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胡雯俐

東海大學教研所碩士生 臺中市僑泰高中專任老師

一、前言

學校教育的爭辯主軸在於,學校 目標到底應在培育學生就業或是培養 公民,這兩個目標孰重孰輕?學校本 應兩者兼重,但近來學生不想跟著老 師 學 習現 成儲 存的 、 墨守 成規 的 知 識,於是教室裏出現「我不想跟你學 習」的聲音。我們到底能為自己和孩 子做些什麼?我們所面臨挑戰與問題 是,在有限的資源應如何分配,才能 實現我們的多樣性,並提供每個人想 要的美好生活。我們應如何對學生說 明,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好工作的這 個事實?而且,誰能決定教導來自不 同背景孩子的最有效方式?

二、培育學生就業與培養公民孰 執輕重?

以務實且短期的眼光而言,前者 是上上之選,畢竟能直接看出教育方 向 的 效能 ;但 若以 長 期且 宏觀 的 視 野 , 後者 提供 的公 民 素質 是整 個 民 族、國家向上提升的基礎。然而,究 竟要選擇哪個方向,卻沒這麼簡單。

若以長期目標為導向,那容易產生「空 洞不實際」的批判,這種肉眼難以見 的東西,很難看出成效,且我們的孩 子恐怕也欠缺足夠的思維去接收,成 為一種浮濫的狀態,它欠缺「統一標 準」,例如分數,此外,我們的孩子,

除了在年幼時被動的接受,之後就易 萌生叛逆自主的心態,這並非適宜公 民培養的階段。一般人往往要在中年 之後,才能因社會浸染而呈現公民意 識,因為那是真正的「社會現實」!

到此時,當初的公民意識才能得到作 用,但中間的空窗期是非常難熬的。

若著眼短期,那基本上符合現今 的臺灣教育。整體而言,在學生時代 求學非常平順,但出了社會後,就一 定能平步青雲、比較好嗎?似乎不見 得。而且分數決定一切,高分者自我 膨脹,低分者頹靡放棄,在進入社會 後,問題將接踵而來。而且成績優者 容易自負,加上不一定具備基本公民 視野、年輕人的衝動,容易在初出社 會就引 起波瀾,三 一 八學運 即是如 此,而且群眾也容易盲從。這種教育 對於社會整體是不安定的。

折衷當然最好,但很難做到。若 要擇一,身為教師的我,則選擇長遠 方向。一群「乍看」有就業能力的人 往往是草包,尚不如給予公民意識及 靈活思考,學校教育「不可能」真正 給予就業能力,那可以日後摸索。不 過,要如何熬過這段空窗期,又是令 人望之卻步的無解了。

孩子要學習民主,就必須生活在 其中,其意義就是,孩子在教室中,

應有機會學習如何自我去管理。批判 學者 Freire 曾說:「培養出一個具有反 省行動的個體,而非被動的人。」(王 秋絨,1990;Freire, P.,1973)批判意 識者具備改變現狀的能力與抱負,是

人交談「對話」同樣也可以。從同儕 中得知近來的流行和趨勢,或是從長 輩 、 智者 的想 法中 得 知過 往的 經 驗 談、智慧論,抑或是從和孩子們交談 的 過 程中 了解 他們 和 過往 自己 的 不 同。兒童、少年、老人是每個人都會 在人生中經歷的過程,我們不可能同 時處於三個過程,然而,我們能藉由 與他人接觸、交談,更加的看見不同 年齡層中的想法,更可以於溝通感覺 到一種與人相處的快樂。現代科技的 日新月異,往往使我們與他人的距離 不再和以往一樣貼近,我想我們必須 培養孩子們如何和他人溝通、相處。

畢竟,人是群居動物,學習如何與這 個世界接軌是一件重要的事。

四、結語:

學生學習從各種不同的觀點,來 觀察情境和事件時,批判性思考、省 思和行動也隨之提高。套用 Freire 的話 (Freire, P.,1973)「詞彙和世界」(the

word and the world ),意旨學生可藉由 閱讀去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因此,鼓 勵學生,從批判的觀點去看待他們學 習的事物,而不只是學習去記憶或是 消極地接受他們所接收到的知識。另 一方面,批判是教育期待學生能去尋 找自己的答案,且對問題或是解答有 一定好 奇心。肯定 形 形色色 的多樣 性,而不是壓抑多樣性。學校的責任 是幫助學生擴展視野,使其能批判地 認知到社會變遷中所需要、所接觸的 服務,能更包容、更多元性瞭解現今 社會,成為有益社會的公民。

參考文獻

 王秋絨(1990)。弗雷勒批判的成 人教學模式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 北市。

 Freire, P.(1973). Education for Critical Consciousness. NY: Continuum.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