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年級、性別探討國中生的學習投入情形

張家禎

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一、前言

在學生的學習歷程中,教師總是 苦口婆心在課堂上告訴學生們要好好 用功讀書,也盡自身最大能力將所學 授與學生,但總會看見有的學生的學 習態度積極,有的學生卻對學習不感 興趣。每個學生的能力不同,學習方 法也不一定適用每位學生。不管是多 優秀或聰明的學生,當他們對學習沒 有動機,不了解為什麼自己應該要去 學習時,最後他們的才能都會埋沒。

因此,要找出讓學生主動、積極去學 習的原因,他們才會願意將心力花在 學習上,而學生的學習動機便是學習 的主要關鍵。

近年來,關於學習動機的研究,

學 習 投 入 受 到 了 較 多 學 者 的 關 注 (Fredricks, Blumenfeld & Paris, 2004)

「學習投入」(learning engagement) 的 意義是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所投入 的學習意願、參與、專注力及伴隨的 情感,並獲得有意義的學習經驗和成 果。學生在投入學習活動的過程中,

會產生學習與發展(陳惠珍,2010)。

在學習的歷程中,若沒有正向的情緒 投入和主動參與的心態,不願意去努 力、堅持,是無法學到新知識或新技 能的。

國 小 與 國 中 階 段 的 學 習 目 標 不 同,注重升學的國中生比起國小生有 著較大的學習壓力問題;也就是說,

剛從小學六年級升上來的國一學生的

學習投入程度、即將升上國二並且面 對日與漸增的升學壓力的國二學生與 面臨即將升高中的階段,每天會有大 大小小的考試,學習時伴隨而來的升 學壓力及負面情緒的國三學生可能會 有學習投入程度的差異。

再者,上一輩的社會現象呈現重 男輕女的觀念,性別可說是影響個人 教育成就的最大關鍵,故男性的教育 成就則比女性高很多。然而,經過世 代的變遷,現今社會的重男輕女的刻 板印象已不復存在,性別觀念逐漸和 以往不同,女性懂得投入學習,提升 自我價值,使得女性在學習的表現漸 漸超越男性(吳慧瑛,2007)。

最後,筆者想透過文獻探討國中 生在年級的差異及性別的不同對學習 投入程度影響的情形。

二、學習投入的內涵

Fredricks 、 Blumenfel 與 Paris (2004)整理了 44 篇有關投入行為的研 究,且更進一步將其分為行為投入、

情緒投入、認知投入三種構面。其中

「行為投入」指的是學生參與校內外 的各種學習活動,並達成正向之學業 結果;「情緒投入」是指學生在學習 時,對老師、同學、課業及學校的感 受,同時可能包含了正向情感和負面 情緒;「認知投入」則為學生在學習 過程時,不只完成課業的要求,更運 用學習策略和積極地自我調整。

除此之外,Reeve 和 Tseng (2011) 認為學習投入除了行為、情緒、認知 投入外,還有一種主體投入(agentic engagement)。主體投入指的是學生對 接收到的訊息進行動態建構的過程。

Reeve 認為前三種投入只看到學習環 境對學生學習產生的單一影響,且指 出主體投入強調學生會主動地對所學 的東西、學習條件和環境進行調整並 豐富化其學習歷程。例如,在學習歷 程 中 ,學 生可 能會 提 供建 設性 的 建 議、積極提出問題和回饋的方式,來 表達他們的想法和需要,透過相互交 流之下來反應出他們對課堂的學習情 況及個人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表現。

綜合上述,筆者對學習投入的定 義是,學生在學習歷程中,主動地參 與、積極投入學習活動的程度。並將 學習投入分為四種:行為、情緒、認知、

主體投入。

三、國中生年級、性別與學習投 入的相關研究

有關年級、性別對國中生的學習 投入之影響情形,近年來國內外有許 多研究結果。

(一) 學生年級與學習投入的關係

1. Marks (2000) 的 調 查 研 究 中 發 現,隨著年級的提升,中學學生 的行為、情緒投入卻有降低的現 象。

2. Skinner 等人(2008)在行為投入 與情緒投入的結果發現行為投入

程度會隨年級的增加而越低;在 情緒投入方面,正向情緒會隨年 級的增加則變低。

3. 陳惠珍(2010)的研究結果指出,

在學習投入部份,發現國中生各 年 級 間 行 為 投 入 部 份 差 異 達 顯 著 , 而 情 緒 投 入 部 份 則 未 達 顯 著。學習行為投入部份,隨著年 級越高,投入的程度越低,行為 涉入、行為堅持與行為參與皆如 此。

4. 胡綺祐(2011)的研究結果發現,

國一學生在「行為投入」以及「行 為參與」程度高於國二學生。在

「情緒好奇」與「情緒樂趣」程 度中,國一學生高於國二學生,

但「情緒厭煩」則是國二學生高 於國一學生。

5. 陳燕儒(2014)的研究結果顯示,

國一、及國二學生在學習投入的 四 個 構 面 中 , 皆 高 於 國 三 的 學 生 , 也 就 是 國 中 學 生 的 年 級 越 高,學習投入的程度越低。

(二) 學生性別與學習投入的關係

1. Finn 和 Cox (1992)的研究結果發 現在學習上所投入的努力和專注 程度,女學生高於男學生。

2. 陳彥甫(2001)的研究結果發現,

國中女生在課堂時,「行為上」較 國中男生積極、主動且正向,「情 緒上」的學習行為表現男女生沒 有差異。

3. 王永裕(2006)發現不同性別的 國中生在認知投入的部分呈現顯 著差異,女學生的認知投入程度 高於男學生。

4. 陳燕儒(2014)的研究結果提到,

國中男生的主體投入程度高於女 生,而行為投入及認知投入方面 則是國中女生高於男生。

四、結語

綜合以上的研究結果可得知,在 年級方面,學習投入中部分的向度具 有年級的差異,也就是隨著年級的增 加,國中學生對於學習的投入反而降 低(Marks, 2000;Skinner et al., 2008;

陳惠珍,2010;胡綺祐,2011;陳燕 儒,2014)。意即隨著年級的不同,學 校課業難度一定會相對地增加,如果 學生沒有在一開始打穩基礎,在日後 的學習上可能比較容易遭遇困難,也 可能會產生負面情緒,而間接影響學 習投入的程度和學習成就的表現。也 就是國一學生仍在適應國中階段的課 程與生活作息,但壓力依然低於即將 升高中的國三生;國二學生的學習穩 定度較高,已經較適應學校生活及課 程;國三學生在面對升學壓力之際,

較容易遭受考試壓力產生負面情緒及 挫敗感,學校可以提供協助的管道讓 國三的學生找出課業的壓力來源,進 行瞭解後給予適當輔導,鼓勵學生發 展多元興趣,找到在學習上的自我定 位,並設定目標而努力,以此提高學 生的學習投入程度及學習動機。

在性別方面,男生與女生在學習

上的表 現也會有不 同 程度的 學習投 入。女生在行為投入及認知投入方面 的程度高於男生;而男生在主體投入 方面高於女生。也就是女生在課堂上 較專心與努力,且女生懂得運用學習 策略幫助理解上課內容;而男生在課 堂上與教師的互動較高,且會適時表 達對課堂的想法與感受。此些結果意 謂著國中階段正屬於青少年的發展時 期,對 於自身的定 位 仍在探 索與發 展,男生與女生在心理上的變化也有 差異,若加上課業與升學所帶來的壓 力和負擔,可能就會影響學生對學習 的熱情與態度。是故,教師宜能針對 男同學、女同學的個別差異做適當引 導及協助,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投入及 學業成就。

根 據 上 述 的 相 關 理 論 及 研 究 結 果,建議教師可以透過關心、鼓勵與 支持學生,並在課堂的教學活動作適 當的變化與設計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 內容,為他們建立起學習的習慣和熱 情,當學生在學習投入程度上有所改 變,提升學習投入的程度,並在學習 成就上看到好的成果,就是教師獲得 的最好回饋。

參考文獻

 王永裕(2006)。雲林縣國中、小 學生成就目標導向、認知投入、考試 焦慮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以數學 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 吳慧瑛(2007)。家庭背景與教育 成就:五個出生世代的比較分析。人

口學刊,34, 109-143。

 胡綺祐(2011)。國中學生主觀控 制知覺、自主學習與學習投入之關係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彰化。

 陳彥甫(2001)。國中學生主觀控 制感與教學情境及學習行為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 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屏東。

 陳惠珍(2010)。國中生對任課教 師自主支持知覺.自主動機與學習投入 之關係研究--以數學科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 諮商學系所,彰化。

 陳燕儒(2014)。彰化縣國中學生 學業自我概念、學習投入與幸福感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 Kong, Q.P., Wong, N.Y., & Lam, C.C.(2003).Student engagement in mathematics: Development of instrument and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15(1), 4-21.

 Finn JD., Cox D.(1992).

Participation and withdrawal among fourth grade pupils. American Educational Rsearch Journal, 29(1992), 141-162.

 Fredricks, J.A., Blumenfeld, P.C.,

&Paris,A.H.(2004). School engagement:

Potential of the concept, state of the evidenc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74,59-109.

 Marks, H.M. (2000). Student engagement in instructional activity:

Patterns in the elementary, middle, and high school year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7(1), 153-184.

 Reeve,J.,&C.M.Tseng.(2011).Agen cy as a fourth aspect of students’

engagement during learning activiti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6,257-267.

 Skinner, E. A., & Belmont, M. J.

(1993). 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

Reciprocal effects of teacher behavior and student engagement across the school year.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5,571-581.

 Skinner, E. A., Kindermann, T.A., Connell, J.P., & Wellborn, J. G.

(2009).Engagement and disaffection as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s in the dynamics of motivational development.

In K. Wentzel & A. Wigfield( Eds.), Handbook of Motivation at School(pp.

223-245). Malwah, NJ: Erlbaum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