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一):長照服務的事實陳述與態度價值

第六節 解構訪談資料暨重構評估架構

二、 評估架構的重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這樣一段說明中,我們可以看到公、私部門間的協同合作,多起因於彼此對於他 方所擁有資源的依賴所形成。資源依賴理論的前提在於「組織本身不能產生所需 要的所有資源」,因此,組織必須從環境中獲取他所需要的重要資源,而獲取的 方式可以透過交易、交換或者是權力的控制關係。雖然依賴關係會導致組織本身 自主性的降低,但為了生存之必要,將會導引組織發展組織與組織間的關係,以 回應他們所處的環境(王仕圖、官有垣、李宜興,2012:24)。

最後一個互動關係,則必須回到非營利組織對於公共政策最原始的倡議角 色。由於有越來越多公私協力的治理模式充斥在社會福利服務的提供,使得我們 往往忽略掉,其實參與政府提供福利服務的非營利組織,其內部成員實有其參與 非營利組織的使命。這些參與福利服務的非營利組織並不直接與福利服務的提供 責任有關(O’Connell, 1996: 223)。非營利組織可作為政府的替代與互補角色,可 透過創新、選擇性的福利服務提供,協助特定群體或一般社會大眾。同時作為政 府政策的倡導性角色,肩負監督政府的責任(O’Connell, 1996: 223;Taylor, 1996:

58)。因此,非營利組織在現代民主社會中,遂扮演著影響深遠的價值擁護者、改 革與倡導者、社會變遷之推動者(change agent)、社會正義的捍衛者,也是新方案 的前鋒(劉淑瓊,2012:228)。

二、 評估架構的重構

從前述對於公私部門在居家服務的事實陳述,以及態度價值的解構,我們發 現在居家服務委外過程中,有兩項變數對於居家服務的契約研擬與彼此互動有著 密切的關連性。其一,雙方的互動關係實繫於資源的相互依賴;其二,雖然居家 服務委外模式,透過簽訂正式契約的方式來確保彼此的權利義務,以及服務的品 質保證,此些種種均奠基在交易成本的概念下對於契約簽訂的理解。然而,我們 從訪談資料的解構中可以看到,公私部門的互動關係透過彼此間的正式互動以及 其 間 的 社 會 交 換 行 為 , 將 會 形 塑 出 組 織 間 的 信 任 關 係 , 稱 之 為 組 際 信 任 (interorganizational trust),而這股信任關係除了有助於維持契約的穩定外,更重要 的是它可以影響契約管理者,降低對於彼此合作中的不確定性、風險認知以及權 力不對稱認知,進而在契約研擬上能展現較多的彈性空間。根據以上兩點發現,

本研究將藉以修正前此透過理論文獻所建構的評估架構。以上三個部分的分析與 討論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 資源依賴理論途徑的運用:權力不對稱對於契約管理的影響

從訪談資料的分析解讀可以瞭解到,以居家服務方案為主的長期照顧,主要 是基於資源互賴所形成的一種協同合作關係。在公共行政學術社群的研究議題 上 , 其 實 越 來 越 重 視 , 政 府 機 關 透 過 與 非 營 利 組 織 協 同 合 作 的 (nonprofit organization)的互動關係,來提供公共服務(Saidel, 1991:543)。同時,近年有越 來越多的研究者從不同的學術背景切入,檢視這樣的發展(Malatesta & Smith, 2011; Feiock & Jang, 2009; Ponomariov & Kingsley, 2008;汪锦军,2008)。而其中

16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多數所引用的理論觀點即為資源互賴理論(Malatesta & Smith, 2011: 608),對於運 用資源互賴理論來解析組織間關係將可獲得具價值意涵的結論(Scott & Falcone, 1998)。

資源互賴理論的基本假定在於,組織本身缺乏維持存續的重要資源(critical resources) 。 因 此 , 組 織 必 須 在 環 境 中 獲 取 所 需 要 的 資 源 。 如 同 Pfeffer 及 Salancik(1978)所宣稱的,當組織必須從環境中取得資源時,將有可能促發其運用 多 元 策 略 , 包 括 M&As, JVs/other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boards of directors, corporate political action and executive succession(Hillman, Withers, &

Collins, 2009: 1414),以回應自身所處環境所加諸的條件限制。也因為需要從環 境中獲取資源,所以組織必須與其他組織有所協議(contract)(Emerson, 1962)。這 個交換過程中,是由資源與權力兩項元素所建構起來的互動場域,一種以資源與 權力為經緯所交織而成的網絡關係,在這個網絡關係中,權力的持有與掌控程度 取決於各組織對於他方所需資源的需求程度,以及他方組織對於本身資源的所需 程度所決定。這個交換關係是發生在社會環境的系絡中,也因此對於組織本身所 需資源的可替換程度(Granovetter, 1985),也是瞭解網絡中資源互賴的關鍵要素。

資源互賴理論承認組織的外部環境因素會影響組織內部行為,然而,雖然受制於 系絡的影響,但管理者也可藉由若干行動以減少環境的不確定性與對它的依賴 (Hillman, Withers, & Collins, 2009: 1404)。

上述這些行動背後的核心概念即為權力(power)。之所以係以「權力」概念作 為資源互賴理論的核心觀點,可能原因與資源互賴是藉由「社會交換行為」的角 度出發,切入組織間依賴關係的研究有關。而此依賴來自於所有組織,均有獲取 所缺乏資源的需求(Provan, Beyer, & Kruytbosch, 1980: 200)。此權力核心概念的 意涵即在說明,組織之所以相較其他組織來的能掌控權力,主要原因在於,1、

控制 了其他組織所必 需 的資源 ; 2、可以減少對於其他組織資源的需求。

Saidel(1991)即在上述概念下,提出政府機關與非營利組織間在權力與資源消長 關係的函數型式。其運用Emerson(1962:33)所提出的函數公式:

𝑃𝑃𝑎𝑎𝑎𝑎 = 𝐷𝐷𝑎𝑎𝑎𝑎…..(I) 𝑃𝑃𝑎𝑎𝑎𝑎= 𝐷𝐷𝑎𝑎𝑎𝑎…..(II)

上述公式,(I)代表A的權力大過於B,此等於B依賴於A的資源;(II)所代表的,即 是反之亦然的現象。因此,政府機關的權力大於非營利組織,即表示非營利組織 有賴於政府機關的資源(psn = Dns);相同的,當非營利組織的權力大過於政府機 關,表示政府機關將有賴於非營利組織之資源(Pns = Dsn)(Saidel,1991: 544)。

Zinn, Proenca及Rosko(1997)即曾以資源依賴觀點,討論醫院在環境與本身因 素的影響下,對於聯盟與否的研究。該研究指出,組織間的聯盟關係其實具有高 度組織間的自主性,但在契約關係下,組織間的自主性即受到限制。而該研究在 邏輯迴歸(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下指出,當組織擁有豐富資源且有適合的購買者

16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時,較傾向於聯盟形式。除此之外,當運作在一個較不適切的環境中時,將較有 可能傾向於使用契約管理而不是聯盟。Gulati與Gragiulo(1999)的研究也發現到,

組織間資源相互依賴的程度,可以預測聯盟形成的機會,再者,網絡結構也會影 響組織間聯盟的形成。組織間能否成為夥伴,係取決於組織本身在聯盟成員社會 網絡中的位置。亦即,企業嘗試建立聯盟以作為管理依賴的策略,但卻只與那些 處在社會位置是值得信任的組織建立聯盟(俞慧芸,2007:16-17)。

從上述理論觀點的闡釋,以及相關實證研究的舉證,均可發現資源互賴的理 論觀點主要在處理「權力不對稱」的概念。因此,本研究試圖將此概念引入前此 透過文獻檢閱所建構的評估模型當中,亦即對於偏向正式契約的研擬抑或是偏向 關係治理,除了前此從交易成本觀點所提出的兩項變數,不確定性與風險認知外,

應該也包含有權力不對稱的變數影響。而有關權力不對稱的測量題組,主要來自 於Johnsen & Ford(2001, 2002)以及謝宜君、方世榮(2013)等的研究,共計有五道測 量題組,原題組信度為0.822。以李克特七點尺度量表建構而成。

基於以上討論,由於績效測量困難的因素已被排除在評估模式中,而在資源 依賴下權力不對稱的概念將被引進前此所建構的模式中,因此,原來H9及H10將 修正為

H9:權力不對稱的認知程度越高,越有可能會趨向於更為嚴謹的正式契 約。

H10:權力不對稱的認知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趨向於關係治理的機制。

(二) 組際信任對於交易成本的影響

本研究也在深度訪談中發現一個實務現象,不論今天對於協同合作所採取的 立場為何,多數受訪者均認為在研擬契約時,即應朝向正式契約的嚴格規範,在 這個影響關係上,即相當符合交易成本經濟學所指出的,站在不確定性與風險認 知的影響下,合作的雙方即希望能在初始,即將未來所可能遭遇到的一切問題,

以明文規範的方式加以訂定,做為日後履約時雙方的「保證書」。但我們已發現 到一個現象,在這個協同合作的過程中,其實會因為履約網路的互動機會,承辦 人或主管在與他方承辦人與主管的互動往來下,往往會在契約關係上衍伸出另一 層的社會互動關係,在這層互動關係的影響下,將有可能會在契約研擬時,或多 或少的影響政府機關考量非營利組織所處的環境因素,而對於契約條文有所彈性 的規範。

從理論層面來看,關係治理根據前此本研究的討論,它是一種建立在社會關 係之上的,彼此相互信任,排除人性是理性自理的假定。而在這個治理關係中,

透過各方鑲嵌在這個社會過程的元素,可以促使雙方在政策目標上更具共識,對 凝聚出的共識給予承諾,角色與義務的界定也將更進一步獲得釐清。這樣的社會 過程強調資訊的交換、彈性與相互性。資訊的交換促使雙方對於問題有進一步討 論的場域並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法、彈性促使雙方可以應付未知的事件,此可說是

16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針對不確定性的一種防禦機制,最後,相互性的追求可以創造出共同的行動承諾。

而關係治理此一社會關係網絡的連結,實繫於鑲嵌在網絡中的信任元素。不論是 從經濟學或社會學觀點看待信任這樣元素,尤其是社會與心理關點,信任對於交 易關係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尤其在社會關係中。從社會關係出發,只要 一次的交易是建立在互信之上,則未來的交易關係將會被預期是雙向互信的;從 經濟觀點出發,透過彼此間長久合作且獲益的互動關係,互信是會逐漸積累的。

而關係治理此一社會關係網絡的連結,實繫於鑲嵌在網絡中的信任元素。不論是 從經濟學或社會學觀點看待信任這樣元素,尤其是社會與心理關點,信任對於交 易關係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尤其在社會關係中。從社會關係出發,只要 一次的交易是建立在互信之上,則未來的交易關係將會被預期是雙向互信的;從 經濟觀點出發,透過彼此間長久合作且獲益的互動關係,互信是會逐漸積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