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舊樂的復興與中國音樂的創新

雖然蕭友梅始終認為中國音樂之落後已經不符合當前的潮流,但中國音樂的 新發展,亦不是一昧地模仿西方音樂。在博士論文中談論的古樂新生中,蕭友梅 將中國音樂新發展的核心建立在「中國情思」上,但對於「中國情思」並沒有具 體的說明。在 1934 年〈音樂家的新生活〉中,蕭友梅提出他對於中國新音樂的 想像:

我之提倡西樂,並不是要我們同胞做巴哈、莫查特、貝吐芬的乾兒,我們 只要作他們的學生。和聲學並不是音樂,它只是和音的法子,我們要運用 這進步的和聲來創造我們的新音樂。音樂的骨幹是一民族的民族性,如果 我們不是藝術的猴子,我們一定可以在我們的樂曲裡面保存我們的民族 性,雖然它的形式是歐化的。382

在〈復興國樂之我見〉(1939)中,他對於中國新音樂的界定更為開放:

何為國樂?曰:能表現現代中國人應有之時代精神、思想與情感者,便是 中國國樂。國樂之要點在於此種精神、思想與情感。至於如何表現,應順 應時代與潮流,及音樂家個性之需要,不必限定用何種形式,何種樂 器。……若僅抄襲昔人殘餘之腔調及樂器,與中國之國運毫無關涉,則僅 可名之為〝舊樂〞,不配稱為〝國樂〞。383

雖然蕭友梅強調國樂「不必限定用何種形式」,但以其對於西方音樂進步程度之 認定,可以想見文中「不必限定」的形式,是中國傳統的音樂型態,而順應時代 潮流的,即是西方音樂方法。

382 蕭友梅,〈音樂家的新生活〉,《蕭友梅全集‧第一卷 文論專著卷》,616。

383 蕭友梅,〈復興國樂之我見〉,736-737。

在這些關於新音樂的談論中,蕭友梅將「中國情思」投射在民族性、時代精 神、思想與情感上,但這些特點與「舊樂」是否有必然的關連?蕭友梅或有可能 認為中國新音樂之精神不必然須包含舊樂之內容。然而從另一方面觀之,將「昔 人殘餘之腔調及樂器」排除於中國新音樂之外,亦可解讀為接受「改良後的舊樂」

成為中國新音樂內容之可能性。這亦即是蕭友梅進行各種「舊樂」研究在目的上 的意識形態。

蕭友梅認為,中國數千年累積下來的「舊樂」裡,記譜法、樂器、樂律、和 聲等技術方面,皆遠落後於西方,其在現代中唯一還保有價值的部分,是在於曲 譜旋律。博士論文提及的「中國情思」,是建立中國音樂「在旋律上那麼豐富」

的背景之下;在〈復興國樂之我見〉中,蕭友梅則直接點明:「我國舊樂之豐富 處,不在於理論樂律,亦不在於樂器與演奏技術,而在於詞章與曲譜。」384 而 這些詞章曲譜最多則是保留在民間音樂之中。

早在〈李華萱《俗曲集》序〉(1924)中,蕭友梅即將中國情思即隱約指涉於 民間音樂:「一國之中,必有所謂國民音樂(folk music 或 folk tune)。此種曲調,

雖無精密的記譜法,亦常存在於國民聽官之中。」385 十餘年後,在〈關於我國 新音樂運動〉中,他則更具體地闡述他對於中國既有民間音樂的看法:

問:對於我國民眾音樂,先生有何比較具體的建議?

一、搜集舊民歌,去其鄙俚詞句,易以淺近詞句,並譜以淺近曲調;遇有 譜之民歌,整理之後更配以適當的和聲。

二、蒐集民曲(folk tune,俗名小調,只有聲無詞的一類),加以整理,

配以和聲。

三、選擇好的舊劇(只有歷史價值而合時代思潮)的加以整理。

384 蕭友梅,〈復興國樂之我見〉,738。

385 蕭友梅,〈李華萱《俗曲集》序〉,《蕭友梅全集‧第一卷 文論專著卷》,210。

四、由政府及音樂學校雙方徵求新作民歌並配以曲譜。386

從這些論述中可以看出蕭友梅所指「中國情思」具體對象,即是「取其精英,惕 去渣滓,並用新形式表現出來」387 的傳統曲調所展現出來的民族特性,而新的 形式則包括五線譜、和聲及新創作之曲譜等。蕭友梅將這種帶有「中國情思」的 中國新音樂,與俄國的國民樂派相提並論,他認為要「創造出一種新作風,足以 代表中華民族的特色而與其他各民族音樂有分別的,方可能成為一個〝國民樂 派〞。」388 蕭友梅對「舊樂」曲譜的肯定不是在於其審美或歷史價值,而是做為 新音樂創作素材的民族性價值,此則與十九世紀國民樂派作曲家搜集民歌素材創 作樂曲的目的相近。

對於「舊樂」,蕭友梅不採取「復興」的態度,而是以「改造」為前提的利 用,他認為要「改造舊樂或創作一個國民樂派時,就不能把舊樂完全放棄。」389 不放棄舊樂,並不代表必須接受它的既存狀態,蕭友梅在 1920 至 1930 年間評價 中國音樂沒落之餘,進行了〈中西音樂的比較研究〉、〈古今中西音階概說〉、〈九 宮大成所用的音階〉等關於「舊樂」音樂體系的分析,雖然文中釐清中國音樂中 關於音階的各種論述,但其真正目的並不在於中國音樂體系的深究,而是用於顯 示出中西音樂體系之優劣,並做為史料研究與譯譜之基礎。390

386 蕭友梅,〈關於我國新音樂運動〉,《蕭友梅全集‧第一卷 文論專著卷》,680。

387 蕭友梅,〈關於我國新音樂運動〉,679。

388 蕭友梅,〈關於我國新音樂運動〉,680。

389 蕭友梅,〈關於我國新音樂運動〉,679。

390 〈中西音樂的比較研究〉中,蕭友梅認為中國古代各種西方未見的音階曲調,仍有一點歷史 價值,「因為西洋音樂早已不用這種音階,如果我們把種音階的樂曲搜羅起來,用五線譜翻譯它,

很可以留來作音樂史的材料,這種材料在西洋音樂找不到。」〈古今中西音階概說〉中以洋琴 (dulcimer)採用六聲音階為例,說明中國仍使用歐洲早已不用的樂器,證明中國音樂的保守落後。

在〈對於大同樂會擬仿造舊樂器的我見〉中,蕭友梅對於「舊樂」的處理態 度,則有更具體的表述:

對於〝整理國樂〞這件事,我們不獨認為是我們音專同仁的重要工作的一 種,並且要用科學的法子很仔細的分門研究(如考訂舊曲,改良記譜法,

改良舊樂器,編制舊曲,創作有國樂特性的新樂等)。391

可以說「整理國樂」在蕭友梅眼中,是一項史料研究與整理的工作,而所有工作 的目的,都在於提供新音樂民族性的養分,而不是古代音樂的重建。

〈復興國樂之我見〉是蕭友梅首次以「復興」一詞談論中國音樂,但他略去

「復興」一詞在當時亦包含的崇古與復古意涵,以定義「國樂」的方法,來支持 他對於「舊樂」與「新音樂」的一貫態度。該文於 1939 年以「思鶴」署名,發 表於上海孤島時期音專的刊物《林鐘》;1943 年則直接署名蕭友梅,以〈國立音 樂專科學校實施復興國樂報告〉為題,刊登於重慶《教育通訊》中,文中三段標 題皆冠上「本校」392之字樣。從寫作型態上可以推測,該文之寫作目的,可能是 做為音專於「復興國樂」一事之具體態度與作法的公開報告,更甚於蕭友梅個人

觀點的表述。然為何要談論「復興國樂」?筆者推測應起因於日本侵華以來逐漸

〈九宮大成所用的音階〉則是落實〈古今中西音階概說〉文末的說明,要將古曲翻成五線譜,才 能詳細比較說明一切。蕭友梅略去對於《九宮大成》曲譜本身價值的談論,然從前文脈絡看來,

他認為古代曲譜的價值不外乎做為史料以及新音樂的材料。參見蕭友梅,〈中西音樂的比較研 究〉,166;〈古今中西音階概說〉,《蕭友梅全集‧第一卷 文論專著卷》,350;〈九宮大成所用的 音階〉,《蕭友梅全集‧第一卷 文論專著卷》,382。

391 蕭友梅,〈對於大同樂會仿造舊樂器的我見〉,389。關於該文題名之問題請參見本文第三章註 56,本文依據原文將題名著為〈對於大同樂會擬仿造舊樂器的我見〉。

392 〈復興國樂之我見〉文中三個標題為「對於〝國樂〞之認識」、「對於復興國樂之計畫與實踐」、

「對於改良樂器及整理舊樂意見」;〈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實施復興國樂報告〉之標題則將三段標題 前皆加上「本校」二字。

瀰漫全中國的民族復興風潮。

中國從十九世紀末開始大幅度的西化傾向,在九一八事變引發的民族存亡危 機中,獲得了深刻的反思。知識分子們開始反思中國民族觀念與自信心的薄弱,

是造成中國任憑列強蹂躪宰割幾近滅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須從加強民族意識著 手。張君勱採取復古立場,主張必須恢復中國的歷史文化,從過去的光榮中重建 民族自信心;而胡適則認為自信心不能建築在歌頌過去的歷史上,而是要經由歷 史反省過去的錯誤,從中改造出新的文化。然而無論對於中國過去的歷史文化持 肯定或否定的立場,這些學者們在當時共同興起了一場對於中國文化研究的風 潮。393

從蕭友梅對於舊樂的立場可看出,他對於當時民族復興的論調,與胡適有相 同的觀點。從他的博士論文以「古代」來概括清代以前的整個中國音樂史開始,

即可看到他對於這些「昔人的殘餘腔調」在進化階段中的低階評價,在之後諸多 文論中,他也多次以「舊樂」來指稱涵蓋受到西方音樂影響前的全部中國音樂。

相對於「古代音樂」,「舊樂」一詞在價值判斷上更是具有負面的否定意涵。雖然 蕭友梅肯定舊樂中「中國情思」的價值,給予新音樂民族性的想像,但一直以來 他對於「整理國樂」這件工作,只著重在於方法論上的批判,並無太多具體的內 容研究。1930 年代的民族復興風潮,卻使得蕭友梅必須以更直接的態度來面對 關於「舊樂」的各種議題,這或也喚醒他身為音樂史學者的身分,在復興歷史文 化的聲浪中,這位身受西方音樂專業訓練的學者,要如何以其所學回應之?1931 年發表的〈中國歷代音樂沿革概略(上)〉,顯示出蕭友梅已經開展整理「舊樂」

相對於「古代音樂」,「舊樂」一詞在價值判斷上更是具有負面的否定意涵。雖然 蕭友梅肯定舊樂中「中國情思」的價值,給予新音樂民族性的想像,但一直以來 他對於「整理國樂」這件工作,只著重在於方法論上的批判,並無太多具體的內 容研究。1930 年代的民族復興風潮,卻使得蕭友梅必須以更直接的態度來面對 關於「舊樂」的各種議題,這或也喚醒他身為音樂史學者的身分,在復興歷史文 化的聲浪中,這位身受西方音樂專業訓練的學者,要如何以其所學回應之?1931 年發表的〈中國歷代音樂沿革概略(上)〉,顯示出蕭友梅已經開展整理「舊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