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五、以音樂實踐論述為主的下卷

《中國音樂史》上卷的論述結束於唐代,上卷目錄最後,註明「以後第六篇

『宋』、第七篇『元明』、第九篇『清』都歸入下卷。」340 顯見葉伯和在出版上卷 時,對於下卷融合時代的內容已經有所規劃。但七年後在《新四川日刊副刊》的 下卷內容,卻將原本以朝代分篇的架構,全部簡化合為第六篇「宋元至現代」,論 述架構則回到上卷前半部分,以「真正音樂」為對象,分成器樂、聲樂、樂譜、

樂律、樂器、西洋音樂初入中國等六節。不同於上卷的引經據典,葉伯和說明下 卷「所錄都是現在還尋得出切實的東西來證明,或是我耳所聞目所見的,故不重 在書本而重在事實。」341 由於下卷的撰述方式不再以典籍史料為據,也未以各朝 代的演變做歷時性的論述,因此內容未見這個時期的變化沿革,而是呈現出已經 發展完成的音樂的現存狀態,代表著融合時代的成果。在葉伯和當時所接觸到的 各種中國傳統音樂中,他挑選琴學與崑曲,做為談論器樂與聲樂的主要內容,落 實他以「耳所聞目所見的」為論述依據的原則。

比較葉伯和在上卷與下卷的撰述內容與方法,上卷論述三個音樂發展階段及

340 葉伯和,〈中國音樂史目錄〉,《中國音樂史》,5。

341 葉伯和,《中國音樂史 附詩文選》,57。

各自的演變沿革,以所列舉的各種史料典籍文字記載為據;而下卷則以音樂的實 踐為論述主軸,描述實際的音樂內容,以及運用的狀態。使用兩種不同的論述方 式,其原因在於史料的差異,葉伯和說「上卷所載各節因材料缺乏的原故,不能 充分發揮,但自宋以後史料雖不豐富,但很確實,並且這時的樂譜,留到現在的 很多……」。342 然而葉伯和稱自宋以來的史料不豐富,這一點頗令人難以想像,

宋代以後較三代漢唐時期距今更近,所能保存下來的史料定較以前豐富,除了各 朝修編的史書、政書外,音樂相關的專書也較前一時代為多,為何葉伯和認為史 料不豐富?他說上卷因材料缺乏,所以未能發揮,即如總序所言,「尋不出幾句真 正音樂上的話」,言下之意,上卷所載的音樂發展與變遷都還算不上是真正音樂,

而宋代以來才有較為確實的音樂實踐論述,即關於真正音樂論述的史料。因為有 了較確實的音樂史料,因此葉伯和在下卷的論述,完全放棄上卷以史籍政書為主 的撰寫方式,不談宮廷樂制,而著重於音樂實踐的呈現。而葉伯和出身於傳統中 國士族家庭,自小學習古琴,對於崑曲也應頗有涉獵,因此以這兩者為例,做為 宋代以來器樂與聲樂發展與實踐的主題,於他而言更是得心應手。

葉伯和在上下卷所採用的不同論述方法,除了他自己所述,兩個時代在史料 上有所差異,部分亦可歸因於兩卷出版時間相差七年之距,期間葉伯和又遭逢家 變 343,各項寫作條件皆不同於以往,這同時可解釋為何下卷有更確實的音樂資料,

342 葉伯和,《中國音樂史 附詩文選》,57。

343 1924 年葉伯和因病辭去教職。1925 年,其父獲罪當地一軍閥,而被關押強索錢財,乃至傾家蕩 產,獲釋後不久即病逝。葉伯和因此遭受打擊,辭去所任市立通俗教育館音樂部主任一職,歸家閉 門索居。關於葉伯和生平年表,請參照顧鴻喬,〈葉伯和編年事輯〉,《中國音樂史 附詩文選》,

149-155。

但在篇幅上卻遠小於上卷。344 然若從現代中國音樂史發展的觀點看來,變遷時代 與融合時代最大的差異關鍵,並非史料與音樂資料留存的多寡,而是歷史上音樂 主要活動的記載,從雅樂轉變至俗樂的過程。葉伯和在上卷談論唐代以後「雅樂 的淪亡」,歸因於雅樂的不受重視,並以宋朝發明印刷術與記譜法的觀點,為之後 以音樂實踐為主的論述埋下伏筆。而在上卷「時代的區分」中,葉伯和對於融合 時代的論述,較之後刊出的下卷內容,反而更清楚地呈現出這個時代的音樂發展 過程:

自宋以後,詞曲漸盛,元時的曲,可算文藝的歌劇音樂。有譜可記,也 有獨唱合唱的法子。自曹柔發明減字琴譜趙耶利修改琴譜後,元明兩代,

作曲者繼起,因為有了譜便容易研究,器樂也漸漸入了藝術的範圍……345

顯然葉伯和意識到從宋元以來民間各種類型音樂勃興,已經取代雅樂,成為音樂 史上的主要活動,民間音樂的興起促成了樂譜的流傳與保存,也因此產生了各種 音樂理論與實踐的文獻資料,成為這些音樂持續留存的助力。在《中國音樂史》

中,葉伯和並未談論雅樂俗樂之別,也未如一些學者帶著「今不如古」的批判,

而是正視民間興起的各種音樂,做為中國「真正音樂」的代表。

葉伯和在下卷中對一些自宋代以來流傳演變至今的音樂,做了簡單的描述,

而對於「真正音樂」藝術性的強調,使他開始注意樂曲本身的藝術表現。下卷琴 曲「琴曲的解剖」一段,葉伯和認為「中國琴曲有解剖的價值」,文段中他略舉數 曲為例,其「解剖」不像傳統的題解,只說明樂曲源由,而是依樂曲內容之進行,

344 葉伯和於 1942 年曾重新編寫下卷內容,由其弟謄抄文稿,該稿已經散佚,但由此可知葉伯和對 於 1929 年刊載的下卷內容也不甚滿意。參見顧鴻喬,〈葉伯和編年事輯〉,《中國音樂史 附詩文選》,

155。

345 參見葉伯和,〈總序〉,《中國音樂史》,7-8。

闡述音樂表達之意涵;在論崑曲部分,葉伯和將崑曲演出之角色「解剖」成四部,

並以合唱、對唱等曲式概念來分析樂曲。346 葉伯和將西洋音樂分析與詮釋的技巧,

用於中國樂曲之中,雖然其分析未盡理想,但此舉可謂中國音樂詮釋分析與美學 欣賞之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