。223

在編譯部所列出的幾個著作名稱中,除《雅樂新編》於 1918 年出版外,《琴 學源流》與《琴瑟合譜》可能未出版224,而《簫笛新譜》(1924)與《中國音樂史》

(1929)之出版則晚於該篇公告,可見此時鄭覲文已經著手規劃這些著作的編輯與撰 寫。

民國 17 年底,《申報》上刊載了一則《中國音樂史》出版的消息:

中國學術惟音樂一門,最無統系,本埠大同樂會鄭覲文君,近著中國音樂 史,內容博實,全書十五萬餘言,分四大厚冊……據云是書鄭君經三十年 心力始成,頃已著手刊印,陰曆年底即可出版,問津者已不在少數,每部 定價四元,預約二元,發行所即在法界嵩山路大同樂會內。225

報導中所述該書花費「三十年心力」始成,自此時回推 30 年,正是鄭覲文受邀至 江陰文廟擔任古樂助教之前。雖然鄭覲文在當時不見得就已有撰寫《中國音樂史》

的想法,但依他在《中國音樂史》序言中所述,當時已經探求雅樂之說十餘年,「豈 知如大海撈針,愈索愈無把握」,直到至江陰文廟重製古代樂器,更察覺到「所制 新器多不能全行協律」。而後清政府推行新政,推廣音樂教育,鄭覲文發現歐洲的 十二平均律雖與中國傳統絲竹曲牌的七調不合,但卻與古代雅樂五音十二律相吻 合:「西法有十二鍵、五度相生等法,與今之絲竹七調多不相合,而與古代雅樂五

223 參見〈大同樂會之新組織〉,《申報》,第 18222 號,1923 年 11 月 17 日;第 17 版。

224 據陳正生的鄭覲文全集編寫說明,鄭覲文的實際作品有五部,除《雅樂新編》(初輯)、《簫笛新 譜》與《中國音樂史》外,另有編寫中的《雅樂新編》(二輯),以及已經完稿而未及出版的《中西 樂器全圖考》(後更名為《樂器圖說》),但這兩者皆已失佚。參見陳正生,〈應給鄭覲文公正的評 價〉,《上海音訊》,no.1(2013):第 7 版,http://www.shmusic.org/NewsDetail.aspx?Gid=1000 (accessed May 28, 2013)。

225 參見〈中國音樂史出版〉,《申報》,第 20042 號,1928 年 12 月 31 日:第 21 版。

音、十二律、隔八相生之理則完全相符」,促使他由此開始探求中國音樂的「樂統」, 即中國音樂的樂律體系。由此可以看到鄭覲文對於中國音樂史的研究初衷,起源 於對於歷代樂制的探索,而這本《中國音樂史》,確實也成為一本以歷代樂制發展 為主體的音樂史。

《中國音樂史》全書共四冊,包含正文五卷,及附編。在五卷的正文中,鄭 覲文依據各朝代的音樂特徵,將整個中國音樂史分為七個斷代,分別為

上 古:雅樂時期 (三皇五帝)

三 代:頌樂時期 (夏、商、周、春秋)

秦漢南朝:清商時期 (戰國、秦、漢、東漢、魏、晉、宋、齊、梁、陳) 北 朝:胡樂時期 (北魏、東西魏、北齊、北周、隋)

唐 宋:燕樂時期 (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宋) 金 元:宮調時期 (遼、金、元)

近 世:九宮時期 (明、清)

每個斷代的論述內容皆分為歷史事件與樂律體格兩部分,此一特殊的論述架 構方式,無論在當時或是其後的中國音樂史著作中,皆無相似者。歷史事件依據 朝代順序逐一排列,其內容多來自歷代樂志,以及部分典籍中的關於宮廷音樂的 記載 226,大部分的民間音樂則並未納入其音樂史發展的論述範圍之中;樂律體格 則述明斷代期間各種樂律理論。以三代頌樂時期為例,頌樂時期起於夏禹作大夏 之樂,止於春秋禮樂崩壞之楚音及鄭衛之聲,其中載錄了諸如湯作大濩之樂、周 武作大武之樂、周公制禮作樂、孔子行鄉飲等事蹟;而頌樂體格則包含了六同、

226 關於鄭覲文《中國音樂史》一書中所使用的史籍資料及錯誤引用,可參考王麗麗,《鄭覲文研究》,

26-29;劉真,《鄭覲文音樂著述研究》, 38-39。但鄭覲文在書中常未明確地標出其論述之參考來 源,以至於王光祈在自己的《中國音樂史》自序中也說道:「鄭覲文君之《中國音樂史》,.材料亦 甚宏富,可惜多未注明出處, 是以不敢盡量採用。」參見王光祈,〈自序〉,《中國音樂史》,1。

五聲、六律等樂律制度,以及陰陽對照、五音相生等各種律制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