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引導學生從事社會參與的可行途徑

謝金枝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一、前言

最近有兩個備受關注的大學生參 與社會運動案例。一個是「太陽花學 運」(維基百科,2014)。另一個是鄰 近香港的「占中」運動。根據媒體報 導,這兩次社會運動的過程皆曾出現 一些非理性的行為,如肢體衝突 (世 界日報,2014;維基百科,2014)。

當然,大學生參與社會運動是社 會參與的一種型式,應予以肯定。台 灣大學社科院就頒給「太陽花學運」

的學生領導者林飛帆第一屆「學生利 他獎」,肯定他「基於民主化發展及社 會公平正義發起太陽花運動」(自由時 報,2014)。但是如何讓大學生在參與 社會活動時,能善用知識分子的理性 批判,展現社會責任感及公民素養,

避免傷害發生,應是大學教育重要的 一環。

事 實 上 , 強 化 大 學 生 的 社 會 參 與,培養大學生的公民意識與社會責 任感,已成為大學教育的重要議題。

教育部於2012 年提出「現代公民核心 能力養成」計畫,鼓勵並補助大學提 出課程計畫,「引導學生認知社會問題 並親身實踐」,「培育學生關懷社會,

主動參與公共事務」(教育部,2012)。

天下雜誌2009 年的生命教育大調查,

問學生「除了課業外,你最希望學校 教哪些能力」,結果第一名就是「參與 社會的能力」(天下雜誌,2009)。其 他一些報導及文獻,也提到大學生社

會參與的重要性(姜盈如,2014;新華 社,2005; 新華網,2011;Cicognani, Pirini, Keyes, Joshanloo, Rostami &

Nosratabadi, 2007;Winter, Wiseman &

Muirhead, 2006)。 在實徵研究中也發 現,社會參與活動使大學生在學業表 現、生活技能及公民責任方面都有所 增進 (Astin & Sax, 1998)。

行文至此,我們已經發現,不管 是教育主管機關或是學生,都期待大 學能在學生社會參與上扮演引導的角 色,並培養大學生社會參與的能力。

那麼,大學可以怎麼做呢?可以透過哪 些方式來引導及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 主動性與能力呢? 社會參與的範圍其 實很廣,包括志工、捐獻、參加體育 活動、休閒活動、政治活動、社區服 務及課外活動,都是社會參與的形式

( 林 萬 億 ,2010 ; Cicognani et al., 2007)。 個人參考相關文獻,加上自 己的淺見,在此提出一些建議供參酌。

二、引導學生社會參與的途徑

以下從三方面提出大學引導學生 社會參與的途徑。包括:引導方式、

引導策略及配套措施。

(一) 引導方式

大學引導的方式可以分為:(1)

透過課程引導;(2)依興趣引導;(3)

依專業引導;(4)依議題引導。以下 簡要說明。

1. 透過課程引導:

指透過大學開設的通識課程、服 務學 習 課程及跨專業 學科的統整 課 程,將社會參與的理念與實踐體現在 課程中。這一部分是針對全體學生,

已有許多大學發展出自己的課程設計 模式。例如,東華大學執行「社會參 與計畫」數年,有多達25 位教師參與,

並且跨四個學院,開設正式與非正式 課程共達38 門課,參與學生超過 1, 520 人 次 (顧瑜君、石佳 儀、廖千惠,

2010),就是一個例子。此外,環球科 技大學也有類似的做法。該校整合通 識教育 4 位教師,結合社會學科、多 元藝術及資訊媒體領域,定期聚會與 溝通,並安排演講;在課程設計上,

安排實踐的共同場域,分享成果。對 於不同學科的主題,則由擔任該科的 教師分工負責帶領(游宗新,2013),

也是透過課程引導學生的例子。

2. 依興趣引導:

指以大學社團為主的引導。大學 有各種依興趣而形成的社團,包括服 務性(例如:環保服務社)、研究性(例 如:科學社)、聯誼性(例如:畢業生聯 誼會)、宗教性(例如:基督教會)、學 術性(例如:數學社)、康樂性(例如:

吉他社)、政治性(例如:明德學社)、

藝術性(例如:戲劇社)、運動性(例 如:網球社)、體能性(例如:登山社)

等社團(田瑞良、陳鎰明,2003)。大 學可以安排社團指導老師,帶領學生 從 事 興趣導向的社 會 參 與活動 。 例 如,運動性的社團可以帶領社區的老 人、小孩從事健身活動,或教他們一

些運動技巧。以臺北醫學大學為例,

該校有近百個學生社團。其中醫療社 團的師生共同組成海外醫療團,服務 離 島及海外 偏遠地 區 (臺北 醫學大 學,2012),就是依社團(興趣)引導 的例子。

3. 依專業引導:

是指依學生的主修專業,引導學 生從事有關的社會參與活動,可以系 及院為單位進行。例如,教育學院的 學 生可以針 對弱勢 學 生進行補救 教 學;法學院的學生可以協助中小學學 生法治教育,或提供法律條文的查找 服務及相關諮詢。舉個實例,輔仁大 學的外語學院就利用暑假組織了許多 服 務活動。 英文系到 菲律賓服務學 習;法文系到法國勃艮第(Bourgogne)

進行國際志工與文化服務。除了國際 服務學習外,也在國內進行英語營及 社區服務(輔仁大學,2014),就是依 學生專業引導的例子。

4. 依議題引導:

是指針對社會相關的議題,透過 研討會或討論會的方式,引導學生共 同探討議題相關的內容,源起、利弊 及可能的回應方式與行動。議題可以 包含政治、社會及國內、國際議題。

以三月中的「太陽花學運」為例,它 是因《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議 題而起(維基百科,2014)。如果在發 起學運之前,教師先引導學生針對此 議題進行較深入的討論並理解相關的 內容及其利弊得失,則學生針對公共 議題表達意見與思想的立場會更容易

被接受,也可以減少因誤解而產生的 衝突及不必要的社會資源耗損。

林育諄(2013)指出,成為知識 分子需經過四個階段:(1)得知資訊;

(2)將資訊透過思考成為知識;(3)

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好的思想;(4)

把思想與社會公共事務連結在一起,

關懷社會。個人認為,大學在依議題 引導學生參與社會活動,尤其是社會 運動時,可以參考此四個階段來引導 學生。大學應提供管道,讓學生獲得 社會議題的資訊,再透過討論與思考 過程,形成知識,然後轉化為好的思 想(解決問題的合理想法),再把思想 與社會公共事務結合,從關懷社會的 角度,彰顯議題,使其受到重視而影 響決策的制定,避免「盲目遊行,從 事決策或被動員」(林育諄,2013)。

(二) 引導策略

人力資源是影響大學引導學生社 會參與成效的重要因素。孤軍奮鬥往 往無法持久且效果有限。所以,「合作」

應成為引導策略的方針。以下提出四 種以「合作」為核心理念的引導策略。

包括:(1)校內教師合作;(2)校際 合作;(3)社區合作;(4)國際合作。

1. 校內教師合作:

指校內教師組成教師社群,共同 設計社會參與課程。像東華大學的「教 師社群發展案例」即是一例。他們有 多達 25 位教師陸續加入了教師社群

(顧瑜君等,2010),目前更成立「社 會參與中心」,整合各種社會參與的活

動,就是一種校內教師合作的模式。

2. 校際合作:

指兩所以上大學的合作。由單一 大學來規劃社會參與活動,有時會受 到人力資源、時間、學生人數及經費 的限制,如果能透過地理位置相近的 大學進行校際合作,合辦各種活動,

不僅能分擔工作負荷,活動可以多樣 化, 也可以提供學生 跨校學習的機 會。例如,陽明大學就與鄰近的政治 大學及北藝大合作開課、相互開課、

合設跨領域學程及開放學生選課等,

提供學生更多元之學習機會」(陽明大 學,無日期)。

3. 社區合作:

是 指 大 學 與 社 區 機 構 團 體 的 合 作。社區有許多社會資源,包括政府 單位、慈善團體、社會機構及企業等。

大學如果與社區合作,一方面可以提 供學生服務學習的場所及擴展社會參 與 的 範圍,也能獲得 社區的資源協 助,提供學生培訓與實踐的機會。一 般而言,大學與社區合作的形式有教 學合作,即透過服務學習及社區培訓 來進行;有研究合作,可以邀請社區 參與大學學術研究或以社區為主的合 作研究;有服務合作,是通過志願服 務 和 諮 詢 服 務 來 進 行 ( 張 澤 平 , 2013)。大學可以依本身的特色與需 求,採用適切的合作模式,與社區建 立互惠互助的合作關係。

4. 國際合作:

是 指 大學 與國 外的 大 學或 機構 的 合 作。全球化與國際化使國與國之間的 互動更為頻繁與密切,學生的社會參 與範圍也擴及國際場域。大學應與國 際社會接軌,與其他大學或組織、機 構合作,彼此交流,以提供學生國際 社會參與的機會。例如,台北醫學大 學為協助馬來西亞經濟貧困的心臟病 家庭,與該國社會愛心福利基金會洽 談,於 2012 年 9 月 13 日簽署合作備 忘錄,開始為期 3 年的「台馬人道醫 療善心計畫」(台北醫學大學,2012),

是一個國際合作的例子。其他像姐妹 校的簽定,也可以成為國際合作的重 要資源。

(三) 配套措施

前 述 提 到 的 幾 種 引 導 方 式 與 策 略,大部分都可以在大學裡觀察到。

但限於資源、人力及時間等,其成效 有待評估。就個人的觀察,如果要發 揮引導學生社會參與的效果,必須有 配套措施。包括,將教師參與計入法 定教學時數及整合社會參與活動資訊 予以公布。

1. 將教師參與計入法定教學時數:

無論採用上述何種引導方式或策 略, 人力資源是 推 動 相關活 動 的關 鍵。舉個例子,以興趣為主的社團活 動,通常是課外活動指導組的工作,

但其職務範圍龐大,負荷重,很難全 力輔導社團活動(田瑞良與陳鎰明,

2003),改善之道就是增加人力。但是 憑實而論,大學教師的教學、研究及 服務工作負擔已相當繁重,很難再撥

出較長時間來引導學生的社會參與活 動。因此,為了落實大學生社會參與 活動的引導,大學應有配套措施,把 各種型式的引導活動時數計入教師的 法定教學時數。

2. 整合社會參與活動資訊予以公

2. 整合社會參與活動資訊予以公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