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簡信男

逢甲大學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組組長

一、前言

近年來,校園民主、學生自治已 成為大學校院的運作模式。在教育部 主導修正大學法的法源依據下,各校 更積極輔導學生成立學生會等學生自 治組織,大學生對於自身的權益多有 所認知且勇於爭取,這使得大學『教 授治校』、『學生自治』成為校務運作 的主體。

校園內學生自治團體依循學生自 治之精神,以追求學校進步、學習民 主制度、維繫校園和諧、加強服務同 學,代表學生行使學生自治權利,處 理學生在校學習、生活與權益有關事 項,並擔任校內各級會議代表,以傳 達及反應學生的意見。學生自治的運 作是一種民主素養的養成,亦即另一 形式的公民素養。公民素養所涉及的 範圍極廣,其中有關參與公眾事務方 面,即可涵蓋學生以自治方式參與校 園公眾事務。

校 園 外 也 因 各 種 媒 體 的 訊 息 傳 遞,學生對於各項公共議題亦多所了 解,並採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參與。

二、政府與學校的引導

政府機關對於學生社會參與,訂 有多元的鼓勵方式,以引導學生從事 社會參與之活動。例如教育部青年發 展署為強化青年公共參與能力,提供 多元公共參與機會,並鼓勵青年積極

參與公共事務,即訂有『教育部青年 發展署促進青年公共參與補助作業要 點』;開發「青年社會參與行動計畫」,

鼓勵青年團隊走向農、漁村、原住民 部落等地區,深化青年團隊的在地行 動,培養青年對在地的責任感與認同 感,藉由在地行動激發青年的創意與 活力,促進社區活化及永續發展。計 畫 內容多元 豐富, 內 容涵蓋社區 營 造、地方產業、環保生態、文化創意 與弱勢關懷等社會議題。

學校則以教育使命及目標,以及 各系所訂定教育目標及學生核心能力 指 標(社會 責任、 專 業道德能力 養 成),引導學生關懷社會,肩負社會責 任,成為為社會所用、具公民素養的 優質公民。開設服務學習課程,以有 效達到教學目標,學生可以藉此課程 直接行動,並以社會參與式的方式解 決 問題、提 供需求 及 培養各項軟 能 力。例如某大學的教學使命與目標,

即在於營造優質的學習環境,並藉由 提供豐富的通識教育、紮實的專業課 程、及全程的輔導關懷,培養畢業生 成為兼具人文素養與專業知識之現代 民主社會公民,並具備下列特質:欣 賞人類共通的人文價值,尊重道德與 文化傳統並能予以實踐;重視知識,

主動求知,具有創新、整合、多元、

國際之專業能力及合作精神,追求卓 越及終身學習;開放的心胸及批判思 考能力,具備責任感、誠實及勇氣,

並有服務社會的熱情與能力。

三、學生對社會參與之認知

學生未來將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 獻的 公 民,因此不能 只 知 道專業 知 識,而對於國家成立之基礎條件,民 主政治的基本理念和現代社會所需的 倫理道德更應有所了解,並應嘗試參 與公共行動。因此,學生必須對政府、

人權與社群有基本認知,並具備社會 實踐能力,能夠清楚地知道作為一位 公民應享的基本權利及應盡的義務,

以社會正義為原則,關心與熱心參與 公共事務。

因此學生應認知社會參與的重要 性, 並 主動了解社會 公 共 及其他 議 題。只有在社會參與中,不斷地剖析、

理解,藉由『做中學、學中做』的方 式,反思學習。2014 年諾貝爾和平獎 得主馬拉拉女士,即是最好的社會參 與例子。她在學生時代即參與許多社 會議題運動,也因為她的努力參與爭 取婦女及孩童的受教權利,讓國際社 會願意共同發起運動。

四、學生社會參與方式

教育部積極推展學生民主素養與 自治能力培養之教育內涵,曾多次辦 理「大專校院學生自治團體發展研討 會」,讓全國各校學生領袖透過研習,

強化民主法治、公民參與及學生自治 知能;並透過各校經驗交流,分享各 校學生自治之機制運作經驗。且為了 解學生參與相關議題之效益,透過問 卷施測資料分析發現學員於參與活動 後民主素養、公眾事務的參與意願、

自我民主認知程度、對社會的關懷程

度、公民權的自我認知、較易接納他 人的意見表達,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期 許上皆有顯著的提昇。

學生在校除可藉由通識課程學習 公民素養認知外,參與各項活動或團 體 組織亦是 一種培 養 公民素養的 方 式。參與學生自治確實能夠提升民主 素養、公眾事務的參與意願、自我民 主認知程度、對社會的關懷程度、公 民權的自我認知、較易接納他人的意 見表達,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期許。

學生可以透過參與校外組織,藉 由組織的引導及安排,以多元的方式 投入社區事務。或以學生組織參與社 區服務、志願服務、服務學習、國際 志工等方式,培養學生之公民意識與 社會責任,以及助人利他之價值觀,

培育多元能力。

五、服務學習

隨著 21 世紀的潮流所趨,志願服 務在全球已普遍成為公民參與和實踐 公民責任的新策略。在校園中,結合 社 區服務和 學習目 標 的服務學習 方 案,也開始蓬勃發展。社會服務與服 務學習兩者均強調參與社會的服務,

但社會服務並沒有特別規劃具體目標 去完成,而服務學習則是透過有系統 的設計、規劃、督導、省思及評量來 達成設定的學習目標,是「服務」與

「課程學習」的相互結合。

服 務 學 習 確 可 促 進 學 生 個 人 發 展、人際發展、瞭解及應用知識、批 判思考能力、觀念轉變及公民能力,

因此可以透過服務學習方案之實施,

讓學生透過服務學習受益。學生提供 直接服務帶給社區實質的幫助與問題 解決,也帶給社區(機構)新的思考,

同時因為參與帶給學生正向的成長經 驗,促使其繼續投入社會服務,繼而 積極參與社會及國家事務。

學生藉由服務學習的參與方式,

除可更為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外,亦可 結合所學專業知識及技能,建立學習 的基礎,養成關懷社會的習慣。

六、結語

學生對於社會參與的認知及方式 皆為多元,如何在尊重、包容、社會 正義的基礎下投入社區事務,將可以 培養學生之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以 及助人利他之價值觀,並培育多元能 力。

建議政府部門,尤以地方政府部 門,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開設公共議 題研討、公共活動,讓學生族群可以 藉此交流及參與議題討論,而『服務 學習』方案的推動,也確實可以提升 學生社會參與的機會,學習、觀察及 體悟社會,進而成長。學校則可以強

化及鼓勵學生參與公共議題或活動,

並藉此理解、澄清所學專業或公民觀 念。學生也可以主動參與社區服務、

志願服務、服務學習、國際志工等活 動,對於自我認知、建立自信、價值 觀建立、國際視野及多元能力培養,

皆有所助益。

學生的社會參與該採取何種形式 參與?何時參與?以個人或組織方次 參與?都是值得政府、學校、學生去 妥為設計規劃的。不論參與的方式及 形式,都將是一種成長、一種學習、

一種回憶。

參考文獻

 教育部大專校院服務學習課程與 活動參考手冊。

 103年度教育部施政計畫。

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促進青年公 共參與補助作業要點』。

 教育部公民素養陶塑計畫。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 會評鑑雙月刊。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