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關聯理論與認知理論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3 關聯理論概述

2.3.2 關聯理論與認知理論

關聯理論(relevance theory)立基於 Fodor(1983)認知理論的基礎之 上。在 Foder 的認知理論中,人腦由一個中樞系統(central system)以及由 各種單元(modules)所組成的輸入系統(input system)所組成,其中輸入 系統可以加工來自視覺、聽覺、語言或其他知覺的訊 信息(Sperber &

Wilson,1986:71),這些來自不同單元的各類外界刺激訊號(stimulus),

在輸入中樞系統後即形成心理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s),作為我們對世 界的認識、設想、或是假設(assumption),而些心理表徵之間的關係建立 又透過中樞系統進行處理(何兆熊,2000:186)。

換句話說,人腦透過各種單元(module)接收到新的刺激,形成新的心 理表徵,而後又中心系統(central system)確認新舊心理表徵之間的關係。

在關聯理論中,這些新刺激的輸入有三種認知效果,其一,新信息可為既有 的心理假設提供進一步證據(further evidence),加強(strengthen)並穩固 舊假設在認知系統中的地位;其二,在新訊息證明顯示既有假設為誤(false)

的狀況下,認知系統將排除(eliminate)該既有假設;其三,透過新訊息與 既有假設間的互動,認知系統可發展出新的假設。(Carston,2002:44)。

Foder(1983)的認知基模套用於話語解讀(utterance interpretation)分 析時,接收刺激的單元(module)和中心系統(central system)分別形成關 聯理論中的解碼(decoding)和推理(inference)兩階段(江庭宜,2009:

38)。Sperber and Wilson(1986)根據認知理論提出話語解讀的過程包含訊 息的儲存與處理兩部分,前者為吸收有關世界的知識為已知舊訊息,在大腦

63

建立認知世界的前提(premise);後者為根據已知舊訊息,推導出未知新訊 息作為結論(conclusion),進一步認知世界21

在理解話語的認知過程中,所使用一切前提(premise)的集合,構成 了關聯理論中語境(context),亦為一種心理構想(psychological construct)

(Sperber & Wilson,1986:15)。而話語的「命題」與一系列「語境」之間 的關係就是關聯理論中所定義的「關聯」(relevance)(何兆熊,2002:203)。

話語的理解涉及新舊兩類訊息的結合與運算,之前已處理或存在於聽話者認 知語境中的舊訊息是理解話語的基礎,而話語所承載的新訊息便是已舊訊息 為前提,經過推理(inference)的過程獲得理解的。而當新舊訊息之間產生 相互關係時,便形成了關聯訊息,聽話者可以依據關聯理論、關聯訊息,根 據新舊訊息所提供的前提,進一步推理得出說話者的話語意圖。話語提供的 新訊息對聽話者認知語境造成的改變即是語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何 兆熊,2000:203)。

從上述對認知理論以及關聯理論的介紹,我們可以得知,交際認知與普 通認知的相同點在於兩者都在尋找「關聯性」(relevance),而明示的刺激訊 號只是一種特殊的認知對象(杜福興,2011:56)。Wilson(1994: 37)認為,

關聯性和理解是同一塊硬幣的正反兩面;關聯的必要條件是具備語境效果;

語境效果是新訊息與語境假設的一種關係。在交際中,聽話者根據語境假設 來理解明示刺激訊號;而在認知中,認知主體根據認知語境假設來理解認知 對象。

儘管尋找關聯性為交際認知與普通認知的共同點,然而兩種認知間的關 聯性卻存在「量」的差異(杜福興,2011:56)。在認知原理(cognitive principle of revelance)中,人類的認知有最大關聯(maximization of relevance)的傾 向,會設法在最少的處理心力下取得最大的認知效果(關聯性),因此在認 知事物(話語)時,一般會依順自己的既有的認知語境(心理表徵),盡可 能地將注意力及資源分配於具有最大相關性的事物上(Carstons,2002:45)。 而關聯理論中,在明示交際的過程中,交際雙方所不斷追求的是說話者的話

21 此乃出自謝佳玲博士 2011 年四月於台師大華研所教授語用學之上課內容。

語與聽話者認知語境之間的最大關聯性(何兆熊,2000:200)。Sperber &

Wilson(1986:157-158)在考慮交際雙方的利益之下,提出「最佳關聯推 定」(presumption of optimal relevance):

1. 發話者意圖向聽話者表明的假設集[I],具有足夠的關聯,值得聽話者 付出努力處理該明示刺激訊號22

2. 這一明示刺激訊號是發話者傳遞假設集[I]時所能使用的最大關聯信23

並且接著提出交際中的「關聯原則」(principle of relevance)為「每個 明示交際行為都傳遞了該行為本身具有最大關聯性的推定24」(Sperber &

Wilson,1986:158)。也就是說,這些訊號在交際中,對於聽話者來說必定 具備足夠的關聯性,是值得聽話者付出心力來處理的;在此前提之下,聽話 者對於說話者發出的明示刺激訊號才不致不予理會,此乃關聯性的「下限」

要求(杜福興,2011)。其次,關聯性也有「上限」要求,在交際認知中,

說話者的話語是在其能力和偏好條件下最相關的話語,也就說這些明示刺激 訊號在說話者的能力和意願允許範圍內是具有最大關聯性的,因此聽話者不 能不顧說話者的能力跟意願,單方面以自己的語境假設去尋求最大關聯,同 時,上限的存在也意味著交際中的理解過程有一定的限制,不是無止盡的。

也就是說,明示交際過程屬於一種特殊情況下的認知,其認知意義不應該超 出發話的意義,而認知語境不應該超過說話者的能力與意願。(杜福興,

2011:56)

關聯原則彰顯了明示行為背後的意圖(Sperber & Wilson,1986:50),

22 原文為:The set of assumtions I which the communicator intends to make manifest to the addressee is relevant enough to make it worth the addressee’s while to process the ostensive stimulus.

23 原文為:The ostensive stimulus is the most relevant one the communicator could have used to communicate I.

24 原文為:Every act of ostensive communitation communicates a presumption of its own optimal relecance.

65

接下來,我們要更詳細地探討 Sperber and Wilson 結合語碼與推理兩種模式 所提出的「明示推理交際」(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1986:50)

的概念,包含說話者如何進行話語編碼以明示其意圖,以及聽話者如何解 碼,依靠著明示訊號以及語境假設進行推理,成功達成話語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