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單音節副詞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相當頻繁,在客觀語義上具有「一詞多 義」(polysemy)的特性;同一個副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常常扮演著不同的語 義角色、展現不同的語法功能。在主觀語用上,某些單音節副詞(如:“還”、

“才”、“又”、“再”)又為情態詞。情態為人類共有的邏輯概念類型;作為情 態詞時,這些單音節副詞可作用於整個句子中,表達說話者對句子命題內容

(propositional content)所持有的觀點(viewpoint)或心態(mental attitude)

(湯廷池,2000;Lyons,1977),且其出現頻率相較於雙音節詞更為頻繁,

語意也更微妙抽象(謝佳玲,2006b:53)。加上單音節副詞存在許多近義副 詞(如:“又”、“也”、“還”、“再”),所以儘管形式單純卻往往是漢語學習 者在使用與掌握上的難點(黃主俠,1998)。鄧守信(2003)也曾指出一個 語法點若在語義上具有多重詮釋(如:介詞“跟”)或引申義(如: “下去”、

“下來”從空間到時間的語義延伸),抑或語用功能(如:情態用法)越強者,

則其困難度也會相對越高。而單音節副詞正好具有上述「一詞多義」多重詮 釋、時間到程度的語義延伸(如:“又”的重複義與轉折義),以及語用情態 用法這些特點,更增加其困難度,因此本文認為又必要對單音節副詞進行深 入的研究。

首先,關於客觀語義,我們發現前人們對於副詞“又”有相當豐富與精闢 的語義分析成果。語法書(劉月華、潘文娛與故韡,1996:呂叔湘,1980)

為“又” 的表層使用情況提供了說明。對於其核心語法功能,學者亦發掘“又”

具有「相關性積累」的作用(Biq,1988),可以針對同一個主題對其相關特 性進行積累,使該主題獲得強化。更有學者以核心語義出發,劃分“又”的「重 複」、「相繼」、「並列」、「遞進」以及「轉折」五種客觀語義(林碧華,2006),

如例句(1)-(5)。

(1)他又唱了一次。(重複)(林碧華,2006:22)

(2)阿 Q 怕尼姑又放出黑狗來,拾起蘿蔔便走,沿路又撿了幾塊小石頭,但黑狗

卻並不再出現。(相繼)(林碧華,2006:25)

(3)抵達戴高樂機場,出海關的過程又悶又擠的,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片混亂。

(並列)(林碧華,2006:27)

(4)農民用先進的田間管理經驗和傳統的播種方法提高農作物抗病蟲害的能力。

然而,一些先進的方法不僅費用過高而且對自然界有害,例如:過度的除 草會引起土壤的流失,殺蟲劑和除草劑既[1]會污染土壤和水源,又[2]會導 致物種的滅絕。(遞進)(林碧華,2006:28)

(5)我喜歡越吵越好,但是又喜歡安靜地喝下午茶。(轉折)(林碧華,2006:29)

不過,林碧華(2006)對於遞進義的論述僅提及前後項間應具有「程度 加重」或如例句(4)[1]與[2]之間的「因果」關係,並未囊括其他如例句(6)

中的「條件」關係以及如例句(7)中「整體部分」關係等具有遞進特性的 關係。

(6)假如沒有杜象這個人,今天世界藝壇必定又是另一番光景。(條件)(語料庫)

(7)我們團員多半攜帶了自動相機,我們之中又有人攻讀攝影,所以很自然地,

我們希望拍照。(整體部分)(語料庫)

副詞“又”的語義研究基本上包含了時間性與非時間性的各種語義類 型,然而無論語法書或是其他專論文獻,對於“又”的語義研究都缺乏量化的 使用頻率分析,因此未能指出各語義間的使用頻率差異,以作為教學排序的 參考。

其次,關於主觀語用,副詞“又”表達說話者不滿或厭煩語氣(孟建安,

1986)、以及加強反駁或反問語氣(王力,1987;劉月華等,1996)的主觀 用法很早就引起學者們的注意。現有的研究結果主要包含直述句、否定句、

以及反問句三個部分,其中以特殊句式(否定句、反問句)的研究成果較為 完整。

副詞“又”在否定句與反問句中的主觀用法,學者們多認為是一種「加強 否定」與「加強反問」的語氣用法(呂叔湘,1980;李君、殷樹林,2008;

3

劉丞,2010),只有彭小川(1999)曾經提出否定句用法在不同語境下具有 不同的感情色彩,如不滿、急切或是輕鬆。至於“又”在特殊句式中所表的情 態類型,在文獻中並沒有進一步的分類或是相關量化分析研究。關於“又”

的否定句用法,王力(1987)將“又”在如例句(8)中的用法視為一種「缺 乏實義、僅表情緒」的語氣副詞(emotional adverbs)用法,並江其歸類為 語氣末品(emotional tertiaries)。現有文獻多認同否定句用法為透過強調預 設「前提條件」或「理由」不存在所進行的間接性否定(史金生,2005;吳 中偉,1999;馬真,2001;彭小川,1999; Biq,1988)。如例句(9)說話 者便是透過否定前提條件(如:“路又不遠”)來間接地對坐車的需要性進行 否定(如:“做什麼車?”)。李君與殷樹林(2008)認為這是一種突出預設 條件的對立關係,使結果獲得加強的用法。如例句(9)中預設條件為“路遠”,

與否定句中的“路不遠”彼此對立,說話者便是就此強化不用坐車的結果。而 且“又”的這類主觀用法在英語中似乎沒有對應詞語(王力,1987;張京魚、

劉加寧,2010;Biq,1988),屬於漢語特有的情態用法。

(8)我又不是鬼!(王力,1987)

(9)路又不遠,坐什麼車?(彭小川,1999:59)

至於說話者如何選擇所要否定的理由或前提條件,也有文獻從關聯理 論的角度來進行解釋,認為說話者會根據其主觀認知,選擇最具有推論結果 關聯性的適宜條件(FC)進行否定,同時也是否定句中的主觀性來源(史 金生,2005;劉丞,2010)。這些文獻雖然根據關聯理論,從說話者的角度 出發解釋了說話者對於預設條件的選擇,但是對於聽話者如何從包含“又”

的話語推理出說話者的隱含預設(如:路遠才要坐車),並進一步推理得知 說話者所要表達的情態,則未有詳細描述。

關於“又”在反問句中主觀用法,同樣是透過突出預設條件間的對立,使 結果得到加強(李君、殷樹林,2008),如例句(10)中透過突出預設(如:

沒出門就可以猶疑。)與話語(走到門口還猶疑什麼?)間前提條件的對立

(如:沒出門 vs. 走到門口),來加強“不應該猶豫”的結果。

(10)你看你,走到門口又猶疑什麼?(李君、殷樹林,2008)

不同於否定句的是,反問句根據預設背景句與反問句間針對結果的一致 性,可區分為「顯同類」以及「顯義類」兩種(李君、殷樹林,2008;柴森,

1999;殷樹林,2008)。如例句(10),是否走到門口會導致可猶豫與不可猶 豫兩種不同結果,因此屬於「顯異類」。但如例句(11),沒翅膀固然不好,

但是有翅膀也沒用,就結果而言是一致的,因此屬於「顯同類」。然而,本 文發現相同的反問句,在聽話者的不同主觀認知下,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背景 句,形成不同的類型判斷。如例句(12)根據預設(背景句)為(12a)或

(12b)便可以分別解讀為「顯同類」或「顯異類」。因此本文認為即使我們 從關聯理論已經了解說話者如何選擇最具關聯性的適宜條件,但是對於聽話 者如何透過話語推理出隱含預設以及主觀認知的影響,仍有進一步研究的必 要。

(11)自己,專仗著自己,真像老人所說的,就像是被小孩子用線拴上的螞炸,

有翅膀又怎樣?(李君、殷樹林,2008)

(12)不行!你們太了解我們的底細了,又哪能留著你們,得滅口。(劉丞,2010)

(12a)不了解底細就已經不能留活口了。

(12b)不了解底細還能留活口。

關於“又”在直述句中的主觀用法研究相較於特殊句式是較為不足的。

不同於特殊句式中的“又”不表語義且不影響命題真值(Biq,1988),直述句 語氣用法中的“又”具有不同的語義類型。現有文獻中對於“又”的直述句語用 研究,依其語義類型可分為重複義類、轉折義類、並列義以及遞進義類。其 中,重複義“又”的直述句語用研究如下。屈承熹與紀宗仁(1999)指出“又”

作為表達說話者態度的評量(evaluation)副詞時「帶有說話者的預設,有 時候甚至於帶有對聽話者的某些想法的預設,可以表達不悅的感覺或不愉快 的經驗」(1999:57-58),如例句(13)中重複義“又”在直述句中的用法。

(13)小明昨天晚上又發燒了!(屈承熹、紀宗仁,1999)

林碧華(2006)則認為「直述句的主觀用法只是一種『可能性』」(2006:

37),而且「只能說在重複義“又”的直述句中,說話者用“又”來表達對再度

5

發生的事件的不滿頻率較喜悅為高」(2006:34);但是對於不滿情態出現的 可能性高低究竟如何,林碧華卻沒有進一步闡述。事實上,根據實際語料我 們發現“又”的情態用法相當多樣,並不只有「不滿」與「喜悅」兩種,如取 自電子公布欄(ptt)中的文章標題例句(14)-(18)。然而在現有文獻卻缺 乏對於直述句各式情態用法的分類以及量化分析。

(14)又來了!(不悅)

(15)又夢到你了…(無奈)

(16)又是麻煩大家看禮服。(不好意思)

(17)我又來閃人了~^Q^y(得意忘形)

(18)又是美好的一天。(喜出望外)

轉折義“又”的語用研究,是直述句用法中最早也最完整的一類。呂叔湘

(1980)很早就提出“又”具有「表轉折」的語氣用法,如例句(19)。李君 與殷樹林(2008)更提出轉折義“又”在直述句中的語氣作用機制與特殊句式 用法一樣都為「突出對立,加強結果」,只是在直述中對立的不是前提條件 而是事實結果。如例句(20)中,話到嗓子眼應該就要說出來的,但是結果 卻“梗住了”,說出來與梗住之間形成了結果的對立。此外,史金生(2005)

也以例句(21)與(22)說明“又”在直述句中的主觀性元語增量用法。而此 二例句分別屬於遞進義“又”與並列義“又”的直述句主觀用法。

(19)心理雖有千言萬語,可是嘴裡又說不出來。(呂叔湘,1980)

(20)他本能地扯起嗓門想喊:“阿龍,你這是怎麼啦?”可是話到嗓子眼上又梗 住了。(李君、殷樹林,2008)

(21)他是個聰明人,又肯努力,所以不到半個月就都學會了。(史金生,2005:

179)

(22)這些東西沒什麼用,又不值錢,乾脆扔了吧!(史金生,2005:188)

從上述直述句語用研究結果看來,雖然各語義類型“又”的用法都曾受到

學者注意,但是至今仍缺乏涵蓋所有語義類型“又”的全面性分析。而且文獻 對於“又”在直述句中語氣作用機制的研究,也僅止於轉折義“又”一類,其他 類型的語氣作用機制為何,根據現有文獻並不可知。

學者注意,但是至今仍缺乏涵蓋所有語義類型“又”的全面性分析。而且文獻 對於“又”在直述句中語氣作用機制的研究,也僅止於轉折義“又”一類,其他 類型的語氣作用機制為何,根據現有文獻並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