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訪問日本學習共同體學校述評

—牛久小學、下根中學與濱之鄉小學

方志華

臺北市立大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副教授 張永欽

臺北市立永樂國民小學校長

一、前言

2012 年本文第一作者與陳麗華教 授和五所臺北市前導國小師長代表,

第一次到日本參訪學習共同體學校,

留下難忘的印象(方志華,2012)。兩 年後的 2014 年,臺北市已有第二期的 九批國小陸續組團到日本參訪,由永 樂 國 小領 隊所 帶領 的 六所 臺 北市國 小,是第二期中最後一批參訪日本的 團隊,在黃郁倫老師流暢的翻譯和細 膩的解說下,我們都得到非常特別的 深刻體會。

本次參訪的地區有二,一是茨城 縣牛久市的牛久小學、和下根中學,

另一是橫濱的濱之鄉小學。本文以佐 藤學教授所提的公共性、民主性、追 求 卓 越 三 大 哲 學 思 考 ( 佐 藤 學 , 2012),帶出這次參訪的經驗與述評。

二、公共性的思考-開放課堂、

共同關注

以下由本次參訪日本小學中兩位 老 師 的故 事, 提出 公 共性 思考 的 意 義,在於開放課堂、大家共同關注學 生的成長,而教師則藉此在這當中精 進自己的教學。

(一) 課堂教學的開放和全校教師的議 課-觀察四年後作出決定的老師

一位高年級老師示範了公開課,

她在學習共同體學校中,前四年皆按 自己的方式上課,到了第五年開始選 用學生小組協力的上課方式,並成為 學習共同體學校的主力教師。她設計 的藝術 活動,讓學 生 用報紙 卷成棍 子,再引導學生搭建成有地基的塔建 築,同學在活動中互相觀摩、協助與 分享。參訪者都對學生作品透顯的創 意思考報以欣賞眼光,在學生多樣化 的作品中,似乎看到了這位老師經由 全校性四年來不斷公開觀課和議課的 歷程中,私下對比著自己的教學、反 思自己在觀課中觀察學生的心得,在 四年的長思後,終於決定採用學習共 同體的課程設計和教學策略,並在其 中形塑了自己的課堂風格。

學習共同體提倡的公共性,開放 了課堂學習風景的觀察,也開放了老 師抉擇與承諾的心。

(二) 共同協助同事的同僚性──大家 願意一起支持和等待

日本中小學教師服務有輪調制,

平均三到七年調校,優點是可以增加 老師經驗,學校可注入新氣象,然而 教學傳承也可能出現斷層,尤其是像 學習共同體這個尚未普及化的教學。

在牛久小學校長簡報時曾提及,日本 教育當局會將辦學卓著的校長和教學

優異的老師,調到弱勢需要協助的地 方,也會將需要學習的老師調到辦學 優良的學校學習。很明顯地,希望老 師能得到專業成長的幫助、弱勢學生 能獲得好的師資,是調校的主要考量。

如其中一所小學,目前因教師退 休和輪調等因素,有十多位(即三分 之二)老師是新老師,再加上校運將 近、活動多,學生呈現較為浮躁的情 緒。其中一位中年級老師這次的公開 課即有這樣的現象,學生表現不如一 般學習共同體教室那樣的專注學習,

而她並非第一年在該校任教,但尚未 完全採用學習共同體的教學。

接下來的議課,所有的老師都先 感謝今天的教課老師提供課堂案例,

前面多位小組觀課老師都指出了各組 學生良好的學習表現,肯定老師的認 真準備,最後二位老師則給予了一點 教學上的建議,教課老師指出自己經 過去年的公開觀課後,已讓學生小組 學習,也說出了不知自己這次課程設 計是否內容太多的問題。佐藤學教授 最後指點時,則直接給予「如果老師 再不改善教學,該班學生學習將會崩 壞」的警語,口氣堅定但不嚴厲。他 在之前談話中也指出,中年級老師應 該要發揮同僚精神,互相協助,其實 也 正 指向 這位 老師 需 要大 家共 同 協 助。

上述這位中年級老師如果沒有經 過公開觀課,大家可能仍無法知道她 的班級狀況,也無從協助,而她可能 也不會提出自己的問題。然而經過公 開觀課和議課,她知道自己有進步空

間的同時,也感受到大家的友好,危 機化為轉機的潛力大增。因為大家都 會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有機會時就會 幫她(前一晚她在學校婉拒了學年老 師要幫她做教具,應是不想麻煩別人 吧),然而在同僚的支持下,她已在專 業成長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大步。

三、民主性的思考-平等享有

在學習共同體中的民主性,主張

「所有學生」都能有一個安心學習的 環境,大家互相幫忙、一起享有學習 的權益。在教育中的民主,是將資源 公平地分配,優先照顧最需要的學校 和學生。

(一) 營造共好的氛圍,包容所有的學 生──看到受照顧的特教生

「一個都不能少」或是「不讓任 何孩子落後」,這些在學習共同體學校 中有落實的體現。本次參訪的濱之鄉 小學每班有近三分之一為需要特教資 源的學生。較為需要輔導的特教生,

學校也配有巡迴的輔導教師,在某些 課堂上從旁一對一進行協助。班上學 生也自然地在老師的示範下,學會包 容同學、進而互相協助。

一位低年級老師正在音樂課中教 著悠揚的歌曲,前面放著一個錄音機 伴唱,全班歌一唱完,馬上有一個小 朋友用滑壘的姿勢去關放在黑板下面 的錄音 機,正納悶 怎 麼不太 有規矩 時,他晃回座位,我才發現旁邊還有 一位輔導員蹲在他的座位旁,不斷給 他提示。一個以為學生不規矩的畫面

馬上轉換為一個溫馨的、提供機會的 畫面。

(二) 先支持有迫切需求的學校進行改 革─七年前後的教室風景差異

在七年前,下根中學原本是牛久 市最有問題的學校之一,地處偏僻(我 們 參 訪團 的司 機迷 路 ,找 不到 校 門 口),學生無心向學,成績低落,教育 局 竟 以之 做為 學習 共 同體 的前 導 學 校。

結果改頭換面,七年後我們去參 訪 的 當天 ,並 不是 全 校公 開課 的 日 子,但是我們看了幾乎所有的科目課 程(國語、數學、社會、音樂、美術、

綜合、體育、電腦、家庭等),每間教 室的學生皆充滿了學習共同體的專注 精神,不太相信校長所說的七年前是 多麼糟糕的學校(因為校長才到職一 年)。我們不斷提出質疑,在旁的白頭 教頭(副校長)終於開了口,七年前 他 即 在本 校服 務。 他 只輕 描淡 寫 地 說,當時學生會在樓層內走廊上騎腳 踏車,教室的天花板被戳破,會有東 西從樓上窗戶丟下去。(參見圖1)

圖 1 很難想像七年以前 學生會任意在走廊上騎腳踏車

在一個班級中的民主,是每位學

生都享有平等的學習權,每個人都被 看見,都能安心學習。在一個學校中 的民主,是每個班級和課堂都讓學生 相互學 習,了解班 級 就是個 小型社 會,大家需要互相幫助,共同成長。

學習共同體中的民主,正是指向這種 共同享有學習權的精神。

四、追求卓越的思考-有真實的 當下、才有真實的未來

在 濱 之 鄉 小 學 下 午 公 開 課 議 課 後,佐藤學教授邀大家提問。

一位橫濱某小學校長起來發言,

說他今天也是來道謝的,因他們學校 實施學習共同體半年,學生的整體成 績都提昇了,他說不明白這是怎麼辦 到的?而我們臺灣來訪的國小也發言 問,如 果學校學生 平 均學力 成就偏 低,在 推動學習共 同 體時應 注意什 麼?

佐藤學教授很富禪機地「串連」

了小學校長和我們的兩個問題,給了

「二不一要」的回答:

1. 不以成績提昇為學習共同體的目 標,然而成績提升會是實施後的自 然結果。

2. 不以追求成為學習共同體學校為 目標。

3. 只要邀請老師不斷地串連學生學 習。

這真是寶貴的一課。

我們一般對於追求卓越的思考,

在學生學習層面,目光會不斷去檢視 成績,以成績提昇作為卓越的指標;

在學校經營層面,目光會朝向行政要 求的績效達成。然而,將評鑑的項目 視為追求的目標,往往犠牲了當下的 真實學習。

佐藤教授同時看到了橫濱的小學 校長和我們的關注點,都是從學生成 績出發,故提出了這樣的說法。提醒 我們還是以教室中實質的師生關係、

課程教學為焦點,不要追求外在的評 鑑數字、或形式上的學校頭銜。他的 說法讓大家非常信服,同時內在也都 鬆了一口氣,真是非常高明。

對臺灣教學改革的啓示─回歸到 課程設計、教學策略和班級經營三合 一的基本面

目前臺灣的翻轉教室學習改革正 方興未艾,重點都是以學生為主體,

以自主學習為核心的教學。有的重視 養成學生事先預習和大量閱讀,以養 成學生自學的能力,如學思達教育;

有的善用網路媒體資源,讓學生可自 主規劃時間和速度,並利用線上交流 學習,如「魔課師(MOOCs)」;學習 共同體則更重視學生自然而然學會關 心別人、勇於發問、並在課堂上即獲 得學習的成就感,即讓學生在課堂中 達到真實的學習,自然地激發其後續 安於學習的動力。老師可分下列三方 面進行專業成長:

第一,在課程設計方面,累積可 供思考和共學的課題內容。這是不花

俏的基本功,需要學校為老師多安排 備課時間,也需要老師共同進行專業 對話。

如這次參訪一個課堂中,一位認 真的中年級老師在教傳統燈泡和 LED 燈的比較時,自己前一天熬夜製作電 路,結 果各組學生 只 要簡單 地幾分 鐘,就能將電線接上通電,燈泡就亮 了,不太需要思考。這個學生不需要 高階思考而顯得有點零亂的課堂,成 為大家事後討論的焦點。

如這次參訪一個課堂中,一位認 真的中年級老師在教傳統燈泡和 LED 燈的比較時,自己前一天熬夜製作電 路,結 果各組學生 只 要簡單 地幾分 鐘,就能將電線接上通電,燈泡就亮 了,不太需要思考。這個學生不需要 高階思考而顯得有點零亂的課堂,成 為大家事後討論的焦點。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