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由「夏日樂學試辦計畫」淺談適性教育

劉倚妏

南投縣新民國小代課教師 鄭瓊湄

臺中市日南國中代課教師

一、前言

教育部預計將從 2015 年起挑選 100 所國中小試辦「夏日樂學試辦計 畫」,期許能推動並營造「做中學」的 學習環境,以活化教學理念及方式,

導引學生適性發展,豐富學生學習內 容,落實快樂學習之教育理念(教育 部,2014)。

遠在二千多年前,至聖先師孔子 就提出「因材施教」的理念,這被視 為是華人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而法 國心理學家比奈(A.Binet)在 1895 年 發表之(個別心理學〉文章中,同時 奠定了個別差異的立論基點。

不 論 是 孔 子 因 材 施 教 的 理 念,或是西方學者的個別心理學,其 論述的教育核心概念無非是-適性教 育。在教育部即將試辦之夏日樂學計 劃中,又再次重申了適性教育的理念 與 方 向, 因此 本篇 旨 在藉 由此 一 議 題,進而探討目前國內教學現況、適 性教育與能力分班之差異與適性教育 的真正意涵。

二、目前國內教學現況

教育部於民國 2014 年公布了正常 化 教 學實 施要 點, 明 文規 定常 態 編 班,確保每個學生獲得公平的教育,

但許多學校仍以公開名義或私下能力

分班。根據調查顯示,全國有18個 縣市違反教育部常態編班的規定,某 些縣市 的違規情形 甚 至達到 百分之 百。特權的介入與教育機構的漠視,

使能力分班變成了常態。學校仍施以 不正常化教學的能力分班制,最常出 現的說法是學生能力不齊、老師無法 教學、因材施教等原因,進行了實質 上的「升學競爭為考量的成績取向分 班制」,並非真正基於因材施教為出發 點所進行的能力分班。

根據一項長達十年的研究顯示,

我國教育上長期施行的能力分班,無 法達到預期成效。前段班孩子因競爭 壓力過大,需要上補習班將其學科不 斷增強;後段班孩子則因為失去所有 資源而被迫放棄,進而形成現代教育 的-雙峰現象(林俊傑,2004)。

由此可知,政府所要推動的教改 與教育 現場實施成 效 有實質 上的落 差,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許 多家長、老師、督學或者學校仍以升 學導向為主,實施不正常化的教學,

將學校當成生產考試機器的工廠,不 斷壓縮孩子們的潛能,將沉重的社會 框架套在孩子身上,埋藏他們的學習 動機,甚至是教育界官員、政治界官 員針對會考成績高卻未擠進傳統名校 時說出「高分低就」,不禁思考:若上 之觀念未改,如何「上行下效」(謝傳 崇、黃小芳,2014)?

三、能力分班

為 解 決 學 生 程 度 相 差 懸 殊 之 問 題,教育部於 1968 年制訂定《貫徹實 施九年國民教育方案》以能力分班為 國中學生的編班方式,為的是能提高 教學成效。然而此一政策在施行多年 後,發現能力分班的成效與結果,非 但沒有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反而產 生 更 多的 負面 問題 。 於是 教育 部 於 1982 年頒訂《國民中學學生編班實施 要點》倡導推動常態分班政策,但成 效仍不彰。接著於 2004 年立法院通過

《國民教育法》明訂「國民小學及國 民中學各年級應實施常態編班;為兼 顧學生適性發展之需要,得實施分組 學習;其編班及分組學習準則,由教 育部定之」(教育部,2004)。

我國經由 1968 年全面施行的能力 分班,演變至 2004 年的常態編班,我 們不禁思索著,如此重大教育政策之 更改及轉變,其真正理由是什麼呢﹖

實際的狀況顯示,臺灣的能力分 班並不是基於因材施教,而是「升學 競爭的需要」。所以我們應當誠實面對 問題,能力分班,在臺灣就是因應升 學戰爭、培養神鬼戰士的手段而已(賀 陳弘,2004)。

1970 年代,一些英語系國家,包 括:英、美、澳、紐及加拿大等,幾 乎全面採用「常態編班」方式,反對 能力分班。然而到了 1998 年代,發現 上述做法導致教師教學上的困難,學 生程度落差大無法因材施教,而逐漸 改編班方式,改採能力分組或能力分

班等形式,甚至透過選課方式,讓不 同能力和興趣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發 展空間(周祝瑛,2005)。

當時間與教育的輪軸不斷往前推 進演化 ,無論是在 東 方或西 方教育 界,同樣認知適性教育的理念。然而,

我們不禁要反問,能力分班與適性教 育又有何不同呢﹖

四、適性教育

Gardner(1983,1993,1999)所 提出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少有八項基 本智能,包括:語文、邏輯數學、空 間、肢體運作、音樂、人際、內省、

自然探索等智能。多元智能理論是對 人類認智豐富性的說明,每個人都有 八種不同的潛能,這些潛能只有在適 當的情境中才能充分發展出來(王為 國,2004)。

因此,適性教育的目的,旨在改 變以前 僵化的、傳 統 的班級 教學模 式,希望透過教師教學上的觀察,分 辦學生的個別學習差異及能力條件,

設計出符合個別學生能力及需要的課 程,掌握其學習的特性,發揮適應個 別差異的效果。

班級教學中,首先,教師應該要 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他們的優點和缺 點,接著依據學生的長處和短處,設 計彈性、多樣教學內容,如實施分組 教學、彈性的作業指定方式、不同的 學業表現方式以及實施個別指導,讓 學生能夠發展自己的專長,補救自己 的缺失,促進潛能的發揮(吳清山、

林天佑,2003)。

當多元智能理論與適性教育被視 為教育努力改革的新方向後,我國政 府在 2014 年推動的十二年國教,所倡 導五大理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適性楊才、多元進路與優質銜接」,其 中最大的亮點就是「成就每一個孩子

-適性楊才」。適性教育乃是現今教育 改革的主要方向,因為唯有提供一個 適合個別差異孩子的學習環境,才能 使每個孩子都能發揮其最大的天賦才 能。

五、夏日樂學試辦計劃

教育部期許,透過第三學期課程 試辦計畫(後改名為夏日樂學試辦計 劃)之推動,營造做中學的學習環境,

使 學 生從 活動 式課 程 中激 發學 習 興 趣、挹注學習弱勢或偏鄉地區學生額 外教育資源,或加以傳承及發揚本土 語 言 及文 化。 並以 創 新校 本特 色 課 程,以活化教學理念及方式,導引學 生適性發展,豐富學生學習內容,落 實快樂學習之教育理念。「夏日樂學試 辦計畫」,讓學生在暑假能「從做中學 習」,課程包括才藝、運動、數位學習、

本土語言學習等,上課時間約 2 到 4 周,總計不超過 80 節課,學生可自由 選擇要不要參加(教育部,2014)。

夏日樂學計畫嚴格規定活動式課 程「不得少於 50%」,希望讓學生在暑 期「做中學」,減少「Summer Loss(夏 季失落)」。計畫將分為都會區、偏鄉 2 個方案,開放學校申請,而都會區學 校會將重點放在本土語文學習,包含

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族語等(吳 清山,2014)。

六、結語

不論是孔子的因材施教,或是西 方學者的尊重個別差異,共同闡釋的 教育理念就是「適性教育」。夏日樂試 辦計劃已如一發上了弦的箭,預計將 於 2015 年起,挑選 100 所國中小試 辦。我們期許此一教育政策能真正落 實適性教育,正視每個學生的個別差 異,建構有效且適合的學習環境,改 變長久以來的制度化考試、翻轉以成 績取向的學習成效、剔除明星學校等 於明星未來的迷思。未來的教學現場 能以更多元的方法活化教學,引發學 生學習的動機,以「成就每一個孩子」

為教育的最高原則,讓適性楊才的夢 想目標能真正實現。

當社會不再有擠進明星學校的迷 思,不再擁有成績導向的想法,而是 重視每個孩子的潛力,重視「行行出 狀元」而非「唯有讀書高」的想法時,

國內才能落實能力分班的真正教育意 義,教改仍有漫長的路要走,第一步 必須從最根本的想法開始改變起,不 論是教育界長官、學校、老師、家長 甚至是學生本人。

參考文獻

 丁志仁(2008)。臺灣為何需要「正 確推動 十二年國教 」 ? 人本 教育札 記,12(1),60-64。

 王為國(2004)。適性教學的回顧

與展望。課程與教學季刊,8(1),104。

 吳清山、林天佑(2003)。個別差 異。教育研究月刊,116(12),160。

 李彥儀(2013)。適性楊才?-略談 對十二年國教「適性輔導建議」制度 設計的隱憂。鵝湖月刊,39(3),1-2。

 周祝瑛(2005)。從國中基測檢討 常態編班政策。師友月刊,8,26-28。

林俊傑(2004)。標籤化的制度-能力分班VS.常態分班。師友月刊,6,

27-30。

 教育部(1968)。貫徹實施九年 國民教育方案。臺北:教育部。

 教育部(2004)。國民教育法。

臺北:教育部。

 教育部(2013)。國民中小學正常 化教學實施要點。臺北:教育部。

 教育部國教署(2014)。推動第 三學期試辦計畫(草案)。臺北:教 育部國教署。

 謝傳崇、黃小芳(2014)。轉動十 二年國 教的多元力 量 。 師友 月刊,

569,85-88。

Outline

相關文件