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公共領域復興運動

4.5 公共領域相關實踐的精神與創作模式

4.5.3 同儕生產

4.5.3.1 簡介

何謂「同儕生產」?簡單地說,其通常係由許多自願者一起參與一項大型複 雜的創作計劃,不管其出發動機為何,大家通力分工合作,群策群力,每個人負 責其中一小部份,並將自己所完成的部分免費貢獻出來,與其他人的完成部分加 以匯集整合,最後的成果則由公眾共享87。在「同儕生產」的創作過程中,通常 是沒有經濟報酬的,參與的創作人也不會就其所貢獻的部份主張著作權或禁止他 人取用,換句話說,在大部分的情形中,同儕生產模式下所產出的創作成果,以 及個人所貢獻出來的片段,往往都是屬於公共領域。因此,本文認為,這種創作 模式幾乎可說是一種公共領域的實踐。

與同儕生產相對的資訊生產或創作模式,要算是以廠商、企業為主體的商業 化資訊生產模式了,兩者採取了截然不同的精神及手法,從事人員的參與動機亦 有極大的不同。在二十世紀的後半段中,商業化的資訊生產模式主導了人類文化 的大半走向,也是創作的主要輸出者,尤其是流行、娛樂等內容。不過,本文以 下將要指出,同儕生產的創作模式具有無窮的潛能,完全不亞於商業化經營的創 作模式,而且,藉由同儕生產的介紹與深入探討,或許可以點出一些值得吾人省 思之處,以豐富、深化吾人對於人類文化創作活動的思考。

同儕生產的創作模式並不算新鮮,其在人類社會中早已行之有年。學術著作 的創作即為著例,學術研究者基於其研究領域的現況或既有文獻,進行更深一步 的探索,並以發表論文的方式,將其研究成果貢獻出來與其他研究者及公眾分享

88。在該特定研究領域內,也有著其他研究者,每個人切入探索的角度也許不盡 相同,主要探索的區塊也未必一樣,但相同的是,每位研究者都願意將自己的研 究成果貢獻出來,哪怕是只有一些零碎片段的論點或資訊,也有助於充實這塊研 究領域,而且若能與其他人的成果一同整合起來,亦有可能構成驚人的學術上突 破。

87 See generally, Yochai Benkler, Coase’s Penguin, or, Linux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112YALE L.J.

369 (2002).

88 Id. at 381-82.

在學術界的慣例中,通常不會嚴格禁止他人援用其學術著作,只要加以正確 地引用、註明出處即可,以示對原作者的尊重。每位研究者均大量地分享、引用 彼此的研究成果,完全自力創作而未參考前人著作的學術論著,有時反而還會被 其他研究者認為是欠缺權威性、不夠深思熟慮。在這樣的過程中,每位研究者都 是所屬研究領域中的同儕,負責自己所專精的區塊,選擇自身感興趣的題材,並 將自己的努力所得貢獻出來,持續與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彼此作整合,如此不斷的 累積、匯集,終能使該領域的知識架構漸趨完善,這樣的合作、交流方式一直都 是促進學術進步的主要動力。

除了上述以學術研究社群為主的專業化同儕生產模式之外,以一般人民為主 要參與分子的非專業同儕生產模式,在社會上亦有相當可觀的數量及規模,尤其 在數位與網路科技蓬勃發展後,更是拓展了人們從事同儕生產活動的機會及空 間。前文所介紹過的古騰堡計畫(Project Gutenberg),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在古騰堡計畫中,有意願的志工會先挑選一部其有興趣的作品,將該作品的封面 寄給古騰堡計畫的發起者,以研究該作品是否屬於公共領域;當確定屬於公共領 域後,志工就可以著手將該紙本作品掃描成電子文本,並簡單粗略地校正一次,

而後續的較完整的編輯校對工作,便可以由其他來自全球各地的志工來接手,各 自負責自己熟悉或有興趣的部分,每個人利用瑣碎的閒暇時間,漸進地進行編輯 校對89。一個人的力量或許很微薄,所能完成的部分也很有限,但是,與其他志 工貢獻的部分一起整合起來,卻是可以累積成相當驚人的成果。透過這樣的同儕 生產方式,迄至於今,古騰堡計畫已完成了「愛麗絲夢遊仙境」、「莎士比亞全集」

等將近一萬七千件公共領域作品的電子化,每個月亦有近兩百萬次的電子書下載 次數,完全供公眾自由取用,同儕生產模式所具有的龐大產能,從中可見一班。

再以目前當紅的線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為例,其係一個線 上的公開創作計劃,號召了來自各個社群的志工,大家一起分工合作、群策群力,

89 Id. at 398.

就自己專精的知識領域,貢獻自己的智慧與所學知識,對各種詞彙作註解,或是 介紹各種主題的相關背景資訊,並翻譯成包括繁體中文在內的多種語言文字,其 內容題材幾乎涵蓋了任何想像得到的知識領域。在維基百科的平台上,任何人都 可以撰寫、編輯內容,每位志工都是本創作計劃的的同儕創作人,並互相檢視彼 此創作的內容,不存在所謂的知識權威,知識不再被少數人所壟斷。每個人都可 以就特定主題或詞彙發表他的觀點,但可能受到其他同儕做更適切的修改,或是 與其他同儕補充的內容一起作整合。

中國俗語說的好:「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維基百科這部由大量志 工參與創作的平民化線上百科全書,幾乎快取得了與大英百科全書等商業形態百 科全書平起平坐的地位,由業餘人士所組成的百萬大軍,逐漸挑戰了少數專業人 士的權威。維基百科可說是一座浩瀚的知識資料庫,我們可以在當中找到各種知 識資訊,不只是「恐怖主義」、「王建民」等當前熱門討論主題,或是如「相對論」、

「女性主義」之類的艱澀學術專有名詞,就連一些冷門、稀奇古怪的問題,例如

「鯨虱的寄生習性」、「林志玲現象」等,都有可能在維基百科找到解答或相關資 訊。藉由這樣的同儕創作模式,眾人的智慧、腦力被集合串聯在一起,每個人都 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創意,並互相分享交流,減少了對於知識權威的依賴。

有些人或許會質疑,這些以非專業人員為主的同儕創作模式所製造出來的資 訊內容,其關聯性(relevance)及可信度(accreditation)恐怕令人難以安心信服。

例如在討論「中日甲午戰爭」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一些諸如「一九九二年巴塞隆 納奧運棒球的中日之戰」的不相關內容,相差甚遠的統計數據,或是純屬虛構的 歷史背景介紹,而嚴重造成讀者的混淆。這或許是出自於個人的誤解,也有可能 是惡意的搗亂,在缺乏一個權威式中央集權架構的情形下,這的確是非常有可能 發生的,因此,如何確保資訊的關聯性及可信度,防止有心人士任意杜撰或捏造 出於虛構的內容,遂成了同儕生產創作模式是否能成功運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