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評價情態的推論意義與客觀語義的衍生關係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3 情態機制與推論機制

4.3.1 漢語情態詞中的評價副詞“又”

4.3.1.4 評價情態的推論意義與客觀語義的衍生關係

在討論過副詞“又”於三種句式表達各類情態的作用機制後,本研究希望 藉由此情態架構,近一步闡明副詞“又”表情態的主觀推論意義與客觀詞彙意 義之間的衍生關係。

從文獻中我們可以發現,學者們對於副詞“又”情態(語氣)用法的研究,

普遍都認同「推理機制」以及「突出對立」的重要作用;或者以「突出對立 關係,使結果得到加強」來統一描述說話者在直述句以及特殊句式,反問句 與否定句中所欲加強的語氣(李君、殷樹林,2008)。本文的研究結果亦支 持副詞“又”的情態功能源自推理機制中突出對立所造成的加強結果之效,而 且透過本研究所採用的情態架構來分析,可以對不同句式以及情態類型的推

理機制以及所突出的對立項目,有更明確的界定與掌握。

137

又可由語義派生的角度進行闡述,將副詞“又”在主觀用法中的語氣視為詞彙 意義派生出的推論意義(林碧華,2006)。那麼,在副詞“又”各式情態用法 中的推論意義,究竟由何客觀詞彙語義衍生而來呢?

首先,我們先探討直述句的情態用法。副詞“又”在直述句情態用法中有 重複義“又”、轉折義“又”、遞進義“又”或並列義“又”四種類型(詳參表二-4), 但是只有轉折義“又”的情態機制在文獻中具有較完整的描述。學者們認為其 語氣是透過突出「事實」與根據自然律所得「推論結果」之間的「相反」或

「對立」而來(李君、殷樹林,2008;韓玉國,2004),而這類「對立」用 法的推論意義當然是直接由客觀詞彙「轉折」語義而來。然而,如上表四-3 所示,依據情態機制的分析結果,重複義“又”、遞進義“又”以及並列義“又”

事實上同樣也構成了事實與推論結果之間的對立(背離),並藉此表達說話 者情態。因此,我們認為在所有的直述句情態用法中,無論是何種語義類型 的副詞“又”,其表達語氣的推論意義皆由客觀的詞彙「轉折」義衍生而來。

再者,我們探討屬於特殊句式的否定句與反問句的情態用法。文獻中普 遍認同副詞“又”在否定句與反問句中的語氣,是透過突出「前提條件的否定」

與根據自然律所得「推論前提」之間的「相反」或「對立」而來的(李君、

殷樹林,2008;韓玉國,2004)。對於這種存在於推理中的語氣作用,曾經 有文獻從語義派生的角度來闡述,認為副詞“又”在否定句以及反問句的語 氣,分別由客觀詞彙意義的「轉折義」與「遞進義」衍生而來(林碧華,2006)

(詳參圖二-1)。林碧華認為副詞“又”在否定句中連接的前項是「只有 p 才 q」,後項是「~p 所以~q」;由於前項的假設條件[p]與後項現實條件[~p]語義 相反,呈現矛盾、衝突的對立關係,因此否定句中表語氣的主觀推論意義是 由客觀詞彙「轉折」意義衍生而來。本文亦贊同林碧華對於否定句推論意義 的的推論。

至於反問句,林碧華(2006)則認為在反問句中,“又”的前後項之間存 在著一種關係,亦即後項的發生是在前項的條件下更進一步產生的,並以例 句(259)來說明,“又”所連接的後項“如何能寫出好文章?(無法寫出好文 章[~q])”是在前項“連最基本的都不了解[~p]”的基礎上發展出的結果。

(259)記得高一時國文老師告誡我們:「不要一味的排斥文言文而只讀白話文。

白話文是建立在古文的基礎上,如果連最基本的都不了解,又如何能寫出 好文章?

林碧華(2006)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前後項之間為一種「遞進」關係,

可以解釋成後項的情況為前項情況的更進一步發展,因此推論反問句中表語 氣的推論意義由客觀詞彙意義的「遞進義」衍生而來。然而本文對此持有不 同的看法。

本文認為不管是否定句或是反問句,其表語氣或情態的推論意義應當都 是從客觀的詞彙「轉折」語義衍生而來的。根據本文對情態機制的分析結果,

反問句與否定句一樣,皆透過「命題中對預設前提的否定」與「隱含的預設 前提」之間的「背離」結果來表達說話者的情態,亦即兩者的語氣皆來自推 論機制中所突出的「對立」關係,也就是情態機制中的「背離」結果,因此 副詞“又”在反問句中的推論意義應當派生自客觀的詞彙「轉折」義。

而林碧華(2006)之所以認為反問句中的推論意義從遞進語義推論而 來,本文認為這是由於其僅根據命題表面的邏輯關係「~p,又 q?」(~p,就

~q)進行推論的緣故。其前項不同於其他學者提出的隱含預設43,而僅以斷 言(Biq,1988)或是反問句表達式「~p,又 q?」(殷樹林,2008)中的~p 作為反問句的前項。相形之下,否定句由於在命題中僅出現被否定的預設前 提條件「又~p」,因此語義派生的關係較不容易被誤判;在反問句中,因為 副詞“又”所累積的後項命題無論是顯異類的「~p 又 q?」或是顯同類的「~p 又~q?」,皆為包含前提與結果的完整命題,因此若是忽略情態或語氣的產生 機制乃是架構在與前項隱含預設間的「對立」或「背離」關係上時,則容易 從語表推論情態中的推論機制為命題中的遞進關係,因而誤判反問句的推論 意義由客觀遞進義派生而來。然而從本文對情態機制的分析結果可知,事實 上,反問句推論機制中的隱含前項並非命題中的「~p」,而是顯異類的預設

「p,q」或顯同類的「p,~q」,其中後項前提[~p]與隱含前項前提[p]經由副 詞“又”的相關性積累作用,突出彼此的「對立」或「背離」關係,為說話者

43 隱含預設的存在來自副詞“又”的規約隱含。

139 語氣或情態的來源。

我們再以例句(259)為例,反問句所在為後項命題“如果連最基本的都 不了解[~p],又如何能寫出好文章[~q]?”,其對比的前項隱含預設可能有兩 種,一是顯異類的“對古文基礎有所了解[p],才可能寫出好文章[q]”,二是 顯同類的“只了解最基本的古文基礎[p],沒有辦法寫出好文章[~q]”;然而,

無論是顯同類或是顯異類的反問句,評價副詞“又”的情態都來自前項[p]與 後項[~p]之間的對背離與對立。也就是說,副詞“又”的所有語氣用法,包含 反問句、否定句以及直述句,其主觀推論意義都是從客觀的詞彙「轉折」意 義派生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