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副詞“又”的研究

2.1.3 主觀語用

2.1.3.1 直述句

副詞“又”在直述句中的語用功能,在語用研究中較不被重視,有時甚至 受到忽略。在較早期的研究中,儘管王力(1987)早在《中國語法理論》一 書中,就曾經注意到“又”的主觀語用特性,並從副詞、聯結詞7、以及語氣 末品三方面對“又”進行討論,但是當時僅提及“又”在否定句中的作用,並未 述及以直述句呈現的語氣用法,僅提到“又”的時間副詞用法,「在近古與現 代語中,似乎帶著多少情感」(1987:260),是因為副詞“又”同時又可以是 一種「語氣末品」(emotional tertiaries)的緣故。王力認為語氣末品(如:“我 又不是鬼!”)屬於一種「缺乏實義、僅表情緒的語氣副詞(emotional adverbs)

用法,帶著強烈的情緒,卻不表事情的重複」(1987:320)。儘管語氣末品 的“又”帶有辯論意思,與時間副詞的“又”很不一樣,但是王力認為語氣末品

「顯然是從時間副詞演變而來」(1987:326)。然而對於此時間副詞與語氣 副詞之間的演變關係,王力並未加以詳細解釋。

Biq(1988)則認為一般所謂的「強調」語氣,也就是“又”的主觀性用 法,是從“又”的基本作用「相關性積累」發展出來的;在主觀性的積累中,

特性間彼此相關的合理性與可理解性是從說話者的觀點來認定的,可表說話 者的評價態度。但是與王力(1987)一樣,Biq 也認為「『又』的主觀用法 只出現在特定的特殊句式(反駁句及反問句)之中,用來達成特定的溝通目 的」8(1988:111)。甚至,在劉月華等(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的語 法專書中,說明“又”的語用功能時也只提及“又”常用於表示否定或是反問的 句子中表示語氣,如例句(56),同樣也忽略了以直述句呈現的情態功能。

(56)衣服舊一點兒,又有什麼關係?(劉月華等,1996:132)

7 王力(1987)的聯結詞,就是連接詞。

8 原文為:“the subjective mode is found to be used only in conjuction with special types of linguistic structures conventionalized for achieving certain communicative ends.”

由於副詞“又”在直述句中的語用情態研究不足,使得學者們對於直述句 是否具有情態功能或是情態用法的“又”是否具有客觀語義上缺少共識,更缺 少針對直述句的情態來源或產生機制研究。舉例來說,孟建安(1986)曾經 指出「『又』可用以表示說話者對不只一次發生或出現的動作和情況的主觀 評價。有的句子還帶有較強的不滿、厭煩情緒。」(1986:31);此與王力(1987)

所述“又”在語氣用法中不表重複義的看法並不一致。另一方面,孟建安所提 出的情態用法,是以直述句的形式呈現,如例句(57)及(58),也與 Biq

(1988)所述“又”的主觀用法只出現於特定的特殊句式相牴觸。

(57)你怎麼又來了!(孟建安,1986:31)

(58)你又沒有洗澡!(孟建安,1986:31)

另外一方面,不同於特殊句式(否定句、反問句)中“又”不表實質語 義(Biq,1988)的情形,“又”在具有主觀語用功能的直述句命題中仍然具 有實質語義,而其一詞多義的特性也使得主觀語用的直述句中,往往可以發 現不同客觀語義的“又”的存在。然而如下表二-4 所示,在現有文獻中各家對 於“又”在直述句中的主觀語用研究,往往只討論眾多語義中的某些客觀語義

“又”的主觀用法,例如只討論重複義“又”(如:“我昨晚又發燒了”)或是轉 折義“又”(如:“天冷了,又願不多穿衣服”)在直述句中的語氣用法,因此 缺乏涵蓋各種語義“又”以直述句式展現語用功能的全盤性研究。

表二-4 各語義類型“又” 個別於直述句中的語用研究 語義類型 直述句語用研究

重複義 孟建安(1986);屈承熹與紀宗仁(1999);林碧華(2006)

 表主觀評價、不滿、不應該、不贊同/讚賞

轉折義 呂叔湘(1980);李君與殷樹林(2008);韓玉國(2004)

 澄清誤解、加強結果 遞進義、

並列義

史金生(2005)

 表主觀態度

25

以下我們針對學者們對於各項客觀義“又”在直述句的語用功能研究依 序介紹。首先,提出重複義“又”在直述句中的具有主觀語用的有孟建安

(1986)、屈承熹與紀宗仁(1999)以及林碧華(2006)。如前段所述,孟建 安(1986)認為「『又』可用以表示說話者對不只一次發生或出現的動作和 情況的主觀評價。有的句子還帶有較強的不滿、厭煩情緒。」(1986:31),

如例句(57)及(58)。

屈 承 熹 與 紀 宗 仁 ( 1999 ) 指 出 “ 又 ” 作 為 表 達 說 話 者 態 度 的 評 量

(evaluation)副詞時「帶有說話者預設,有時甚至帶有對聽話者某些想法 的預設,可表不悅或不愉快的感覺及經驗」(1999:57-58)。如例句(59),

在說話者預設中,小明的發燒是其所不樂見的,因此在句中藉著表重複義的

“又”,表達出說話者對於小明昨晚再度發燒的不愉快態度。

(59)小明昨天晚上又發燒了!(屈承熹、紀宗仁,1999)

林碧華(2006)認為,“又”的核心語義可以作用於直述句中表現說話者 的不滿或責備,如例句(48)“他昨天才來,今天又來”;林碧華同時也注意 到實際語境以及說話者的心理與意圖對於說話者所欲表達的情態具有關鍵 性的影響,必須透過上下文與語境才能正確判別話語情態,呼應了屈承熹與 紀宗仁(1999)所提出評量副詞帶有說話者或對聽話者想法預設的看法。但 是林碧華認為直述句表示「不滿」的主觀用法只是一種「可能性」,來自負 面事件的重複:

只能說重複義“又”在直述句中,說話者用來表達對再次發生的事件的「不滿」

比「喜悅」的頻率來得高;「不悅」的情態是來自於語境或事件中,而非副詞

“又”(林碧華,2006:33-34)。

本文認同林碧華所提出語境之於情態判斷的關鍵影響,但是對於其後續

「情態來自於語境或事件,而非副詞『又』」的推論,則認為其忽略了副詞“又”

作為評量副詞(屈承熹、紀宗仁,1999)或是評價情態副詞(謝佳玲,2006a,

2006b)的情態特性。筆者認為,如能掌握評價情態的機制特性,再結合語 境的影響,對“又”於直述句的各種情態用法應能提供更加完整的分析。另 外,林碧華提到“又”在直述句中的情態用法只是一種可能性,也提到不悅情

態的頻率比喜悅來得高,但是卻未對該可能性以及頻率的高低提出客觀論 述。

其次,研究轉折義“又”在直述句中的主觀語用的學者有呂叔湘(1980);

李君與殷樹林(2008);韓玉國(2004)。呂叔湘(1980)很早就注意到“又”

的語氣用法,並認為“又”可在表示轉折,如例句(61)、加強否定,如例句

(62),以及加強反問,如例句(63)這三種情況下表示語氣。其中表示轉 折用法,常和“可是、但是、卻、而、雖然”配合,如例句(63)。

(60)心裡雖有千言萬語,可是嘴裡又說不出來。(呂叔湘,1980:634)

(61)既怕冷、又不願多穿衣服。(呂叔湘,1980:635)

(62)他又不會吃人,你怕什麼?(呂叔湘,1980:635)

(63)下雪又有什麼關係?咱們照常鍛鍊。(呂叔湘,1980:635)

韓玉國(2004)認為語氣副詞“又”在否定語境中表達一種「恢復性」功 能。不管在反問句、否定句或是轉折句中,“又”都藉由其「恢復性」功能來 讓對方意識到推論的前提條件或者結果事實上並不存在,進一步「澄清蘊涵 或是推論所帶來的誤解,從而恢復事實的真相」(2004:66);並以例句(61)

說明直述句中轉折義的情態用法,因為「事實結果」(不願多穿衣服)與人 們根據“天冷”的「推論結果」(應該多穿衣服)相反,因而有必要澄清誤解,

恢復事實。李君與殷樹林(2008)同樣提出“又”具有三種語氣用法,加強反 問、加強否定以及表示轉折,更提出這三種語氣用法都可以用「突出對立關 係,使結果得到加強」(2008:118)來統一描述。其中表示轉折的語氣用法 屬於「結果」的對立;加強反問跟加強否定用法屬於「條件」的對立。在表 示轉折的語氣用法中,李君與殷樹林認為其情態機制乃是根據自然常識,透 過表達一個與自然結果對立的結果來加強結果的特殊性。如例句(64)中,

根據自然常識,話到嗓子眼其結果應該很快要出聲,但是事實結果卻“梗住 了”;依自然常識預設得到結果與事實結果之間的對立,使事實結果得到加 強,產生了語氣。

(64)他本能地扯起嗓門想喊:“阿龍,你這是怎麼啦?”可是話到嗓子眼上又

27 梗住了。(李君、殷樹林,2008:118)

至於加強否定與加強反問的用法,李君與殷樹林則認為是條件的對立。

(65)你看你,走到門口又猶疑什麼?(李君、殷樹林,2008:116)

韓玉國(2004)和李君與殷樹林(2008)分別以「在否定語境中,通過

從上表二-5 可知,韓玉國(2004)和李君與殷樹林(2008)都認為直 述句中表轉折的語氣用法是透過突出「事實」與根據自然律所得「推論結果」

之間的「對立」而來,如例句(64)的命題事實“梗住了”以及根據自然常識 的推論結果(如:應該就要說出聲)之間的對立。而語氣用法中的「對立」

關係,也存在於否定句與反問句中,表達事實與蘊含預設之間的相反對立,

如例句(62)中透過命題否定預設前提條件(“不會吃人”),與預設前提條 件(會吃人)之間的相互對立,而這種「條件」的對立,其實亦可視為一種

「轉折」。另一方面,關於語氣用法中的推論,韓玉國並未指出其推論依據 為何,而李君與殷樹林則只提及常識(百科知識),都未包含林碧華(2006)

在論述直述句情態用法中提及的說話者心理與意圖(認知語境)。然而,在 2.1.2 中,本文便已指出,說話者的主觀認知對於判斷“又”在前後項之間是 否表達轉折義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最後,具有主觀語用功能的直述句中,除了重複義“又”與轉折義“又”

之外,還有史金生(2005)提及的並列義“又”或遞進義“又”。史金生以「元 語9」(metalanguage)的角度闡釋“又”不同語法化程度的語氣用法時,指出

“又”在直述句中可以是客觀陳述命題,表客觀事實增量的一般用法,如例句

(66)和(67);但也可以針對陳述的命題表明說話者的主觀態度,傳遞語 言本身傳遞信息情況,表主觀認識上的增量,作為「主觀性」(subjective)

的元語增量用法,如例句(68)與(69),便分別屬於遞進義“又”與並列義“又”

在直述句中的主觀用法。

(66)他昨天來了,今天又來了。(史金生,2005:179)

(67)他去了北京,又去了上海。(史金生,2005:188)

(67)他去了北京,又去了上海。(史金生,200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