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公民素養陶塑計畫推動大學生社會參與之策略發展

—大學行政主管的經驗與反思

王前龍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一、前言

教育部自 100 學年度起推展三年 期的「公民素養陶塑計畫」,透過競爭 型計畫補助十餘所大學基於公共性、

自主 性 、多樣性等三 大 精 神 以 及 倫 理、民主、科學、美學與媒體等五大 公民素養,先透過「大一年」項目使 新鮮 人擺脫高中以前 被動的學習方 式,以縱貫整學年的活動定義自我學 習框架與進程;再發展具社會參與精 神的「通識核心課程」;透過「社會參 與式學習」與「核心素養融入專業課 程」 等 項目將公民素 養 融 入 專業課 程;另外,以「生活學習圈」項目型 塑具 有 社會參與精神 的校園( 陳政 宏,2013)。筆者自 100 至 102 學年度 擔任國立臺東大學相關行政主管,負 責規畫並執行大約每年 650 萬元經費 的公民素養陶塑計畫,因而本文將從 在臺東大學執行的經驗說明如何配置 資源,將此實驗型改革制度化,進而 整合全校參與地方社會的能量,帶動 大學生社會參與,最後,從行政主管 的觀點評論策略發展過程中的核心問 題並提出建議。

二、公民素養陶塑計畫之理念

教育部基於對大學教育過於專業 窄化的檢討,2007 年開始推動「通識 教育中程綱要計畫」,進行能力取向與 解 決 問題 導向 的全 校 性課 程 改革。

Allen(2006)將通識教育模式區分成 三種:重視經典教育的「核心博雅模 式」、著重學科概論式課程的「分類模 式」、以及強調學生自主省思統整所學 的「學生個別發展模式」等。「通識教 育中程綱要計畫」具有「學生個別發 展模式」的特徵,並自2011 年擴大為

「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使通 識教育目標從傳授「廣泛知識」轉換 成鍛造批判思考、團隊合作、溝通協 調、價值判斷、行動抉擇、問題解決 等「核心能力」。該計畫下又分「公民 核心課程改進」、「公民核心能力推廣」

與「公民素養陶塑」等三項子計畫。

公民素養陶塑計畫除前述三大精 神、五大項目、五大素養外,計畫主 持人楊倍昌(2013)強調,臺灣公民 素養教育的問題不在課程知識內容,

而是缺乏校園內反身式實踐與校外社 會實踐;林崇熙(2011)更主張,大 學應以社會創新來改變工業量產與威 權心態等結構困境,並以公民社會自 主文化體的定位來消弭校園與社會的 圍牆以及割裂的知識觀,在重大議題 現場進行社會參與式學習。可見,該 計畫著重以大學生社會參與所需跨領 域通識能力來打破大學專業窄化的現 況,但這與現況中分科的學系課程、

分類模式的通識課程、以及教育部教 學卓越計畫以龐大資源推動的「就業 力」,落差皆大,落實更難。因而,負 責執行的大學行政主管必須將該計畫 所補助推動的社會參與式學習課程納

入通識課程架構,並結合相關學系的

(三) 第三期:發展在地公民團體夥伴

程,以及「社會參與示範學系」策略 下的核心素養融入專業課程,多是由 教師與社區共同規劃「社會參與式學 習課程」,學生端感受到主要是在社區 中「實做」。要發展出學生主動批判社 區議題並採取行動解決問題的「自主 性」,亟待採取更積極的實踐策略。

(三) 大學與社區公民團體夥伴關係平 臺須凝聚校內共識

東大雖提出學校與社區公民團體 夥伴關係平臺的發展策略,然牽涉校 內單位層級較高、且期待校外參與的 層面亦廣,加上校務發展千頭萬緒,

不易只藉由教育部競爭型的公民素養 陶塑計畫,使各單位理解並接受「大 學做為公民社會的自主文化體」的理 念。因而,必須由校長積極定位東大 做為臺東永續發展火車頭的角色,配 合校務發展,帶領各單位主管深入研 討,並與社區對話,方能將公民素養 陶塑計畫精神凝聚成校務改革共識。

五、結語

教育部公民素養陶塑計畫是近三 年 推 動大 學生 社會 參 與最 重要 的 計 畫。由於是先導創新型計畫,各校執 行方法各有特色,而負責的行政主管 應使改革能落實於通識教育中心與相 關系所的課程,避免一次性的活動而 流於形式。因而,東大執行第一年期 計畫著重於將通識核心課程納入校長 主導的新制通識課程架構,並以「東 臺灣議題關懷與行動」為主軸整合各 系開設相關課程。但鑒於第一期補助 個別課程難收綜效,第二期集中資源

發展六個「社會參與示範系所」,帶動 全校性改革,再串聯通識核心課程,

組成教師社群。第三期試圖提升至大 學與地方社會結合的高度,整合各院 系與在地組織既有的合作關係,建構 社會參與夥伴關係平臺,以參與臺東 永續發展的能量,帶動大學生社會參 與。然而,公民素養須進一步在分類 模式通識課程中確立地位,並應提升 帶領學生社會參與式學習的自主性,

而大學與社區夥伴關係平臺須形成校 內共識,方能深化大學生的社會參與。

參考文獻

 陳政宏(2013)。全校都是白老 鼠—公民素養陶塑計畫行動方案的規 畫精神。載於楊倍昌主編:大學轉骨 方 : 在 地 觀 察 、 行 動 與 實 踐 ( 頁 123-146)。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醫 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 林崇熙(2011)。公民素養理念:

一個反身式實踐。載於公民素養陶塑 計畫期初座談會手冊(頁23-34),未出 版。

 楊倍昌(2013)。科學,聽說你已 經來 到 ! 臺 灣科學教 育的最後一里 路。載於楊倍昌主編:大學轉骨方:

在地觀察、行動與實踐(頁107-121)。

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 社會研究中心。

Allen, M. J. (2006). Assessing 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 Bolton, MA: Anker Publishing Company.

Fullan, M. (2007).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4th

edition).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